首页 > 工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精选 > 学术工作总结范文4篇

学术工作总结范文4篇

   来源:文书咖    阅读: 2.7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目录2017年学术工作总结范文农建会学术部度工作总结评职称学术工作总结学术工作总结

XX-----XX年第一学期部门工作总结(学术部)

学术工作总结范文4篇

本学期学术部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博雅原创(孙xx负责),10月12日初次在官群里发征集作品的通知,11月中旬统计参赛名单(三人合作),全年级60名同学报名参加,11月28日在美院410收集参赛作品,全年级20名同学上交作品,11月24日参加布展,11月25日xx原创开幕式。

二:漫画嘉年华活动(三人合作):10月26发征集作品通知(孙xx),10月28日八个班的报名表(三人合作),10月29日征集40个画架(李xx),11月1日征集电子稿(三人合作),11月5日下午办公室收集作品,11月6日布展,宣传。

三:整理XX级学生档案(学术部三人加赵淼共同合作),XX级196份学生档案,需要把每个人的档案信息规整到新的档案袋里,同时统计出每个人的高考信息等完整情况。

四:元旦晚会照片墙(学术部三人加赵xx合作完成),元旦前几天征集八个班要展出的照片(三人分工合作),打印照片(孙xx,赵xx),元旦当晚照片墙部署(学术部,青协,马协合作完成)。

五:xx区艺术节美术书法活动(李xx负责),统计报名名单,征集作品,上交评选确定参加作品。

六::华中师范大学第七届师范生技能竞技周活动(张xx负责),四项活动的报名征集,统计及有关活动的通知。从10月中旬开始到12月19号圆满结束。

七:12月27日为研究生考试布置考场(孙xx,张xx以及各班学委或班长)学术部和各班班委来负责,找教室,借画架画板,总共80套画板画架,然后在大家的分工合作下,将两个考场布置完毕。12月29日考试完后,我们再把画板画架归还回去。

八:《赢得offer—大学生求职指导公益讲座》(张xx,李xx)12月28日晚7:00《赢得offer—大学生求职指导公益讲座》在美院305成功举办,张xx,李xx负责后勤管理,孙xx负责会后名单统计整理。

九:整理美院新闻(孙xx,张xx负责)1月1日至3日,整理XX年校内有关美院的部分新闻。

十:统计非师范班级选专业情况(孙雅洁)11月3日,由各班班长整理好自己班级选专业信息,孙xx负责整合六个班级的选专业信息,最后发给王老师。

十一:统计美院14级专业作业(张xx,李xx负责)1月7日至10日,张xx收集非师三班至非师六班四个班的专业课电子版作业,李xx负责收集师范一班到非师二班的专业课电子版作业。最后,由李xx交给黄老师。

十二:统计师范生寝室信息(孙xx)11月21日,整理好师范生两个班级同学的寝室信息,发给吴xx学姐。

十三:统计推荐教师讲座主题(孙xx),向师范生班级征集讲座主题,并把征集到的七个推荐讲座名发送给了吴xx学姐。

十四:统计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当观众名单(三人合作),开始时由于没有素质分加,统计困难,最终统计到了每班两人参加,并向王老师提议,给参加的同学加了素质分。

学术部的工作繁多而琐碎,因为好多工作都是统计征集工作,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细心,本学术部三人将以上事情还有一些“小”的却也极其重要的事情都一一成功完成,工作时,三个人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希望学术部的小伙伴们再接再厉,为同学们做更多的事情!

XX年1月18日

撰稿:孙xx

农建会学术部度工作总结2017年学术工作总结范文(2) | 返回目录

一年就在这样忙忙碌碌的节奏中过去了,年度工作已接近尾声,现将我部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部门建设

1.注重加强部门建设,提高部门成员素质

(1).加强部门内部交流:我们在开展各项活动的同时,部门内部也开展一些交流活动,增进了部门团结。

(2).有针对性的培养了干事的工作能力,为换届做好充分的准备。

2.加强和其他部门的交流,协调好各项工作。

二.各项活动

1.第1期会刊《农风窗》的创刊

XX年年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准备筹划出版第1期《农风窗》,由于是第一次经验不足,会刊存在许多问题。如错别较多、理论水平不太高、内容单调、排版不太规范、体不合理等;不过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很成功的:正如创刊辞中所说“《农风窗》的出现,无疑是锦上添花”,《农风窗》是所有三农人交流工作经验和心灵感想的“桥梁”,它展示了农建会的辉煌过去,为会员及会外人士提供了了解农建会的新途径。会刊内容以会员的活动总结及社会调研报告为主,这给我们以后的活动已很大的启示。虽然不太成熟,但它至少鉴证了农建人的辛勤与汗水,向我们昭示着农建人的团结友爱和自强不息,鼓舞着农建人为农建会为“三农”事业奋斗拼搏,是农建会成熟壮大路途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农建会的发展更趋规范。

2、三农角的成功举办

XX年年12月1日14:00~17:00在化学馆203举办了本学期的第一次三农角,主要以发言交流的形式。

会议邀请了河南农业大学两位负责人作为嘉宾,同时还有协会老会员王玉娥,杨超的出席。会上四人分别作了发言:胡朋飞发言主题是“大学生支农文化”,主要从大学生在支农支教中给自己定位,支农支教的意义,提高理论知识的方法,大学生支农的发展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王玉娥主要讲述了一些关于支教的话题,包括支教的形式,社会调研的做法,以及在支教中会遇到的突发问题;另一位来自河南农业大学的负责人王玲敏是一位文艺才人,她发言的开场就是为我们演唱了一段戏曲。清澈洪亮的歌声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听觉神经,她说的是一些关于文艺方面下乡的话题,这给我们文艺队建设一很大启示;最后是杨超的发言,他的发言使我们不得不深思。他主要说的是农村经济,提到了市场经济和外来企业资本给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他还详细说了一些他在支农方面所做的活动—帮助农民成立“养猪协会”,可是运营的并不乐观,这是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对我们下乡的目的也进行了点播。

最后,会长作总结;之后是大家进行交流,主要是会员提问,气氛相当融洽,直到17:20本次“三农角”圆满结束。

3、关注“三农”的征文比赛

XX年11月15日关注“三农”的征文比赛经过一些具体的部署正式开始。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响应十七大,引起会员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加深会员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增强会员的社会责任感。

11月15日—11月23日为征稿时间,所来稿件必须以“三农”为主题,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要求紧扣主题,从现实角度出发,忌空谈,勿大段引用,数在800~1500之间。截止23日共收参赛稿件28份,11月24日晚上集中进行审稿,参与审稿人员共有12人,每部均有人员参加,分成三小组。经过三小时的审稿,最后结果产生:一等奖范红玉;二等奖王梦琳程新丽;三等奖王志杰张永胜郭丹;优秀奖五名。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可以使会员对农村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并逐步达到理论化系统化的高度,有助于扩大农建会在校内的影响,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为会刊提供素材。

4、协会资料整理

10年3月18日,我部与秘书部召开了联合会议,主要商讨资料整理相关事宜。此前,我部存有协会多数资料,包括书籍和电子资料,也处于整理阶段。最后商讨结果是我部负责整理学习培训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及一些兄弟社团的相关资料。此项工作已成功告一段落,并且协会的书籍资料相关书目已打印出来分发到各部了。这些资料是协会的发展史,是协会的血液,整理好后方便以后调用。

5、社团文化周末广场

10年4月19日在泊月长廊举办的社团文化周末广场是由我部王志杰,牛鹏辉等人组织策划的,本次活动目的是庆祝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娱乐大学生身心。

活动内容主要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乡村变化成就资料展,协会下乡成果图片展,祝福祖国之签名留言活动等。本次活动有利于展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乡村新面貌,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展示国家领导人,中央政府亲民爱民的形象;有利于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创造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气氛。总体来说这次活动不太成功:首先是塑料板做得不吸引人(以黑白色为主),致使活动现场较冷清;还有就是未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没有将下乡图片大量利用起来,导致后来匆匆忙忙做板,手忙脚乱,做得不精美。不过此次活动也要可取之处,有关改革开放三十年祖国变化的资料搜集整理得较好,另外会员参与热情高,祝福祖国之签名留言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写下“龙的崛起,震撼寰宇”,“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感谢改革开放这一伟大英明决策”等留言,表达了大学生对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祝贺,骄傲和自豪;下乡图片的展示,使我们得到同学们的肯定,赞赏,支持,这坚定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最大的启示:以后做活动要学会预期效果!

6、第二期《农风窗》的出版

在本部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期会刊《农风窗》于5月9日正式打印出来。本来预计四月中旬出版,但由于一系列问题推迟。本期会刊较第一期有很大改善,在出版本期会刊前我们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包括部内人员和其他会员。对本期会刊的出版,我们在人员分工进行了明确安排,如校对人员是我和郭丹。另外在版面,体,内容上也有很大改善,内容上增加了励志人生,健康知识,轻松一刻,理论层次提高,排版更规范。总的来说,本期会刊更成熟,同时我们对封面进行了彩印,使之看起来更美观,更吸引人。本期会刊共印制20本,其中每部分发2本,由各部部长保存,我部保存4本。

7、开展理论培训

协会例会制度中明确规定每次例会正式开始前10分钟由学术部人员对全体会员进行理论培训,以前并未严格实施,为了增强协会的学术研究性质,提高全体会员“三农”理论水平,从5月7日的例会开始,前10分钟由我部人员对全体会员进行理论培训,并且以后长期坚持下来。同时也建议要求,每位会员每两周上交一份学习心得,电子版可以发送到中,手写稿交给我部王志杰。理论培训开始后,总的来说效果还不错,不足之处是时间整体把握不太好,培训内容有的过于深奥,涉及面广,不利于接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以后的培训中注意并加以改善,这是一项长久持续的工作,相信我们以后会做得更好!

除此之外,我部人员还积极参加协会的其他活动:“我带小学生游郑大”我部牛鹏辉,宋友宝,李重阳,仝召娟,王梦琳都参与到其中,有负责带领小学生的,有分属机动组的和手工制作组的;一天下来虽然很累,可是大家都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坚守好自己的岗位;“爱心捐书”活动边有我部人员积极的身影,寒冷的天气冷却不了我们的热情;兄弟院各种交流会……几乎每次活动都有我部会员的参与,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年来,协会在不断发展壮大,每位会员都在为协会辛勤付出,我部人员也努力工作,07—10年度的工作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农建会明天会更好!

郑州大学农乡建设研究会学术部

5月24日

评职称学术工作总结2017年学术工作总结范文(3) | 返回目录

199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本科,学士学位,XX年取得北京师范大学管理研究生班毕业证书。自1992年毕业,一直学校工作。期间,初中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13年,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1年,担任教学副校长工作7年。1999年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由于教育布局的调整,原工作的青塔院中学,后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XX年又与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合并,现名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自从取得一级教师以来,我在担任英语教师的工作的同时,还先后历任了班主任;校长助理、教学处主任;教学副校长;现担任学校教学副校长,并兼高一年级的英语课。下面,我将本人的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教育事业,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民主法制观念。热爱学生,关心、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尊重、信任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鼓励他们积极前进,对学生一视同仁。热爱学校,关心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与全体教师、家长、社会紧密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严于律己,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教育影响学生,影响学校的教师。这种影响体现在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体现在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同时也体现在自己全部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治学精神、生活作风和待人接物的整个人格之中。在几年的工作中,我先后被授予先进青年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是我们教师的最终目标,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十几年来,我始终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每天早来晚走、周六周日也难得休息,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平均在十个小时以上。在接任班主任时,从树立良好班风开始入手,培养班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助手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学生建立“师生+朋友”的关系,在日常管理上坚持“五个一”(每天表扬一名学生、每天和一位学生说话沟通不少于20句、每周参加一次学生活动、每月组织一次班集体活动、每月听一次本班的其他学课的课)和“三到位”(课间操到位、自习课到位、集体活动到位),使班级工作顺利开展。

教育一门艺术,需要和谐才能体验这种艺术,也只有和谐才能创造这种艺术。我注重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深入学生的心灵,用我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心,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这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够适应生存,更要能够积极生存。

在知识结构上,能够胜任英语教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深刻地指出:“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不学无术。”

知识是师生交流思想感情,探讨真理的桥梁,知识的传授是教师塑造人才的主要手段。知识是无止境的。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的兴趣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我很注意构建自己最佳的知识结构。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广泛摄取各方面的知识,并努力做到专与博的有机结合。教学空余时间,我都用于看书和学习,不断吸取专业的或非专业的知识信息,并把这些记录、摘抄、归纳、整理,保存在我的电脑中,把它们随时准备恰当地运用到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使课堂永远都有最新的信息和最好的内容,带给学生欢乐和知识。

现在教师都认可,要让学生有一桶水,教师自己就要成为不间断的水源。为了让自己能够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我参加了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参加了英语教师国际资格证书的国际培训,并以优秀的成绩获得证书。通过在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和国外的培训,以及我自身的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和反思总结,我形成了时刻关注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努力研究和分析专业知识体系,能够透彻理解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内涵。正因为掌握了知识的内在规律,我在课堂上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驾驭自如。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永远像海绵一样从各方面吸取知识,成为掌握现代知识的新时代的老师,并以自己的学习意识给学生以生动的教育影响。

在教学工作中,我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把提高课堂效益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由于长期管理初三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于初中的教学,尤其是初三的教学工作比较熟悉。经过多年的工作之后,我自觉更新教学观念,在教法上不断进行改革探索。研究和运用游戏的方法,情景交流的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落实,不断改进和完善英语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我认真研究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习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合作等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位,在教学中摒弃传统讲法,代之以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堂活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常把课本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用课本知识去表达、描述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因为灵活恰当地运用语言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复习课堂上,我精考精评,举一反三,把评讲试卷同复习课本知识、探求答题规律、提高答题能力、培养良好答题习惯结合起来,注重分析答题思路,明确答题步骤,揭示易犯错误,以达到评讲一题,复习相关知识,掌握一类的目的。将英语课与历史、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采用灵活的方法、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去赢得学生。力争在课堂上有最新的信息和最好的内容,带给学生英语的魅力、知识的活力、方法的潜力。

XX年我上了一节区级英语研讨课,针对英语考试之后的试卷讲评进行了讲评课课型的研究和尝试,受到进修学校教研员和其他学校同行的好评。

XX年,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一年级的英语教研活动中进行了教材教法的交流工作,出色完成了区里的教材分析和交流的任务。

成功的教学是有特色的教学,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寻找学生喜欢而且效果好的方法。教学应该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我旁征博引,经常穿插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笑话、典故、名言警句等,既使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又有英语课堂的知识的渗透。

新高一的一名学生这样对我说:“我打心眼里佩服您渊博的知识,对英语课教学的趣味设计和对我学习的帮助,”,“在初中阶段,我没有感受到英语的乐趣,对英语有一种恐惧,现在我对它一点也不反感了,而且,我觉得将来选择职业的时候,老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教科研工作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许多学校的转变都是从教育科研开始的。在我的工作中,曾经有五年的时间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也正是由于我校坚持不懈的开展科研工作,才使得原本不吸引学生和家长的一个基础薄弱的初中校办成了受到社区认可,家长和学生欢迎的优质初中学校。在负责教育科研工作期间,负责了学校的《epd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课题的研究,我本人主持了海淀区的十五期间区级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组织的《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全面提高初中教育质量》课题组下面的子课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参与了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全面提高初中教育质量》课题组下面其他课题的研究工作;参与了首都师范大学主持的《初中阶段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施》;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友善用脑课题的研究》。

诸多的课题让教师们的眼界大开,眼睛不再紧盯在分数上,不再仅关注课后的有限补习时间,开始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始分析学生的原因,开始寻找自身的课堂教学的可改进环节。关注通过不断的反思,教师们的方法更加科学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明显了,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得以提高。

教学管理工作:

学校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能力,我参加了教学管理的研究生课程班,并且参加了脱产的干部培训,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在各教研组长和全体教师的配合下,调整编写了新的学校制度,制订教研组长的岗位职责,明确了同头备课的主意事项,再次教师课堂教学常规。为了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我组织教师开展了“在行动中反思,以反思来促进行动”的研究,开展了课堂教学环节的细节推敲研究活动;为了加强交流,还和学院路中学开展了“在交流中提高,在碰撞中发展”的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擂台比赛;还在每个学期都举办一次教学开放日的活动,邀请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进修学校专家、兄弟学校、家长、社区人员到学校听课,指导,以促进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针对学校出现的人员流动,我能够认真细致地对每一个新到学校工作的教师进行培训,从课堂教学到学生辅导的要求,从教师备课到教育科研要求。对于同学科的新大学生,我还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训传授给他们,让他们能够少走弯路,有一个可借鉴的事例,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课程改革开始后,首先在初中进行,XX年开始进入到高中阶段。为了更好地把握课程改革的进程,在校长的安排下,我偕同教学干部、教研组长先后到课程改革先行的省市取经学习,并和我校的干部一起,制订了我校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为了更好地把握课程改革,我深入到高中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学,和教师们一起开始探索。在过去的这一个学年,先后组织教师进行学科经验交流;邀请进修学校专家做报告;安排制定各个学科的模块成绩的赋予方式;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组织安排学生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正常进行;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全体同事的积极配合下,高一年级的课程改革顺利完成,新的挑战又将出现,我相信我们能够在大家共同的智慧启发下,一定能战胜挑战,提升自我。

教育是塑造人的的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永远充满魅力和挑战,永远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努力。作为教师,对于我的过去,我将永远记住并不断的总结;对于我的未来,我将不懈地攀登和向前,用我全部的汗水、精力、心血和生命去浇灌教育这永远鲜艳的花朵。

学术工作总结2017年学术工作总结范文(4) | 返回目录

XX年我作的主要是量子力学的研究工作。将旧量子力学的错误阐述得更清楚了,将新版量子力学——定域实在论量子力学——琢磨和更严谨了。即将出版两部学术著作,一部是汉英双语《定域实论量子力学》,另一部是中文的《质量宝贝》。这两部著作的前言概括了我这一年的工作。兹用这两篇《前言》作为XX年的工作总结。

《定域实在论量子力学》第一版《前言》

——非正统量子力学宣言

社会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正当时的“正统理论”。有一大批人(特别是话语权比重大的人)都在维护(甚至是捍卫)正统理论。官方也只相信正统理论。受既定观念、情感、政治气候、学术气候和私利的影响,维护正统理论的人会失去理智地压制不同观点。这样就形成了正统理论学术壁垒。实时权威失去理智(蛮不讲理)的行为比较隐蔽,原因有:第一,他们有意无意地利用“相信和支持正统理论的人数多、气势大”的优势,制造了貌似合理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局面;第二,利用诡辩术掩盖正统理论的不足,蒙蔽世人;第三,将错误的选择装扮成人类无奈的选择。

在维护正统圈外的研究者中,谁发现了实时权威们在科学中失去理智(蛮不讲理)的地方,谁就有可能获得较大的突破。

正统量子力学家失去理智的地方有很多。下面略举几例。

(1)利用云室的工作原理做实验,实验成功之后又否认云室的工作原理

在设计制造云室时承认云室的工作原理是,过饱和蒸汽会以电荷为中心开始凝聚。可是,在成功地捕捉到带电粒子的径迹之后,却不承认过饱和蒸汽以电荷为中心开始凝聚,而是认为粒子在云雾径迹的内部空间的各点上随机地出现,呈现位置不确定的状态。如果承认“过饱和蒸汽以电荷为中心开始凝聚”,就承认径迹的3d回归曲线就是粒子的准确运动路径(径迹横断面的中心就是粒子的准确位置)。粒子的方向和位置都是准确的(即同时测准了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样一来,测不准原理(不确定性原理)就失去了其在量子力学中的基础性地位。为了维护测不准原理的基础性地位,不得不违反科学原则地拼命否认云室捕捉到粒子的径迹是同时测准了粒子的动量和位置。即使承认那种情况下同时测准了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也要利用“量子退相干”概念,说那是微观粒子进入了量子力学之外的经典力学状态。但是,量子退相干的条件和机制都不清楚,何时在什么条件下发生量子退相干仅由量子力学家的主观愿望而定。如果说在云室中运动的微粒符合量子退相干条件,那么,电子衍射实验中的电子也就达到了量子退相干条件,电子在穿过双缝时就可以确定它走哪一条缝。正统量子力学家横蛮到了什么程度呢?从“已经将离子静止在势阱中,也不承认同时测准了微粒的动量和位置”的事例不难看出来。

(2)电子衍射实验解释的非理性

光子比较容易产生,几乎所有的碰撞都有光子产生。在电子衍射过程中,有不少电子打在狭缝的边缘上,极有可能产生光子。这样看来,电子的衍射实验产生的衍射环极有可能是光子导致的。理智的做法应该是在排除了光子的衍射之后才能得出“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德布罗意波的存在”。可是,量子力学家却在未排除光子的衍射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认为是电子表现出了波动性,具有波-粒二象性。验证电子衍射实验中衍射环是否是由光子导致的,非常简单。但是,量子力学家就是不做这样的验证,而宁愿采用不严谨的态度处理这件事。

就算电子衍射实验中的衍射是电子发挥其波动性而直接造成的,对衍射的具体说明仍然充满矛盾。对于多电子通过单缝时的衍射,利用不同粒子间相互干涉解释。对于电子一个接一个地通过双缝导致的双缝衍射,利用单个电子的惠更斯原理解释。对于电子一个接一个地通过单缝导致的衍射,利用概率波解释(可是,这种情况下的衍射图完全是一幅概率统计图,没有发生干涉,不能表明电子具有波动性)。在第三种情况下,暗纹处电子出现的概率比邻近明纹处电子出现的概率小许多,而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的暗纹是由干涉导致的,不是粒子出现的概率低。如果与光波比较,且第一种解释和第二种解释正确,那么第三种解释就不应该正确,也不是对电子具有波动性的验证,而是相反——未显示出电子具有波动性。

(3)德布罗意波的波速困难和稳定性困难

即使电子等实物粒子的衍射实验结果真切地证实了德布罗意波的存在,还存在德布罗意波波速问题。德布罗意波的相速度大于光速。量子力学家对此的解释是,德布罗意波是波包,波包的群速度就是实物粒子整体的速度。如果德布罗意波真的是由一系列速度不同的单色波组成的波包,那么,做电子衍射实验时又怎么能得到清晰的衍射图样呢?这样的解释明显充满矛盾。不能回答波包中那些相速度超过光速的单色波是什么波。特别是对于双缝衍射,如果电子是波包,那么它在穿过缝而发生惠更斯分裂时,产生的就不应该是波长完全相同的一列次级子波。再说,电子是非常稳定的粒子,如果它是波包,那它在碰撞时波包就会分散成各个不同的单色波,电子也就瓦解了。但是,电子在一般的碰撞条件下并不分解(衰变)。

(4)将狄拉克方程的负能量解与正能量的反物质对应起来

狄拉克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有两个解——正能量解和负能量解。如果说这两个解在现实世界中有对应的事物,那么负能量解应该对于名副其实的负能量物质。可是,量子力学家认为,那种负能量解对应于反物质。要知道反物质的能量也是正值。量子力学家的这种选择犯的是中学生都不会犯的错误。至于为什么要这样选择。那是因为量子力学基础理论和量子场论中的“零点能”概念需要这样选择。如果正确地选择负能量解与负能量物质对应,那么,真空中的虚粒子对就是正-负能量粒子对,而不是物质-反物质粒子对。

(5)将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无限扩大

认为凡是量子的特性都是量子力学的特点。这相当于认为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能覆盖全部的微观世界。辩证地看,即使是在微观世界中,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也一定是有限的(量子论的适用范围倒是可以覆盖全部的微观世界)。实际上,量子不等于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不等于量子论(量子力学只是量子论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即,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小于量子论的适用范围)。量子力学的前提条件中没有量子纠缠的内容,量子力学的逻辑系统也不能描述量子纠缠的具体过程。量子纠缠的现象和规律可以在量子论的适用范围之内,但应该在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之外。以量子纠缠为核心的aspect实验证明的是量子的特点而不是量子力学的特点。

(6)对海森伯关系仅选择“测不准”这种解释

经典带电粒子绕中心电荷作准确的匀速圆周运动(例如玻尔氢原子),存在pr=ħ的关系。此式与海森伯关系δxδp=ħ极为类似。利用经典轨道运动方程可以严格地得到海森伯关系。归纳起来,δxδp=ħ可表示的意义有:动量与线度之积为一个常数;曲率与曲率半径之积为一个常数;动量与位置不能同时具有准确的值。量子力学家只选择这三种解释中的一种。有人从经典轨道运动方程出发而导出了海森伯关系,量子力学家也不承认。

量子力学家的强词夺理的其他事例将在正文中补充。

看了上面列举的正统量子力学家的强词夺理的几种表现。就知道量子力学令人困惑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是:量子力学的逻辑系统是可用的,然而其解释系统和测量观念不正确)。如果纠正了量子力学家所犯的上述错误,得到的必然是保留了现有量子力学逻辑系统而颠覆了量子力学解释系统和测量观的定域实在论量子力学。不确定度关系也只是量子力学解释系统和测量观的基础而不是量子力学逻辑系统的基础。如果电子衍射实验中导致衍射的原因是电子冲击固体表面产生了伴光(或者是电子湮灭掉真空中虚粒子对中的负能量光子而留下正能量光子),伴光再发生衍射,且量子纠缠和量子隐态传输现象在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之外,就不需要隐参量,更不需要“定域性、实在性和确定性三者不可兼得”的解释,epr佯谬也不存在。

应该将现有的量子论拆分为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是适合于描述量子纠缠相互作用和量子隐态传输过程的理论;第二个支分是适合于描述微观世界中除量子纠缠现象和量隐态传输过程之外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第一个理论分支将会发展成为“隐态传输力学”。结合电子衍射是伴光的衍射的解释和测不准原理不是普遍适用的结论,第二个理论分支将发展成为定域实在论量子力学。aspect实验就再也不能否认定域实在论量子力学了。

定实在论量子力学就要闪亮登场了。它将保留现有量子力学的逻辑系统而向量子力学的解系统和测量观开炮。一定要打破正统量子力学学术壁垒!

《质量宝贝》第一版《前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或者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冷战时期。国际上的外交也逐渐转入了“价值观外交”新阶段。大国博弈进入了以核心价值观为支点的时代。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加剧价值观输出攻势。如果东方人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学思想方法,就不利于共产主义思想向西方的渗透(相反,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向东方渗透,即在“冷战”过程中对东方不利)。现阶段,生产的目的和管理的目的都可以不受社会制度的绝对制约。资本主义生产管理的目的也可以是为人类造福(有少量优秀私企早已跳出了功利性管理的圈子)。但是,受过去遗留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本质的影响,目前西方管理的本质和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属于物质财富的创造、分配和使用的功利性管理。这种功利性管理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是正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西方的管理研究是将劳动力也当商品的物质财富管理方法的研究,也是约束性生产管理研究,侧重于技术程序标准化约束,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严重缺乏精神财富管理研究(或思想管理研究或素质管理研究)、情感管理研究和管理学本质的研究。这就迫切需要公益性管理思想方法的诞生。非功利性管理也不是完全不要经济效益。许多成功的案例表明,是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确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双丰收。

质量是积极程度、且具有价值,存在质量交换规律。顺应质量规律以质遂愿,“物管”和“神管”双管齐下,技术管理和思想管理齐头并进,义的引导和利的疏导联合使用,以按质分享的原则调控“利”的作用和流向,不断提高管理活动中培养情操和意识及能力、塑造人格、教化思想观念和关怀人文四职能所占的比例,追求个体行为对全社会有积极作用(不是仅关注顾客而是关注社会的需要),以创造良好感受为目标。这就是与共产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相协调的现代东方管理理念。其中“以质遂愿”是纲领,“神管”(即以素质管理和情感管理〈品格和能力培养、人格塑造、思想观念教化和人文关怀〉为扛顶激励管理模式的高层次管理)是核心。管理的过程既是产品质量提升过程又是人品提升和人格完善(人员素质提高)的过程。追求的是为顾客创造良好的感受,提高所能影响的人的幸福度指数。素质管理概念和情感管理概念都有人提到过,但是,缺少“以质遂愿”的纲领,不能形成东方管理理论体系。正是限定质量是积极程度且有了“以质遂愿”的纲领和“神管”的核心,才奠定了现代东方管理理念的基础。现代东方管理理念也可以用几个高度概括,那就是“神入而治”。意思是,通过净化心灵和洗涤灵魂的真情人文关怀而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管理。含有中国古代“无为而治”之中所包含的“让人明白事理加强自我约束从而达到不管而管的目的”部分思想。但“神入而治”与“无为而治”不同:它并不像后者那样突出“无为”。所以,它是源于古老的东方而“进化”为具有现代气息的管理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理论没有阶级性,现代东方管理理念的适用性与社会制度无关。换言之,无论是公有制社会还是私有制社会,都可以使用现代东方管理理念。关键在于生产目的的选择。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的质量定义是朱兰以其世界质量管理学泰斗的光辉压倒了其他质量定义而占统治地位的。这种主观质量定义允许“满足不合理要求的程度高也可以叫做质量好”。就是说,主观质量定义的最大缺点是对质量没有积极性限制(难逃资本主义生产管理目的枷锁。导致管理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而不以社会一般需要为关注的焦点)。笔者指出了朱兰质量定义的包括这种大缺陷的六大硬伤,认为事物的质量是事物的积极程度。“质量是积极程度” 的质量定义既涵盖了朱兰质量定义的所有积极内容,又限制了朱兰质量定义中的“要求”是对价值的要求,从而克服了朱兰质量定义的缺点。准确地把握了质量的本质,与奔向共产主义的大目标相协调。它不仅好记好理解,而且与价值是积极作用的价值定义极为对称,为质量具有价值的观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于为什么要提高质量和怎样提高质量这两个问题,不能仅注意怎样提高质量这个问题。因为,如果缺乏纯正的提高质量的动机,无论提高质量的方法有多好,也不能很好地实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还很不足(或者说很不均恒),人们在提高行为质量方面所下的功夫远远不够。

为什么要提高质量?“提高质量能带来效益”的回答显得比较肤浅。提高质量为什么能带来效益?是因为质量具有价值,质量可以创造价值,质量具有巨大的潜力。更重要的还有,不管你是否愿意将提高行为质量作为一种投资,但提高行为质量的“投资”都是“利润”最丰厚的“投资”。换言之,质量决定资源的创造、占有和配置,最终决定我们的良好感觉及生存和发展状态。在市场竞争中,资源的创造、占有和配置始终是由行为质量决定的。实物质量也是由行为质量决定的(是行为质量的部分反映)。所以,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行为质量的竞争。除了人道主义的施舍、救援和“以权谋私”以外,人类社会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分配方式是按质分配,即社会分配的主流规则是按行为质量分配。质量创造价值的过程主要是以质量换回价值的过程。质量具有价值及质量能换回价值决定了质量可以交换。质量按照一定的规则(即“质”和“量”的比例等)交换构成了质量交换规律。质量是宝藏,需要开发。

幸福度指数最高的国家并不是最富足的国家;有些富人的幸福感还没有一些穷人的强。这表明,幸福度指数并不与物质财富的多少成正比。人类的行为目的和管理的目的也应该从“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转变为“追求幸福感最强化”。最好是“追求幸福感最强化”为主而兼顾“追求利益正常化”。人类的管理也应该从生产管理转变为“以‘神管’为主而兼顾‘物管’”。在工业革命时期,管理者只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工人的死活,从而使那个时期的生产管理的目的是罪恶的求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主仆关系和劳动力买卖关系。现在,虽然情况大有好转,但资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还残留有那种烙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将人文关怀当作管理之外的东西)。这从质量定义可以看出一般:西方管理所使用的质量定义核心是“顾客满意卖得出去的就叫质量好”而不管产品对整个人类是否有积极的意义。所以,西方管理理论的灵魂还需要洗涤。

人类在向更高的目标挺进的过程中,妨碍挺进速度的是下列两大障碍:第一,技术障碍;第二,德行障碍(非技术的思想行为障碍)。所以,一个国家应该有以科学规律、政策、法规为核心的技术管理和以社会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思想管理(如中国以马列主义和传统价值观为核心)。企业是社会的缩影,所以企业管理也应该有“约束性生产管理(物管)”、“思想管理”(或素质管理)和“情感管理”三套相互协调的管理体系。直到现在仍然存在的不好现象是,研究技术的人认为克服道德障碍的事与自己无关,研究道德理论的人也认为技术问题与自己无关。在质量管理方面,则是普遍认为提高质量的技术方法很重要而“解释为什么要提高质量的理论,如何转变不怎么重视整体行为质量的人的观念”的思想管理不怎么重要。现有的经济学、管理学、质量学几乎是纯粹的技术理论,伦理学又几乎是纯粹的道德理论。只有哲学等很少的学科是将技术问题和德行问题结合起来研究的。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质量管理理论被认为是统计方法(数理方法,纯工程技术方法),直到现在质量管理仍然是联合执行的技术方法。对于组织的文化、理念等行为指导思想的建设和管理,仍然是既缺乏具有现代气息的纲领性的准则,又缺少具体的方法。质量交换规律的发现和以质遂愿规范的倡导,有利于将经济学、管理学、质量学建设成为“将技术管理方法、道德管理方法、精神管理方法(或情感管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因为“辩证”和“以质遂愿”就是道德方法指导纲领,它能引导人们在改变价值观(或提高行为质量价值、提高道德水平、增进情感交流)的同时提高活动的经济效益。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而思想源于思维。辩证思维方式是最佳思维方式,一切正确和科学的行为都来源于辩证思维。我们得到的重要结论是:如何达到目标?回答是“以质遂愿”;如何以质遂愿?回答是“真情人文关怀”和“辩证思维”。

对于分配非劳动产物和非亲为的劳动产物及非工作时间内的行为影响到的资源,按劳分配的理论和原则是没有办法处理的。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的“人气资源”的分享(包含分配)不是按劳动量进行的。提出质量天下理论及按质分享理论和原则,可以弥补知识经济理论和按劳分配原则的不足。行为质量决定资源创造、占有和配置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社会价值体系的作用。提高质量可以在资源占有和配置上取得更多的优势。行为质量高,必然会导致“人心所向”,“人心所向”必然会导致“资源所向”和“价值所向”。“按质分享”就是必然的。

价值的增长一般是非线性增长,非线性增长的价值与对应的线性增长的价值之差不属于劳动量的范畴。可见,即使是对于商品,价值并不是全部由劳动量决定的。价值的非线性增长的理论一出世,马克的劳动价值论乃至资本论的学术价值会立即下滑。

各个机构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有投机取巧的倾向。需要自身的道德和习惯以及公平、公正和正义的环境来约束。需要缔造一种和谐的质量文化氛围。既然行为质量决定所有的人造价值,那么,在崇尚道德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最佳方式就是以“提高行为质量”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意愿,即“以质遂愿”(或“以质遂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是行为质量的产物。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认可,包括(或可以发展成为)对其提供者的行为质量的认可。以质遂愿是质量文化和质量道德的核心。

知识经济理论的弱点是对描述行为效果和非经济资源的分享显得“力不从心”。罗孚、通用、福特等企业的沉浮案例正如郭重庆教授所认为的那样:单靠技术(或知识)获得高额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文化、理念、管理等产生的效果(即整体行为质量的软件)对于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会更重要。这只能表明曾经风靡一时的知识经济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许多人认为比尔•盖茨的价值大多不是实体价值。价值不会从天而降、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透支,那么比尔•盖茨的价值最大的可能是质量的价值而不是未来价值的贴现。这表明了知识经济理论有发展成为质量天下理论的理论需要和现实需要。

质量交换规律的发现,以质遂愿规范的倡导,按质分享理论的问世是质量管理基础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的重大成果,对质量管理的应用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是现代东方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作者的本职工作很忙且与质量管理基础理论研究没有利害关系。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社会力量支持,这个课题的研究就有搁浅(中断)的危险。所以,质量交换规律的发现者、“以质遂愿规范”倡导者和“按质分享”经济理论提出者向广大质量管理工作者寻求广泛的支持和合作。

XX年4月9日,《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刊发署名文章《中国呼唤世界级大师》,舒行先生分三个层次论述大了师的定义,社会影响,呼吁要创造“大师”出现所需要的温润的社会土壤。舒行在文中对中国缺乏世界级大师表示忧虑。《中国呼唤世界级大师》的文章传播到互联网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目前在质量管理研究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利于大师生长的因素:第一,跟在西方学者的后头研究(俗称:跟着说,即在他们的学术思想框架之内研究,并以西方学术思想为标准评价境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注:西方的技术管理是先进的,在技术管理方面以西方为旗帜是正确的,只是不能全面“唯西是从”);第二,重钱、重权、重背景,而不重视新人的实际的学术水平。前者已经形成了一种学术风格,且在“近亲繁殖”、排斥异己。后者导致的恶果是:新人的学术水平再高,其著作难以出版,文章上不了高级别的杂志,有水平的新人要费很大的劲也只有极少数被社会认可,多数仍被埋没着。其他不利因素还有:自己不首先挖掘和承认潜在人才,而是等待社会承认了之后才重用。凭自己的直觉和判断挖掘、招揽和重用潜在人才始终是国人所缺乏的特点(国人是几乎相反——不愿意冒任何用人方面的风险)。若有教授沿着探索质量交换规律这种发源于中国的研究思路继续研究,就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级质量管理大师。

中国如何由产品输出大国变成文化输出大国,如何实现由经济发展导致的文化科技的飞跃,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本书虽然是文集,但所建立的理论都形成了体系。除发现质量交换规律、倡导以质遂愿规范、建立了现代东方管理理念之外,作者还建立了质量经济理论和质量世界理论,揭示了按质分享的社会分配形式。

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合作频繁经,政治制度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各种流派争奇斗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市场一派繁荣景象。同时,大浪淘沙,泥沙俱下,物欲横流,钱本位和权本位思想严重入侵学术界。若权威对自主创新性特强的成果表现得过于慎重(以致易被误认为是“冷淡”或“麻木”),就很不利于“大师”胚胎的发育。谈不上为“大师”的成长提供理想的土壤。实际上,也许只有“另类”才更有可能成为世界级大师。

大师来自何方?曾经的伟人毛泽东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是天上掉下来的么?……结论是从实践中来。就是说,人才是环境培育的。若社会环境没有及时地培植自主萌发的正确思想,“大师”胚子就不能茁壮成长。“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

XX年12月4日 于xx

学习总结
自我总结
德育工作总结
教师工作总结
学生工作总结
少先队工作总结
幼儿园工作总结
班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