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导游词 > 宁夏导游词 >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精选19篇)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精选19篇)

   来源:文书咖    阅读: 3.6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1

在滚钟口的青羊溜山上有一个人工砌筑的多层高台,被人们称之为“公主台”,民间流传说这里是安葬一位西夏公主的玉香福地。

传说西夏第七代皇帝襄宗安全有一位美貌绝伦的公主,被视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公元1220xx年,蒙古大军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第三次大举进攻西夏。成吉思汗派使臣入城招降,并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其中有一条就是要纳公主为妃。

兵临城下、国难当头,西夏被迫与蒙古定下盟约:年年纳贡,联蒙抗金,公主也不得不远嫁蒙古。临行前,襄宗安全在青羊溜山顶平台之上建成一座送亲台,以使公主可以最后一览故乡全景。后因十分思念女儿,安全常常在此眺望远方,并将送亲台改为公主台。公主随成吉思汗返回草原后,赢得大汗的欢心,为西夏国赢得几年的和平。然而好景不长,西夏第九代皇帝献宗德旺趁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联合漠北许多未被蒙古大军征服的部族共同反抗蒙古,这使成吉思汗大为恼怒,决定灭亡西夏。

公元1220xx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最骁勇善战的进攻西夏,公主坚持随征。

蒙古大军击败西夏。此时,成吉思汗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为防夏主生变,病中立下遗嘱:死后暂秘不发丧,待夏主献城投降时,将他与中兴府内所有兵民统统杀掉。公主隐居在了滚钟口,并尽自己所能帮助仅存的一些党项人逃避蒙古的搜捕。后来公主彻底看破红尘,步入佛门,削发为尼,以青灯古佛为伴,潜心修持佛法。圆寂后,公主的弟子们就在“公主台”修建了一座精巧的石台佛塔,称之为“公主坟”。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2

古城中卫城北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的雄伟古建筑——高庙,格外引人注目。高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称“新庙”。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后经道光二年、咸丰三年、光绪八年续建,改称“玉皇阁”。民国初年增建后,改称“高庙”,建筑面积达2510平方米,是一处造型完整、气魄壮美的古建筑群。

高庙坐北朝南。前院为保安寺,进入山门,耀眼的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正面屹立;两侧厢房、地藏宫、三霄宫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安寺后就是高庙主体建筑。沿24级青砖铺砌的台阶而上,高庙砖雕牌坊耸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幅对联十分有趣。上联是: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下联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横批是:无上法桥。过南天门,达中楼。

中楼灵巧别致,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顶分三层叠合。途中两侧有东西天池和砖砌天池,分别有飞桥同南天门相连,浑然一体。中楼上层塑的太白金星像,肃穆尊严;中层塑的观音像,宁静慈善;下层绘的二十八宿,各展风采。最后,是分上中下三层而设的五岳玉皇、圣母宝殿。下层正面是五岳庙,东有三宫殿,西有祖师殿;中层正中塑有玉皇像,后楼为大成殿,祀孔子;上层正面为瑶池宫,东西两侧为三教宫。三殿底层东西两侧的文武楼别是一番景色:文楼塑文昌,身骑四不象怪兽;武楼塑关公,骑赤兔追风马。文武楼下层的龙王宫,塑四海龙王,神态各异,功力超群,令人敬慕。砖牌坊下面的地狱宫,绘满了各种怪像,或青面红发,或锯齿獠牙,或面目狰狞,或神态从容……整个绘画想象丰富,结构严谨,色彩鲜艳,笔法细腻,显示了民间艺人不同凡响的高超技艺。

十分可惜,高庙1700多个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画在动荡年代,遭到了破坏,如今,虽补塑了不少彩像,但远不及矣!

高庙的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层层相因,逐步增高;辅助建筑位于两侧,均衡对称。在仅

20xx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筑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不同风格的殿宇。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飞檐相啄,回环曲折,紧凑而富于变化,真是宁夏古建筑中的杰作。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3

滚钟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在西夏时,就是“西夏古名胜地”。当时,李元昊曾于山沟北部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避暑宫苑。现在在这片参差错落的20多处建筑遗址上,散落的砖、瓦、器物残片遗物,还俯拾即是。明清时,这里也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楼阁,修建了贺兰庙、老君堂、大悲阁、斗母宫、小洞天、关帝庙、兴隆寺、晚翠阁、观音庙等14处庙庵台阁,这些建筑依山临险,随势自然,错落有致。山内的三座山峰之上,还建有三座造型优美、小巧别致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贺兰庙,庙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为上中下三层台院,三座殿宇连成一体。主殿泥塑彩像,两侧绘有滚钟口全景图和贺兰庙全景图,殿宇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据史料载:明清时期,每年六月,城镇村堡的善男信女多进香山寺,轮骑络绎不绝,名曰“朝山”,亦借以游览涤暑。景区南侧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门的马克伦丁·本·欧斯曼长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纪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银川等地传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传统节日,远近穆斯林纷纷前来念经朝拜,以示纪念。

小滚历代修葺建设,成为一处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春夏之际,小滚钟口内满谷高杉,一片葱绿。来到景区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苍劲葱茏的古槐和勃勃生机的长青松柏。进入景区,漫步于山道上,只见满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杨绿阴遮傅坡,郁郁葱葱。沟间坡地的山果树上挂满了晶莹欲滴的红山果和红酸枣。山涧里一缕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绿树、红花争相辉映,绚丽多彩。

在景区北部一条宽窄变异、蜿蜒曲折的深沟内,多有寺庙遗址,故称“大寺沟”。沟内树木苍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狮吼”、“卧虎”、“顽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涧”等奇石,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顺沟向西而下,有巨石立于沟间,上刻“西爽亭”三个大字,这里山势开阔,泉水叮咚,绿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静的休息之地。

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笔架,人们称它为“笔架山”。山下有人采佳石为砚,因而又称曰“砚石笔架山”。若拾级而上,登临山颠“望海亭”,可凭高四览,向西远眺,但见峰峦起伏,势若奔浪;极目东望,又见千里平畴,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天地相间处,云烟浩渺浑然融为一体。在这里还可观赏到“日出笔架”、“月光别钟铃”、“石嶂穿白云”等自然景观。如逢朝晖夕映时,又可观赏到“贺兰佛光”之景,堪与“峨眉宝光”争妍。六月暑日,在景区西边沟尽头的青羊溜山巅上,蓝天晴空,白雪盖顶,这就逝宁夏八景之首的“贺兰晴雪”。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4

滚钟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在西夏时,就是“西夏古名胜地”。当时,李元昊曾于山沟北部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避暑宫苑。现在在这片参差错落的20多处建筑遗址上,散落的砖、瓦、器物残片遗物,还俯拾即是。明清时,这里也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楼阁,修建了贺兰庙、老君堂、大悲阁、斗母宫、小洞天、关帝庙、兴隆寺、晚翠阁、观音庙等14处庙庵台阁,这些建筑依山临险,随势自然,错落有致。山内的三座山峰之上,还建有三座造型优美、小巧别致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贺兰庙,庙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为上中下三层台院,三座殿宇连成一体。主殿泥塑彩像,两侧绘有滚钟口全景图和贺兰庙全景图,殿宇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据史料载:明清时期,每年六月,城镇村堡的善男信女多进香山寺,轮骑络绎不绝,名曰“朝山”,亦借以游览涤暑。景区南侧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门的马克伦丁·本·欧斯曼长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纪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银川等地传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传统节日,远近穆斯林纷纷前来念经朝拜,以示纪念。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5

滚钟口,俗称小口子”,西距银川市区约四十公里。此山口三面环山,山口面东敞开,形似大钟。在景区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钟内悬挂着的钟锤,人称钟铃山”,滚钟口”由此得名。

滚钟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在西夏时,就是西夏古名胜地”。当时,李元昊曾于山沟北部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避暑宫苑。现在在这片参差错落的20多处建筑遗址上,散落的砖、瓦、器物残片遗物,还俯拾即是。明清时,这里也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楼阁,修建了贺兰庙、老君堂、大悲阁、斗母宫、小洞天、关帝庙、兴隆寺、晚翠阁、观音庙等14处庙庵台阁,这些建筑依山临险,随势自然,错落有致。山内的三座山峰之上,还建有三座造型优美、小巧别致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贺兰庙,庙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为上中下三层台院,三座殿宇连成一体。主殿泥塑彩像,两侧绘有滚钟口全景图和贺兰庙全景图,殿宇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据史料载:明清时期,每年六月,城镇村堡的善男信女多进香山寺,轮骑络绎不绝,名曰朝山”,亦借以游览涤暑。景区南侧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门的马克伦丁·本·欧斯曼长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纪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银川等地传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传统节日,远近穆斯林纷纷前来念经朝拜,以示纪念。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6

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岩画分布在贺兰山全长250余公里、从北到南的十多个山口中。在贺兰山树林口、黑石峁、归德沟、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门沟、双龙山、黄羊山、苦井沟,发现岩画群20多处,画面总数约在万幅以上。

这是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的杰作,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贺兰口距银川城50余公里,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山势高峻,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峰叠障,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

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

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7

小滚历代修葺建设,成为一处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春夏之际,小滚钟口内满谷高杉,一片葱绿。来到景区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苍劲葱茏的古槐和勃勃生机的长青松柏。进入景区,漫步于山道上,只见满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杨绿阴遮盖沟坡,郁郁葱葱。沟间坡地的山果树上挂满了晶莹欲滴的红山果和红酸枣。山涧里一缕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绿树、红花争相辉映,绚丽多彩。

在景区北部一条宽窄变异、蜿蜒曲折的深沟内,多有寺庙遗址,故称“大寺沟”。沟内树木苍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狮吼”、“卧虎”、“顽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涧”等奇石,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顺沟向西而下,有巨石立于沟间,上刻“西爽亭”三个大字,这里山势开阔,泉水叮咚,绿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静的休息之地。

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笔架,人们称它为“笔架山”。山下有人采佳石为砚,因而又称曰“砚石笔架山”。若拾级而上,登临山颠“望海亭”,可凭高四览,向西远眺,但见峰峦起伏,势若奔浪;极目东望,又见千里平畴,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天地相间处,云烟浩渺浑然融为一体。在这里还可观赏到“日出笔架”、“月光别钟铃”、“石嶂穿白云”等自然景观。如逢朝晖夕映时,又可观赏到“贺兰佛光”之景,堪与“峨眉宝光”争妍。六月暑日,在景区西边沟尽头的青羊溜山巅上,蓝天晴空,白雪盖顶,这就是古宁夏八景之首的“贺兰晴雪”。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8

滚钟口,俗称“小口子”,西距银川市区约四十公里。此山口三面环山,山口面东敞开,形似大钟。在景区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钟内悬挂着的钟锤,人称“钟铃山”,“滚钟口”由此得名。

滚钟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在西夏时,就是“西夏古名胜地”。当时,李元昊曾于山沟北部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避暑宫苑。现在在这片参差错落的20多处建筑遗址上,散落的砖、瓦、器物残片遗物,还俯拾即是。明清时,这里也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楼阁,修建了贺兰庙、老君堂、大悲阁、斗母宫、小洞天、关帝庙、兴隆寺、晚翠阁、观音庙等14处庙庵台阁,这些建筑依山临险,随势自然,错落有致。山内的三座山峰之上,还建有三座造型优美、小巧别致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贺兰庙,庙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为上中下三层台院,三座殿宇连成一体。主殿泥塑彩像,两侧绘有滚钟口全景图和贺兰庙全景图,殿宇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据史料载:明清时期,每年六月,城镇村堡的善男信女多进香山寺,轮骑络绎不绝,名曰“朝山”,亦借以游览涤暑。景区南侧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门的马克伦丁·本·欧斯曼长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纪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银川等地传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传统节日,远近穆斯林纷纷前来念经朝拜,以示纪念。

小滚钟口经过历代修葺建设,成为一处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春夏之际,小滚钟口内满谷高杉,一片葱绿。来到景区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苍劲葱茏的古槐和勃勃生机的长青松柏。进入景区,漫步于山道上,只见满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杨绿阴遮傅坡,郁郁葱葱。沟间坡地的山果树上挂满了晶莹欲滴的红山果和红酸枣。山涧里一缕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绿树、红花争相辉映,绚丽多彩。

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笔架,人们称它为“笔架山”。山下有人采佳石为砚,因而又称曰“砚石笔架山”。若拾级而上,登临山颠“望海亭”,可凭高四览,向西远眺,但见峰峦起伏,势若奔浪;极目东望,又见千里平畴,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天地相间处,云烟浩渺浑然融为一体。在这里还可观赏到“日出笔架”、“月光别钟铃”、“石嶂穿白云”等自然景观。如逢朝晖夕映时,又可观赏到“贺兰佛光”之景,堪与“峨眉宝光”争妍。六月暑日,在景区西边沟尽头的青羊溜山巅上,蓝天晴空,白雪盖顶,这就逝宁夏八景之首的“贺兰晴雪”。

在景区北部一条宽窄变异、蜿蜒曲折的深沟内,多有寺庙遗址,故称“大寺沟”。沟内树木苍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狮吼”、“卧虎”、“顽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涧”等奇石,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顺沟向西而下,有巨石立于沟间,上刻“西爽亭”三个大字,这里山势开阔,泉水叮咚,绿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静的休息之地。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9

小滚钟口经过历代修葺建设,成为一处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春夏之际,小滚钟口内满谷高杉,一片葱绿。来到景区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苍劲葱茏的古槐和勃勃生机的长青松柏。进入景区,漫步于山道上,只见满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杨绿阴遮盖沟坡,郁郁葱葱。沟间坡地的山果树上挂满了晶莹欲滴的红山果和红酸枣。山涧里一缕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绿树、红花争相辉映,绚丽多彩。

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笔架,人们称它为笔架山”。山下有人采佳石为砚,因而又称曰砚石笔架山”。若拾级而上,登临山颠望海亭”,可凭高四览,向西远眺,但见峰峦起伏,势若奔浪;极目东望,又见千里平畴,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天地相间处,云烟浩渺浑然融为一体。在这里还可观赏到日出笔架”、月光别钟铃”、石嶂穿白云”等自然景观。如逢朝晖夕映时,又可观赏到贺兰佛光”之景,堪与峨眉宝光”争妍。六月暑日,在景区西边沟尽头的青羊溜山巅上,蓝天晴空,白雪盖顶,这就是古宁夏八景之首的贺兰晴雪”。

在景区北部一条宽窄变异、蜿蜒曲折的深沟内,多有寺庙遗址,故称大寺沟”。沟内树木苍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狮吼”、卧虎”、顽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涧”等奇石,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顺沟向西而下,有巨石立于沟间,上刻西爽亭”三个大字,这里山势开阔,泉水叮咚,绿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静的休息之地。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10

滚钟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在西夏时,就是“西夏古名胜地”。当时,李元昊曾于山沟北部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避暑宫苑。现在在这片参差错落的20多处建筑遗址上,散落的砖、瓦、器物残片遗物,还俯拾即是。明清时,这里也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楼阁,修建了贺兰庙、老君堂、大悲阁、斗母宫、小洞天、关帝庙、兴隆寺、晚翠阁、观音庙等14处庙庵台阁,这些建筑依山临险,随势自然,错落有致。山内的三座山峰之上,还建有三座造型优美、小巧别致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贺兰庙,庙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为上中下三层台院,三座殿宇连成一体。主殿泥塑彩像,两侧绘有滚钟口全景图和贺兰庙全景图,殿宇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据史料载:明清时期,每年六月,城镇村堡的善男信女多进香山寺,轮骑络绎不绝,名曰“朝山”,亦借以游览涤暑。景区南侧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门的马克伦丁·本·欧斯曼长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纪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银川等地传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传统节日,远近穆斯林纷纷前来念经朝拜,以示纪念。

小滚历代修葺建设,成为一处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春夏之际,小滚钟口内满谷高杉,一片葱绿。来到景区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苍劲葱茏的古槐和勃勃生机的长青松柏。进入景区,漫步于山道上,只见满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杨绿阴遮盖沟坡,郁郁葱葱。沟间坡地的山果树上挂满了晶莹欲滴的红山果和红酸枣。山涧里一缕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绿树、红花争相辉映,绚丽多彩。

在景区北部一条宽窄变异、蜿蜒曲折的深沟内,多有寺庙遗址,故称“大寺沟”。沟内树木苍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狮吼”、“卧虎”、“顽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涧”等奇石,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顺沟向西而下,有巨石立于沟间,上刻“西爽亭”三个大字,这里山势开阔,泉水叮咚,绿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静的休息之地。

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笔架,人们称它为“笔架山”。山下有人采佳石为砚,因而又称曰“砚石笔架山”。若拾级而上,登临山颠“望海亭”,可凭高四览,向西远眺,但见峰峦起伏,势若奔浪;极目东望,又见千里平畴,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天地相间处,云烟浩渺浑然融为一体。在这里还可观赏到“日出笔架”、“月光别钟铃”、“石嶂穿白云”等自然景观。如逢朝晖夕映时,又可观赏到“贺兰佛光”之景,堪与“峨眉宝光”争妍。六月暑日,在景区西边沟尽头的青羊溜山巅上,蓝天晴空,白雪盖顶,这就是古宁夏八景之首的“贺兰晴雪”。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11

古城中卫城北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的雄伟古建筑——高庙,格外引人注目。高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称“新庙”。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后经道光二年、咸丰三年、光绪八年续建,改称“玉皇阁”。民国初年增建后,改称“高庙”,建筑面积达2510平方米,是一处造型完整、气魄壮美的古建筑群。

高庙坐北朝南。前院为保安寺,进入山门,耀眼的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正面屹立;两侧厢房、地藏宫、三霄宫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安寺后就是高庙主体建筑。沿24级青砖铺砌的台阶而上,高庙砖雕牌坊耸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幅对联十分有趣。上联是: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下联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横批是:无上法桥。过南天门,达中楼。

中楼灵巧别致,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顶分三层叠合。途中两侧有东西天池和砖砌天池,分别有飞桥同南天门相连,浑然一体。中楼上层塑的太白金星像,肃穆尊严;中层塑的观音像,宁静慈善;下层绘的二十八宿,各展风采。最后,是分上中下三层而设的五岳玉皇、圣母宝殿。下层正面是五岳庙,东有三宫殿,西有祖师殿;中层正中塑有玉皇像,后楼为大成殿,祀孔子;上层正面为瑶池宫,东西两侧为三教宫。三殿底层东西两侧的文武楼别是一番景色:文楼塑文昌,身骑四不象怪兽;武楼塑关公,骑赤兔追风马。文武楼下层的龙王宫,塑四海龙王,神态各异,功力超群,令人敬慕。砖牌坊下面的地狱宫,绘满了各种怪像,或青面红发,或锯齿獠牙,或面目狰狞,或神态从容……整个绘画想象丰富,结构严谨,色彩鲜艳,笔法细腻,显示了民间艺人不同凡响的高超技艺。

十分可惜,高庙1700多个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画在动荡年代,遭到了破坏,如今,虽补塑了不少彩像,但远不及矣!

高庙的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层层相因,逐步增高;辅助建筑位于两侧,均衡对称。在仅

20xx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筑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不同风格的殿宇。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飞檐相啄,回环曲折,紧凑而富于变化,真是宁夏古建筑中的杰作。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12

滚钟口,俗称小口子”,西距银川市区约四十公里。此山口三面环山,山口面东敞开,形似大钟。在景区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钟内悬挂着的钟锤,人称钟铃山”,滚钟口”由此得名。

滚钟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在西夏时,就是西夏古名胜地”。当时,李元昊曾于山沟北部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避暑宫苑。现在在这片参差错落的20多处建筑遗址上,散落的砖、瓦、器物残片遗物,还俯拾即是。明清时,这里也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楼阁,修建了贺兰庙、老君堂、大悲阁、斗母宫、小洞天、关帝庙、兴隆寺、晚翠阁、观音庙等14处庙庵台阁,这些建筑依山临险,随势自然,错落有致。山内的三座山峰之上,还建有三座造型优美、小巧别致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贺兰庙,庙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为上中下三层台院,三座殿宇连成一体。主殿泥塑彩像,两侧绘有滚钟口全景图和贺兰庙全景图,殿宇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据史料载:明清时期,每年六月,城镇村堡的善男信女多进香山寺,轮骑络绎不绝,名曰朝山”,亦借以游览涤暑。景区南侧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门的马克伦丁·本·欧斯曼长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纪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银川等地传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传统节日,远近穆斯林纷纷前来念经朝拜,以示纪念。

小滚钟口经过历代修葺建设,成为一处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春夏之际,小滚钟口内满谷高杉,一片葱绿。来到景区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苍劲葱茏的古槐和勃勃生机的长青松柏。进入景区,漫步于山道上,只见满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杨绿阴遮盖沟坡,郁郁葱葱。沟间坡地的山果树上挂满了晶莹欲滴的红山果和红酸枣。山涧里一缕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绿树、红花争相辉映,绚丽多彩。

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笔架,人们称它为笔架山”。山下有人采佳石为砚,因而又称曰砚石笔架山”。若拾级而上,登临山颠望海亭”,可凭高四览,向西远眺,但见峰峦起伏,势若奔浪;极目东望,又见千里平畴,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天地相间处,云烟浩渺浑然融为一体。在这里还可观赏到日出笔架”、月光别钟铃”、石嶂穿白云”等自然景观。如逢朝晖夕映时,又可观赏到贺兰佛光”之景,堪与峨眉宝光”争妍。六月暑日,在景区西边沟尽头的青羊溜山巅上,蓝天晴空,白雪盖顶,这就是古宁夏八景之首的贺兰晴雪”。

在景区北部一条宽窄变异、蜿蜒曲折的深沟内,多有寺庙遗址,故称大寺沟”。沟内树木苍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狮吼”、卧虎”、顽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涧”等奇石,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顺沟向西而下,有巨石立于沟间,上刻西爽亭”三个大字,这里山势开阔,泉水叮咚,绿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静的休息之地。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13

滚钟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在西夏时,就是“西夏古名胜地”。当时,李元昊曾于山沟北部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避暑宫苑。现在在这片参差错落的20多处建筑遗址上,散落的砖、瓦、器物残片遗物,还俯拾即是。明清时,这里也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楼阁,修建了贺兰庙、老君堂、大悲阁、斗母宫、小洞天、关帝庙、兴隆寺、晚翠阁、观音庙等14处庙庵台阁,这些建筑依山临险,随势自然,错落有致。山内的三座山峰之上,还建有三座造型优美、小巧别致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贺兰庙,庙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为上中下三层台院,三座殿宇连成一体。主殿泥塑彩像,两侧绘有滚钟口全景图和贺兰庙全景图,殿宇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据史料载:明清时期,每年六月,城镇村堡的善男信女多进香山寺,轮骑络绎不绝,名曰“朝山”,亦借以游览涤暑。景区南侧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门的马克伦丁·本·欧斯曼长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纪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银川等地传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传统节日,远近穆斯林纷纷前来念经朝拜,以示纪念。

小滚历代修葺建设,成为一处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春夏之际,小滚钟口内满谷高杉,一片葱绿。来到景区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苍劲葱茏的古槐和勃勃生机的长青松柏。进入景区,漫步于山道上,只见满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杨绿阴遮盖沟坡,郁郁葱葱。沟间坡地的山果树上挂满了晶莹欲滴的红山果和红酸枣。山涧里一缕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绿树、红花争相辉映,绚丽多彩。

在景区北部一条宽窄变异、蜿蜒曲折的深沟内,多有寺庙遗址,故称“大寺沟”。沟内树木苍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狮吼”、“卧虎”、“顽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涧”等奇石,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顺沟向西而下,有巨石立于沟间,上刻“西爽亭”三个大字,这里山势开阔,泉水叮咚,绿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静的休息之地。

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笔架,人们称它为“笔架山”。山下有人采佳石为砚,因而又称曰“砚石笔架山”。若拾级而上,登临山颠“望海亭”,可凭高四览,向西远眺,但见峰峦起伏,势若奔浪;极目东望,又见千里平畴,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天地相间处,云烟浩渺浑然融为一体。在这里还可观赏到“日出笔架”、“月光别钟铃”、“石嶂穿白云”等自然景观。如逢朝晖夕映时,又可观赏到“贺兰佛光”之景,堪与“峨眉宝光”争妍。六月暑日,在景区西边沟尽头的青羊溜山巅上,蓝天晴空,白雪盖顶,这就是古宁夏八景之首的“贺兰晴雪”。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14

那里是最接近阳光的地方,空气因而透明;那里是最接近神明的地方,心灵因而宁静;那里是最后的世外桃源,憧憬因而向往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上游,是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昌都地处三河一江地区(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

昌都是雪域高原的另一个世界,是锁在横断山脉深处的一片净土,孕育着神秘、孕育着恢弘、预支育着古老而独特的高原文明。这里湛蓝的天空、苍茫的草原、神山圣湖、亘古雪峰,无一不向世人昭示着永恒的魅力。而那独特多姿的康巴风情、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也对人们充满了无尽的诱惑。

昌都地处著名的横断山脉,这里山高谷深,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以及它们的60多条支流像条条玉带般盘绕其中。俯瞰昌都,万峰突起,气势磅礴,座座山脉犹如巨龙昂首。遥望远方,群山峥嵘,江河纵横,牛羊成群,真让人仿佛置身于雄伟壮丽的画卷之中。

昌都地区高山峡谷相间排列,特有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大面积的森林,林海茫茫,一望无垠,树种多达1500余种,珍稀树种繁多。

广阔的森林和草原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地。在昌都,野生

动物多达400多种,约占西藏的80%。珍稀动物有滇金丝猴、金钱豹、藏羚、白唇鹿、黑颈鹤、猞猁、盘羊、马熊、锦鸡等。在许多地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呈现出一派最美丽的自然画卷。

昌都地形复杂,许多地方从谷底到山顶相差20xx多米。因此自然景色带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山下是地毯似的草场,山腰是莽莽的森林,再上是五颜六色的杜鹃花丛,而山顶则是终年不化、重峦起伏的雪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昌都地区的典型气候特征。

昌都不但风光秀美,人文景观也独具魅力。作为康巴文化的腹地,昌都人文景观丰富独特,多彩多姿,极具神秘色彩。茶马古道的沿线囊括了西藏原始宗教到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寺庙。

昌都在藏语里是水岔口的意思,扎曲、昂曲两条河流在这里交汇,成为澜沧江的源头。美丽的昌都镇就坐落在这山与水之间。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15

鸣翠湖总占地10000余亩,其中湿地8000亩,绿化及其他用地20_亩,是银川市东部面积最大的自然湿地保护区。鸣翠湖通过退耕还湖、封育治理、禁牧禁猎,保存了其原有的自然风貌,给鸟类资源和水生动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这里植被丰富,鸟类众多,有维管植物109种,水生浮游植物69种,以适于湿地的植被为主,如垂柳、沙枣、 紫穗槐、 香蒲、芦苇、荷花等;有野生鸟类共97种,如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 中华秋沙鸭、 黑鹳、白尾海雕;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天鹅 、小天鹅 、鸳鸯等14种,每逢春夏,成千上万只鸟在这里栖息繁衍,成为鸟的乐园。此时,您可以荡舟于芦苇迷宫,听鹂啼莺鸣,看芦苇瑟瑟,体验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神秘惊险,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或品味荷花、水车、千步廊桥的江南小桥流水的自然之味。鸣翠湖的设计完全是人性化无障碍,观光车、观光船是安全无污染的环保交通工具.鸣翠湖以湖水、芦苇、荷花、飞鸟、游鱼,建成了集文化性、趣味性和浓郁生态特色于一身的十大景观景点:“车水排云”吐氤氲,“碧水浮莲”戏红鳟。“千步廊桥”杨柳色,“百鸟鸣翠”啁啾声。“芦花追日”飞白絮,“青纱漏月”点碎金。“迷宫寻鹭”千百度,“白沙落雁”三五踪。“绿帐问茶”清几许,“东堤夕照”黛色新。

鸣翠湖以广阔的水体,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宜人的气候,吸引了无数的游人来此观光游览或迷宫探险,或静心垂钓,泛舟采莲或望芦花而谈笑,令人陶醉于湖光,忘形于苇色,颐养性情,忘尘世喧嚣,乐而忘返。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16

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固原西北的须弥山南麓,距县城55公里,固原须弥山石窟。“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这里峰峦迭嶂,岩石嶙峋。夏秋之际苍松挺拔,桃李郁然,景色异常秀丽,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风景区。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宝山”诸峰的峭壁上。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最早开凿的年代已无从查考。从石窟形制和造像风格判断,大约开凿于北朝中晚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有关专家介绍,北朝至唐、宋,历代都在这里进行过大规模的凿窟造像活动。先后开凿石窟130多处,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势,错落有致的分布在7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绵延近两公里,场面甚是壮观。

据考证,到了唐代,这里已经是颇具规模的佛教寺院了,人称“景云寺”。明朝正统年间,高僧绰吉汪速又建一座新寺,并上书皇帝请求赐名,于是明英宗又赐名“园光寺”,这就是须弥山石窟又叫“园光寺石窟”的原因。后来由于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特别是海原大地震(1920),使石窟艺术遭到极大摧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只有20余窟。它们主要是北魏、北周和唐代开凿的,并集中在石窟南部和中部的大佛楼、子孙官、园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五区。

北魏的石窟,大多集中在子孙官区的崖面上,从现存的造像窟来看,窟室为方形,室中方形塔柱四面分层开龛。这种形式的窟室,是从印度“支提”式石窟演化而来的。多是一佛二菩萨:佛像较大,居中端坐;菩萨矮小,侍立两旁。但也有特殊情况,如须弥山开凿最早的第十四窟,这里的佛像有雕刻的也有彩绘的,除一个龛内为释迦多宝佛外,其余的龛内都是一尊佛像,没有旁侍菩萨。纵观这些造像,造法古朴,面形丰满,与云岗、敦煌石窟的早期造像有相似之处。第二十四与三十二窟开凿年代比之稍晚,但这里已是“标准的”一佛二菩萨。其造型特点,脸形清癯,体型修长,佛穿双领下垂的大袍,菩萨穿汉式对襟袖襦,与十四窟大不相同。据我国著名学者潘梦阳先生撰文介绍,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服式改制:禁民穿“夹领小袖”的胡眼,一律改穿汉装,并亲自给群臣颁赐“冠服”,让他们穿戴。所以,佛像的造型和衣着特点,正是太和改制后南朝汉式衣冠和“秀骨清相”的艺术风格,流传到北方的反映。

北周石窟,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与北魏石窟相比,其最大的变化是中央塔柱小龛已不见,代之以大龛及发鬓低平、面相方圆、两肩宽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给人以厚重敦实之感,资料《固原须弥山石窟》。现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两窟,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每龛内,有的是立佛,一般皆为一佛一菩萨。装饰性的雕刻,如幔帐式的佛龛;龛边龙嘴衔口的流苏;龛颔上的各种小佛;龛座下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或吹横笛,或弹琵琶,或击羯鼓。窟顶围绕塔柱,还雕有一对相向手舞足蹈的伎乐飞天,披巾飘动,显示了北朝音乐艺术的盛况。以上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都是未加修饰的原作,十分珍贵。

在这些石窟当中,标码为五十一窟的北周时期所凿的高达6米的一个一佛二菩萨造像,装饰华丽,高大雄伟,实属全国北周造像中罕见的雕塑精品。

唐代是须弥山石窟艺术的繁荣时期,无论凿窟数量,还是雕塑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人窟室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和桃花洞三区。其形制多为平面方形,沿三面窟壁设“凹”字形佛坛造像,不另在壁面开龛。造像中着力刻划的是菩萨形象:脚踏莲座,身绕长巾,曲眉秀目,袒胸露臂,裙裾飘逸,婀娜多姿。由此,可见唐代文化的开放形态。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石窟中凡是雕塑于唐代的艺术造型,都是相当优美的,如第五十四号、六十二号洞窟内的菩萨,她们头梳唐代贵族妇女盛行的高顶云髻,身着天衣,胸挂璎珞,腕配环钏,面貌端丽,姿态秀美。唐代有“官女如菩萨”之说,其实是“菩萨如官女”,这是佛教雕刻艺术中最现主义的部分,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位学者说:“拜佛念经的僧侣想的是本来就没有的佛,而雕刻佛的工匠想的是活生生的人。不管怎样说法讲经,神乎其神,艺术还得在生活的土壤里扎根,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此话的确说得很有道理,所有的这些佛像,对古代信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而对今天不信神、佛的人来说,他们就是凝聚着古人心血和艺术才能的珍品。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须弥山入口处高达20.6米的弥勒大座佛。它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849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头流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十分壮观。这座大佛比云岗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全国最大的造像之一。走近观察,只见那佛高大魁梧,足有五六层楼高,耳朵有两人高,眼窝直径1米多,佛虽大,但雕刻却十分的精致。专家说,这完全是一块完整的罕见巨石雕琢出来的,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雄伟气魄。唐代统治者提倡佛教,武则天曾下令全国各州建大佛寺,造大佛像。有学者推测,这等大佛可能是在武则天掀起的崇拜佛的浪潮中建造的。站在大佛的脚下,眼前似有云雾缭绕,耳旁隐听山泉叮咚,山石雾松组成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山水画卷。

在须弥山现存的石窟中,题刻和墨迹虽然数量不算太多、但却是唐“大中三年吕中万”,宋“绍圣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收复陇干姚雄记”、“崇宁癸未”、西夏“奢单都四年”、金“大定二十一年”等,各个时期的题记和碑刻。这些碑刻、题记,不仅能使我们对石窟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还为今人研究唐、宋、金、西夏各代佛教传播,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此外,国内绝大多数石窟都开在一面崖面上,而须弥山石窟却开凿在为洪沟间隔的7座山崖上,形成了数峰并举、山形变幻、曲径通幽、对景丛生的奇特布局。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17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祖国西北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处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东邻陕西省,西部与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六盘山地。宁夏南北相距456公里,东西相距约250公里。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据20xx年初统计资料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平均海拔为1090-20xx米。贺兰山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主峰敖包圪垯海拔3556米。黄河从中北部穿越12个市县,境内流程397公里。

宁夏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跨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大致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为5℃~9℃,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一般为200~600毫米。全年日照达3000小时,无霜期170天左右,是中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

宁夏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宁夏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开始修筑闻名世界的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宁夏屯垦,开始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前206~220),这里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唐代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宝元元年(1038),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蒙古灭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民国初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1920xx年成立宁夏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撤销宁夏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矿产资源丰富,农业、能源和旅游优势突出。全区有耕地128.8万公顷。其中水浇地33.3万多公顷。有待开发的宜农荒地66万余公顷,其中可开发水产养殖的荒滩13.3万公顷、荒水面积5.6万公顷,有草场300万公顷。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在价值为全国平均价值的163.5%,居全国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气等。石膏蕴藏量居全国第一。全区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300多亿吨,居全国第五位。仅灵武煤田探明储量就达270多亿吨,相当于中国东北地区探明储量的总和。全国十大煤种,宁夏就有9种。世界著名的优质无烟煤太西煤,年出口量达100万吨。地跨宁夏的陕甘宁盆地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20xx多亿立方米,是世界特级大气田。

自治区下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5个地级市,兴庆、金凤、西夏、大武口、惠农、原州6个市辖区,灵武、青铜峡2个县级市,永宁、贺兰、平罗、同心、盐池、中宁、海原、泾源、西吉、隆德、彭阳11个县和红寺堡开发区(县级移民开发区),首府银川市。

宁夏有回、汉等35个民族,20xx年末总人口603.73万人,其中汉族377.42万人、回族206.49万人。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

中国回族形成于元代。关于回族的来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纪中叶,那时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国经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到中国,由于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在宁夏经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亚阿拉伯的穆斯林与蒙古人一起,迁今宁夏屯垦戍边。元末明初回族逐渐形成,宁夏回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

回族人居宁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时期,东来的穆斯林多从玉门、酒泉经西夏属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被征调或迁徙,以半军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达”身份被安插到灵州(今灵武市一带)及固原各州县,加之不断迁徙来宁夏开发、屯垦的回回人,形成了许多回族聚居点。到了清乾隆年间,“宁夏至平凉千里,尽系回庄”,宁夏回族人口剧增。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西北回民反清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义军及眷属被迁赶到偏僻地区,其中部分回民移居灵州、化平(今宁夏泾源县)、隆德、海原等县。

作为宁夏主体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宁夏回族聚居地区,建有不同建筑形式和不同规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约4000名。回族穆斯林群众一般信奉五项“功课”即:念、礼、斋、课、朝。回族的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自治区和各市、县建有各级宗教社会团体即伊斯兰教协会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区在银川市开办了宁夏伊斯兰经学院,在同心县开办了同心阿拉伯语专修学校,帮助穆斯林群众培养了大批有宗教学识的人才。除伊斯兰教外,宁夏还有群众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各种宗教人士在宁夏长期和睦相处。

宁夏回族在衣着、饮食、起居卫生、婚嫁、丧葬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回族男性都喜欢戴白色的小圆帽,穿黑色的马甲。回族妇女还喜欢戴盖头,戴金银耳环、戒指、手镯等。回族特别讲究卫生,室内外清洁整齐,灶具洁净。平时洗手、洗脸多用汤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喜欢吃牛、羊、骆驼等反刍类的偶蹄目食草动物肉,也吃鸡、鸭、鹅、鱼肉,禁食猪肉,不食动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诚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须由阿訇代宰。回族一般不吸烟,不喝酒,男女老少都爱喝泡有冰糖、茶叶、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圆、红枣、果脯等营养佐料的“八宝”盖碗茶。喜庆节日,回族多制作油香、馓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贵客人时,会以丰盛的“全羊席”和各种回族小吃热情接待。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族丧葬简易,实行土葬、薄葬。葬礼包括清洁埋体、白布裹尸、阿訇主持举行宗教祈祷仪式、入葬四道程序。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为“麦斯吉德”,意即叩头的地方。既是伊斯兰教信徒聚众礼拜的场所,某些地方又兼有文化教育中心、社会活动中心的功用。宁夏清真寺的创建从元代开始,经明、清两代,清真寺的数量和规模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拱北,是伊斯兰教某地域杰出人物的陵园。道堂,是伊斯兰教某分支宗教领导人礼拜、诵经、讲学和居住的地方。宁夏伊斯兰建筑集中反映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并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个性。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18

欢迎大家来到银川!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银川。

美丽富饶的银川,是黄河河套地区最早开发的一片绿洲,汉代时就在此推行浚渠屯田措施,兴建了汉延渠等水利工程,唐代已具有“塞上江南”的美称,明清以来“天下黄河富宁夏”的民谚已经传遍九州。古老的党项族在这里创造出璀璨夺目的西夏文化;勤劳的回族人民自强不息,展现出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银川是我国西北边陲的一座重要城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灿烂人文底蕴博大精深,这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美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银川,去感受这座边塞古城的神奇魅力吧!

传说很久以前,长江以南住着凤凰七姐妹,给人们带来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来到地薄人穷的宁夏,开渠引水,带来了江南风光。后来为了阻止异族部落的入侵,凤凰七妹就变成了一座城,保护宁夏百姓,这就是后来的银川。如今,“凤凰城”已经成为银川的美称。

银川位于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是: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日照充足,热量适中,风大沙多;冬寒无奇冷,夏热无酷暑,春季短而多变。银川因为地处西北内陆,远离海洋,加上气候干燥,雨水量少,日照又长,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晴天。据统计,年日照时间比“日光城”拉萨还多17.5个小时。

银川地区土壤类型较多,植被多样。森林面积达百万亩,其中有一半为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护林和经果林等。随着植树造林等绿化工程的展开,森林面积和绿化面积呈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1988年,国务院批准贺兰山为国家级森林有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山上有天然次生林18.3万亩,有野生动物177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16种。

银川地处鄂尔多斯西缘凹陷带的的北部,矿产资源丰富。在银川境内贺兰山段贮藏的矿产品主要有煤、赤铁、石灰石、白云石、磷灰石、石英砂岩、辉绿岩、陶瓷粘土等,这位银川市发展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磷矿贮藏量较高。

“银川”一词是明末将此段黄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区形容为“银色河川”而得名的。这座有着1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人文景点一西夏文化为主要特色。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西夏王陵、拜四口双塔、海宝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诱人的水乡景色、奇特的塞上风光及多彩的回族风情,使银川成为中国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宁夏滚钟口导游词 篇19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到宁夏来观光旅游。首先请允许我向各位介绍一下宁夏概况。

宁夏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中上游,全区土地面积6.64万平方公里,现辖银川、石嘴山两个地级市,银南、固原两个地区,吴忠、青铜峡、灵武3个县级市和6各辖区,15各县。全区人口536万。

宁夏是我国唯一一个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3。回民信仰伊斯兰教,全自治区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因此宁夏又被称为中国的“穆斯林之乡”。

(历史文化)

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岸边的灵武市“水洞沟遗址”发掘表明,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秦代时属北地郡,秦军在此屯垦戍边,抗击匈奴。汉代时又分为朔方和西凉刺史两部。唐代时属关内道,农牧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1世纪初,党项族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西夏政权,并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元灭西夏后,设宁夏行省,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于是便开始有了宁夏的名称。明改制宁夏卫,清属甘肃省。1920xx年建宁夏省。1654年又撤销省建制,分归内蒙古、甘肃省管辖。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地处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又是河套文化与丝绸之路的交融区,古老深远的黄河文化、特色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独一无二的西夏文化、颇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和浓郁粗旷的边塞文化工具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迹和探寻不尽的奥秘。

(地形和气候)

游客们,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约占全区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区,其中沙漠占宁夏面积的8%。从地形分布来看,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草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贺兰山脉绵亘250公里成了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边则为郁郁葱葱的六盘山脉。古老的黄河穿越宁夏中北部地区向北流淌,在宁夏境内总流程达397公里,流经12个县市。黄河宁夏段水面宽阔,灌溉垦殖,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宁夏成了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这从唐代诗人“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中就可得到印证。

南高北低的地形决定了宁夏南寒北暖的气候,此外,宁夏地处高纬度,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直射温度相对较高,晚间气流扫射余热温度明显降低,夏日昼夜温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宁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是宁夏天气和风情的真切写照。

(旅游景观)

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色,带给了宁夏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中国旅游最后的处女地”,近几年来,宁夏备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来宁夏旅游,可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其“六大特色”——古老的黄河文化、雄浑的大漠风光、神秘的西夏王朝、浓郁的回乡风情、迷人的六盘盛景、美丽的塞上江南。这里有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有中国最大的喇嘛式建筑群“一百零八塔”,有人类原始造型艺术“贺兰山岩画”,有沙海明珠“沙坡头”,以及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的沙湖等。现已开发坐羊皮筏子常有黄河,骑骆驼穿越腾格里沙漠以及西夏仿古、回族风情、沙湖观鸟、徒步长城、生态农业观光等特殊旅游项目。宁夏之旅,点多、面广、线长,如歌、如诗、如画,给人以独特的享受。

(回族风情)

游客们,来到宁夏,特别要向大家接受的是回族风情,因为宁夏是中国回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回族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仅次于壮族,位居第二)。我们还是从回族的信仰、节目、习俗、紧急、服饰来谈起吧。

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学者介绍伊斯兰教义,会用“清净污染”、“真乃独一”、“至情至真”和“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等语,古伊斯兰教又称“清真教”。伊斯兰教礼拜寺叫做“清真寺”,穆斯林制作的食品称作“清真食品”,穆斯林开设的饭店和食品店习惯用“情真”二字作为标记。宁夏现有清真寺3000多座,遍布山川城乡。回族穆斯林按《古x经》的要求要遵守五项功课,即念(祈祷)、礼(礼拜)、斋(斋戒)、课(捐赠)、朝(朝觐)五功。

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也是回族穆斯林的三大节日。开斋节,顾名思义,即斋月期满后的第一天。古尔邦节在开斋后70天,阿拉伯语“古尔邦”是宰牲的意思,故又称宰牲节。圣纪节,每年教历三月十二日,为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诞生而举行。

回族在出生命名、婚嫁、丧葬等方面,也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的小孩出生后,要阿訇命名,谓之“经名”。回族青年的婚姻,在履行法定手续后,由阿訇主持仪式,诵读《古x经》,为其证婚。三天后,新郎新娘回娘家,叫做“回门”。回族丧葬为土葬,主张素葬,不用棺木,遗体净洗后以白布包裹,埋于土穴中。亲人先逢七、后逢年祭之。回族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礼拜前要进行沐浴,“小净”用汤瓶洗头、手、脚等处,“大净”用吊罐洗浴全身。回族庭院整齐干净,井然有序。挑水用的桶倒扣在石板上,从井里提水用的桶挂在墙上,不能落地。

回族忌偶像崇拜。禁食自死物、血,猪、马、驴、骡、狗等不反刍的动物。回族以习武健身为美德,故多高寿者。

在服饰上,回族男子多戴无沿小白帽或黑帽,称为礼拜帽。女的一般戴无沿撮口白帽或盖头,将头发遮掩起来。盖头,少女一般带绿色,已婚妇女则戴黑色,老年人戴白色。回族妇女喜欢佩戴耳环、戒指、手镯和头饰。

(特产和风味)

游客们,宁夏的特产和风味可用两句话来概括:“吴宝耀花游人眼,长思长想不思归。”

想为世人称道的宁夏特产当推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皮、发菜,因其颜色分别为红、黄、蓝、白、黑而被称为五宝。枸杞及时中药精品,优势益肾健体的食品。甘草被赞为“中药之王”。用贺兰石制作的砚台,不仅是文房四宝的实用品,而且是珍贵的工艺收藏品。宁夏滩羊是我国优良裘用绵羊之一,通常制球用一个月左右的滩羊羔皮“二毛皮”,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格驰名海内外。发菜是“八珍”之一,既有食用功能,又有药用价值,但采挖发菜会严重破坏环境,导致土地沙化,因此发菜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管理的野生固沙植物,禁止采集和销售。

宁夏的地方风味因兼有中国传统风味而独树一帜。其清真风味小吃不仅为广大穆斯林所珍爱,各族人民也无不愿一尝为快,有外焦里嫩的油香、焦酥香脆的馓子,还有最具特色的饮料盖碗茶。清真厨师们还创造出碗蒸羊、涮羊肉、水晶羊头、煨牛筋、红烧羊肉、锅烧填鸭、鸽蛋蒸菜、糖醋黄河鲤鱼等一系列清真菜,其中以烩为主的回民筵席“八大碗”则是回民喜庆宴请的主菜。宁夏小吃还有牛羊杂碎、团馍、酿皮子、回族油菜、牛干巴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银川市中心地段设有小吃一条街,游客们不妨走街串巷,前去品尝,一饱口福。

各位游客,宁夏概况就介绍到此。也许带游罢宁夏,对他从陌生到了解后,您会发出和我同样的感叹:游遍千山万水,还是宁夏最美!

北京导游词
天津导游词
河北导游词
山西导游词
内蒙古导游词
辽宁导游词
吉林导游词
黑龙江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