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导游词 > 河南导游词 >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通用14篇)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通用14篇)

   来源:文书咖    阅读: 2.5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

龙门石窟的发现年代、建造年代十分复杂。龙门石窟由成千上万个洞窟组成,有潜溪寺,有莲花洞,有药方洞,有古阳洞,还有香山寺、白园、万佛洞,数也数不清。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通用14篇)

我们先来看看莲花洞,“莲花洞”这个名字也是有来头的。您看,窟顶雕刻着一朵硕大精美的高浮雕莲花,“莲花洞”这名字就是根据这朵莲花取的。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思为:出污泥而不染。洞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您能看见,左侧弟子的头部没有了,是因为头部早年被盗,现在只能在法国吉美博物馆里见到了。大家看莲花洞南壁上方,有一个个小小的佛像,它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栩栩如生,可以想到,当时的雕刻技艺是多么精湛啊!

看完莲花洞,我们又来到了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代仍有雕刻,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药方。

龙门石窟现在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除了极少数的佛像外,大多数佛像的头部均遭到破坏,难以其整体造型。但是剩下的部分足以说明艺术水平之高超、神态之曼妙,我希望大家好好保护这些文物。

龙门石窟还有个传说呢。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捕鱼。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来“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想了想,告诉他,如果再听到这种声音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石窟顷刻从山中间裂开,湖水顷出,奔腾咆哮着绕过洛阳城,流向东海。水流之后,龙门石窟就出现了。

游客们,愉快的一天就这么快结束了,希望你们玩得开心哟!让我们下次再见!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2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 来龙门游玩,与其说是视觉的盛宴,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朝拜。充满灵性的石窟静卧在古老的河畔,沐浴在蔚蓝的天空下,历史的沧桑凝重与艺术的感官冲击,让人在感叹先人的智慧创造的同时,对宗教的信仰与艺术的震撼,也油然而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可通过飞机、火车、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到达景区。 最为便捷的方式是乘坐火车到洛阳站,再转乘公交到达景区。 乘坐飞机到达洛阳北郊机场,再转乘公交,也较为方便。 龙门石窟景区内以电瓶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也可乘坐游船代步。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3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整个龙门石窟由两山组成,一山为东山(也叫香山),因古时候,山上长有一种含香味的植物而得名。唐代著明大诗人白居易就葬与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18年之久,名号为香山居士,逝世之后就葬在这座山的山脚下。

另一座为西山(又名龙门山),也是我们今天参观的主要景点。大多数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传东西两山原本为一座山,大禹治水时,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两半,于是就成了两座山。两座山远远望去,就好象一个天然的门阙,中间又有一条伊河自南向北流过,故你伊阙。

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

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

首先,我带大家去参观观奉先寺,它是龙门唐代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大家请看石窟里最大的佛像,它的名字叫卢舍那像,它身高17.14米,头高4米,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大家请看旁边的金刚力士,它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它的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

接着,我带你们去万佛洞。万佛洞的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有1500多尊。在南壁上还有一个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十分传神。

现在,我带你们去今天参观的最后一站—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洞内有11尊大佛像,请大家细细欣赏。

好了,关于龙门石窟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期待与您的下次相逢,再见。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4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成为宾三洞。它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的,因并排布局而得名。“宾阳”来源于《尧典》中的“寅宾日出”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可能有的朋友已经发现了,南北二洞和中间的主窟风格迥异,截然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呀,在开凿的过程中北魏宫廷突然发生了内乱,打断了宾阳洞的雕刻工作,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这三座洞窟开凿的时间最长,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用工多达80多万。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主尊为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在它左边是过去世燃灯佛,右边是未来世佛弥勒佛。

其实在洞中有两幅壁画可谓精美绝伦,就是在洞口内壁两侧,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别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展现当时宫廷佛事活动的场面,可惜这两处浮雕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走,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大家请随我继续往前走,再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就在寺中。奉先寺顾名思义,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于675年完工,皇后武则天曾捐脂粉钱两万贯用来加速工程的完工。它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好了,各位游客,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大佛就是卢舍那大佛了。“卢舍那“是梵文音译,即光明普照的意思。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为什么不零不整偏偏是17.14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机: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看,这17.14米,包含了一个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开正好是两个7,再加上第一个7,就有三个7了,拥有三个7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无限大、无限尊崇,功德圆满了!

有人把卢舍那大佛比作东方的“蒙娜莉萨”,说她是善良和美貌的化身。的确如此,不信,您看,她的嘴角微微上翘,目光下垂,略作俯视态,两道弯眉如钩似月,满脸的笑意,一派慈眉善目的神韵。每次看到卢舍那大佛的微笑,总会让人感到如沐春风,无论您从哪个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会和您有所交流,仿佛智者的询问,长着的关切,母亲的慈爱!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情亲和慈爱,这种由天上到人间,由出世到入世,从虚幻到现实的转变,不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在雕塑艺术上的折射反映吗?这是艺术的觉醒,人性的觉醒,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唐代终于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中国佛教艺术在洛阳龙门奉先寺也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所以,李泽厚先生才会说:卢舍那大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典范。

在20xx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所有的评委都认为是咱们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另外大家看卢舍那两侧站立的二弟子,左为迦叶,严谨庄重,饱经风霜;右为阿难,聪明温顺,擅长记忆。他们的旁边分别站立的是菩萨、天王、力士以及供养天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个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浑然一体,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准确表达思想内容。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线条,高潮的技艺,玄秘的宗教幻化为一首壮丽的交响乐章,与自然混合,夺人心魄。好了,各位朋友,参观了这么雄伟的雕刻,是否也让你的心灵受之震撼了呢,那么请拿起您手中的相机,留下这份心情。景区的主要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大家自由活动,11点钟我们准时在这里集合。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5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 来龙门游玩,与其说是视觉的盛宴,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朝拜。充满灵性的石窟静卧在古老的河畔,沐浴在蔚蓝的天空下,历史的沧桑凝重与艺术的感官冲击,让人在感叹先人的智慧创造的同时,对宗教的信仰与艺术的震撼,也油然而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可通过飞机、火车、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到达景区。 最为便捷的方式是乘坐火车到洛阳站,再转乘公交到达景区。 乘坐飞机到达洛阳北郊机场,再转乘公交,也较为方便。 龙门石窟景区内以电瓶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也可乘坐游船代步。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6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成为宾三洞。它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的,因并排布局而得名。“宾阳”来源于《尧典》中的“寅宾日出”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可能有的朋友已经发现了,南北二洞和中间的主窟风格迥异,截然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呀,在开凿的过程中北魏宫廷突然发生了内乱,打断了宾阳洞的雕刻工作,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这三座洞窟开凿的时间最长,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用工多达80多万。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主尊为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在它左边是过去世燃灯佛,右边是未来世佛弥勒佛。其实在洞中有两幅壁画可谓精美绝伦,就是在洞口内壁两侧,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别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展现当时宫廷佛事活动的场面,可惜这两处浮雕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走,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大家请随我继续往前走,再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就在寺中。奉先寺顾名思义,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于675年完工,皇后武则天曾捐脂粉钱两万贯用来加速工程的完工。它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好了,各位游客,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大佛就是卢舍那大佛了。“卢舍那“是梵文音译,即光明普照的意思。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为什么不零不整偏偏是17.14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机: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看,这17.14米,包含了一个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开正好是两个7,再加上第一个7,就有三个7了,拥有三个7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无限大、无限尊崇,功德圆满了!

有人把卢舍那大佛比作东方的“蒙娜莉萨”,说她是善良和美貌的化身。的确如此,不信,您看,她的嘴角微微上翘,目光下垂,略作俯视态,两道弯眉如钩似月,满脸的笑意,一派慈眉善目的神韵。每次看到卢舍那大佛的微笑,总会让人感到如沐春风,无论您从哪个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会和您有所交流,仿佛智者的询问,长着的关切,母亲的慈爱!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情亲和慈爱,这种由天上到人间,由出世到入世,从虚幻到现实的转变,不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在雕塑艺术上的折射反映吗?这是艺术的觉醒,人性的觉醒,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唐代终于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中国佛教艺术在洛阳龙门奉先寺也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所以,李泽厚先生才会说:卢舍那大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典范。在20xx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所有的评委都认为是咱们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另外大家看卢舍那两侧站立的二弟子,左为迦叶,严谨庄重,饱经风霜;右为阿难,聪明温顺,擅长记忆。他们的旁边分别站立的是菩萨、天王、力士以及供养天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个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浑然一体,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准确表达思想内容。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线条,高潮的技艺,玄秘的宗教幻化为一首壮丽的交响乐章,与自然混合,夺人心魄。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7

龙门石窟可谓西山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位于西山风景区终端,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龙门胜景”以“奇、绝、险、幽”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凡到昆明的游客都会来此游览。故有“不耍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说。

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1781年至1853年,历时72年,由吴来清、杨汝兰、杨际泰三人分三阶段组织众多石匠开凿。

这条石窟,是沿悬崖绝壁由人工一锤一凿完成。它包括石刻、平台、龙门石坊、石室、楹联、神像、天棚、室壁、神案、香炉、烛台、供品等。其结构布局优美,刻工精细,室内的魁星、文昌、关圣皆就石岩凿成,巧夺天工。登上龙门,在入口处有一圆柱石坊,上书“龙门”二字,并刻有“元宝”,据说能保佑人发财发达,吉祥如意,所以游人都喜欢用手摸一下。入门有一石栏转护的半圆形小月台,站在月台眺望,人见上迎天风,下临绝壁,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云蒸霞蔚。湖面白帆点点,鸥飞燕舞。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8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以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一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仅有2厘米。

大家都累了吧!到我这边的椅子上座下歇会,我给大家讲一个龙门的传说吧!

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想了想便告诉她,如过在听到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末了,山崩地裂,龙门山立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中倾出,奔腾咆哮地流过洛阳城,一泻千流向东海,水流之后无数清泉从山崖石中迸出,为芳池泻为飞瀑。两山的崖壁上出现无数蜂窝似的窟窿,窟窿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有的眉清。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

游客们,湖的那边有很多景观比如白园、白居易、武则天、万佛洞,莲花洞等景观。

谢谢大家!今天游龙门石窟结束了好好休息,明天还有更精彩的旅游,再见!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9

龙门石窟可谓西山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位于西山风景区终端,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龙门胜景”以“奇、绝、险、幽”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凡到昆明的游客都会来此游览。故有“不耍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说。

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1781年至1853年,历时72年,由吴来清、杨汝兰、杨际泰三人分三阶段组织众多石匠开凿。

这条石窟,是沿悬崖绝壁由人工一锤一凿完成。它包括石刻、平台、龙门石坊、石室、楹联、神像、天棚、室壁、神案、香炉、烛台、供品等。其结构布局优美,刻工精细,室内的魁星、文昌、关圣皆就石岩凿成,巧夺天工。登上龙门,在入口处有一圆柱石坊,上书“龙门”二字,并刻有“元宝”,据说能保佑人发财发达,吉祥如意,所以游人都喜欢用手摸一下。入门有一石栏转护的半圆形小月台,站在月台眺望,人见上迎天风,下临绝壁,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云蒸霞蔚。湖面白帆点点,鸥飞燕舞。

看过"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0

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1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历经东西魏、隋唐至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共有约10万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卢舍那佛像)。

龙门石窟以伊河为界,分为西山和东山石窟两部分,西山石窟开凿于北朝和隋唐时期,东山石窟全部开凿于唐代,西山石窟是龙门最精华的部分,其中包括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和古阳洞中的“龙门二十品”。

西山石窟中的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寺内中间的卢舍那佛像,据说是按照女皇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这也是石窟中最受游人喜欢、知名度最高的佛像。

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堪称书法奇珍。古阳洞中保留了“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

龙门石窟东山的香山寺,是武则天时代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生前经常来此游玩。白居易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将他葬于香山寺以北,这就是今日的白园(白居易墓园)。

游览龙门石窟,一般步行即可,线路多为:景区大门-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在每年的4-10月期间,游客还可以夜游石窟,在如梦如幻的灯光衬托下,万尊佛像更显气象万千(夜游只开放西山石窟和香山寺)。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2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成为宾三洞。它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的,因并排布局而得名。“宾阳”来源于《尧典》中的“寅宾日出”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可能有的朋友已经发现了,南北二洞和中间的主窟风格迥异,截然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呀,在开凿的过程中北魏宫廷突然发生了内乱,打断了宾阳洞的雕刻工作,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这三座洞窟开凿的时间最长,历时长达20xx年还未完工,用工多达80多万。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主尊为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在它左边是过去世燃灯佛,右边是未来世佛弥勒佛。

其实在洞中有两幅壁画可谓精美绝伦,就是在洞口内壁两侧,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别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展现当时宫廷佛事活动的场面,可惜这两处浮雕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走,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大家请随我继续往前走,再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就在寺中。奉先寺顾名思义,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于675年完工,皇后武则天曾捐脂粉钱两万贯用来加速工程的完工。它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好了,各位游客,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大佛就是卢舍那大佛了。“卢舍那“是梵文音译,即光明普照的意思。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为什么不零不整偏偏是17.14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机: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看,这17.14米,包含了一个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开正好是两个7,再加上第一个7,就有三个7了,拥有三个7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无限大、无限尊崇,功德圆满了!

有人把卢舍那大佛比作东方的“蒙娜莉萨”,说她是善良和美貌的化身。的确如此,不信,您看,她的嘴角微微上翘,目光下垂,略作俯视态,两道弯眉如钩似月,满脸的笑意,一派慈眉善目的神韵。每次看到卢舍那大佛的微笑,总会让人感到如沐春风,无论您从哪个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会和您有所交流,仿佛智者的询问,长着的关切,母亲的慈爱!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情亲和慈爱,这种由天上到人间,由出世到入世,从虚幻到现实的转变,不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在雕塑艺术上的折射反映吗?这是艺术的觉醒,人性的觉醒,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唐代终于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中国佛教艺术在洛阳龙门奉先寺也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所以,李泽厚先生才会说:卢舍那大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典范。

在20xx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所有的评委都认为是咱们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另外大家看卢舍那两侧站立的二弟子,左为迦叶,严谨庄重,饱经风霜;右为阿难,聪明温顺,擅长记忆。他们的旁边分别站立的是菩萨、天王、力士以及供养天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个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浑然一体,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准确表达思想内容。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线条,高潮的技艺,玄秘的宗教幻化为一首壮丽的交响乐章,与自然混合,夺人心魄。好了,各位朋友,参观了这么雄伟的雕刻,是否也让你的心灵受之震撼了呢,那么请拿起您手中的相机,留下这份心情。景区的主要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大家自由活动,11点钟我们准时在这里集合。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3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要参观的是洛阳龙门石窟,你知道它为什么叫“龙门”吗?这要从地形说起,这里的地形为三山夹一水,远远望去,犹如一道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因为宫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都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隋炀帝时改称“龙门”。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大约493年),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断续雕刻达400余件,现有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块,佛塔80座,造像10万尊,内容除佛像外,涉及建筑、服饰、音乐、书法等,如同包罗万象的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20xx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的开凿的奉先寺了。那么现在,我带领大家前往奉先寺参观。

大家抬头请看,几个台阶之上的正是著名的奉先寺,它是唐高宗所建,为政治需要,武则天曾捐2万贯脂粉钱。历时三年零九个月于675年竣工。寺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养人等一铺十一尊大像。造像布局匀称,俨然一个佛国朝廷,大家请看,这就是主佛“卢舍那”,它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美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您看它略带微笑,仿佛给人已深深的同情和殷殷的关切。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应是理想化的圣贤形象,我们来仔细端祥它,你有没有发现无论你站在他面前的那个位置,他都在注视着你呢?石刻的眼睛为什么这么传神?对了,这正是雕像的画龙点眼之处,卢舍那的双目,采用阴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浅凹进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线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与大佛目光交汇时,畏而不惧,可亲可敬。

在卢舍那佛的左侧是弟子迦叶,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他年轻睿智,整个一帅小伙子,旁边衣着华丽端庄矜持,二天王严肃威武硕壮有力,力士们坚毅勇猛,性格暴躁,以及那无所畏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俏,整个布局反映了唐代高超技艺,折射出当时佛教的繁荣和唐朝国力的强大。

出了奉先寺,我们再来参观北魏的代表作——莲花洞。因洞顶雕有一大浮雕莲花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可并不多见,洞内正壁为尊式造像。主佛释迦牟尼身穿袈裟,衣襟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就是这种形象。两侧弟子是浅浮雕,左侧迦叶深目高鼻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形象,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象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如此生动细致雕于莲花洞坚硬的石壁,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阙”二字,这是明代河南巡抚赵岩所题词,证明了“龙门”的原称。

好了,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先讲到这里,请大家自由参观,谢谢!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篇14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历经东西魏、隋唐至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共有约10万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卢舍那佛像)。

龙门石窟以伊河为界,分为西山和东山石窟两部分,西山石窟开凿于北朝和隋唐时期,东山石窟全部开凿于唐代,西山石窟是龙门最精华的部分,其中包括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和古阳洞中的“龙门二十品”。

西山石窟中的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寺内中间的卢舍那佛像,据说是按照女皇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这也是石窟中最受游人喜欢、知名度最高的佛像。

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堪称书法奇珍。古阳洞中保留了“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

龙门石窟东山的香山寺,是武则天时代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生前经常来此游玩。白居易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将他葬于香山寺以北,这就是今日的白园(白居易墓园)。

游览龙门石窟,一般步行即可,线路多为:景区大门-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在每年的4-10月期间,游客还可以夜游石窟,在如梦如幻的灯光衬托下,万尊佛像更显气象万千(夜游只开放西山石窟和香山寺)。

北京导游词
天津导游词
河北导游词
山西导游词
内蒙古导游词
辽宁导游词
吉林导游词
黑龙江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