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 > 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 大三个人总结范文

大三个人总结范文

   来源:文书咖    阅读: 1.1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的自信哪里来,就是经历了生活的锤炼以后还可以顽强的站起来,笑着走下去,和旁人聊起来时云淡风轻的说一句,我也经历过,那都不是事儿。看一下这两篇大三的个人总结!

大三个人总结范文

大三下学期总结

这学期是极其多思的四个月,思考未来,思考方向,作出选择。 这是20岁的我对于生命的思考。迷惑的过程就像是在雾里探路,摸不清,有的只有恐惧感和不确定性。但庆幸的是在经历过思想的折磨,最终顿悟了三个算是目前适用自身情况的法则,一是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二是体验型人生的态度,三是活在当下的务实。这篇文章希望能把这三点与学业,友谊,爱情,以及决定方面的故事结合。也希望这些我这学期学到的道理对同龄人的大家有所启发。

——写在前面的话

大多数人的毛病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离开学校一学期,回来后,时间不够的紧迫感充斥着我,开学时想为学校留下自己贡献的壮志也一点点消逝殆尽。孔子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字面意义就是不断的吾日三省吾身,但西方鼓励批判性思维的教导又一遍遍贯穿于我的日行生活之间,于是我不断的去质疑我原本相信的诸多真理,不断的反省真的有益于个人的发展吗?较真儿的完美主义形态真能让事事完美吗?但这时水满则溢,物极必反的古训又萦绕心头,老祖宗已把我们年轻人的困惑都用简短的语言给出了答案,我们该感激?还是埋怨不给我们自己顿悟真理的机会?

关于学业

受益最大的来源于我的两节心理课。第一节是Nelson的跨文化心理学,这节课首先读了一本关于怎样研究跨文化心理学方法论的书,其中讲到了做这一类研究的常见困难,比如调查问卷表翻译造成的内容差异,以及不同文化对于概念的不同理解等, 接下来我们拿日本作为东方文化的参考系(因为教授之前去日本做过调研)。通过剖析日本根植的意识形态以及个性特点去了解一个民族,最终用一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把所有之前对日本的讨论都放在去理解这本小说上去。上完这课最大的感受就是日本是个太有意思的民族了,有时间一定要去走一遭,对它了解到都像是我的老朋友了。如果现在让我去日本旅游,一定感触要比脑袋空空去吸收到的东西多。更重要的是,这节课印证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现在感觉可以用这套流程去了解任何一个想了解的文化。这节课唯一有点美中不足的是只选用了日本这一个国家作为参考样本,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倒是愿意跟着教授去解锁更多元的文化。

我的final project是关于中国南北差异。 做这个是受到教授有一次lecture讲到的生态,人文,性格相互影响模型的启发。我对比了秦岭淮河以南和以北的地形差异,降水差异,风土地貌差异,从而关联到南方人,北方人性格与习惯的差异,因为人文的差异又导致经济形态的差异,非常有意思。现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在我这里不再是一句俗语,它背后富含着生活哲理和人民的智慧。 为了这个project,我自己还做了一个小网站,还邀请了学习的中国同学帮我录了一个剪短的视频,非常感谢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朋友们。

另外一个课就是Rachael的同龄人关系研究课,算是为大四senior project 的prep course,你和partner自行设计实验,任选peer relationship的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角度。 这节课胜在形式多样,光是课程大纲就有12页之多,比如我们有discussion question(对读完的章节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chapter reaction paper(提出作者写的不好的地方,或者指出书中某些概自己特别connected), leading discussion(每周都会有不同的theme, 自己当老师设计当天课程layout), media paper(选一个和同龄人关系相关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把学过的理论都和剧的情节结合), critique paper and rewrites(对发表的文章提出他们实验的漏洞,和写作上不完善之处), group project. 我最喜欢的是leading discussion, 哎,我就是喜欢干这种抛头露面的工作哈哈,自己在课堂上给一群外国人当老师,多酷啊,我做的时候就是超开心。最有挑战的也是收获最大还是写critique paper,对一篇布局,设计较完善且已在知名网站发表的文章进行批判性的探究和挑错,一开始我是很吃力的。因为我从小接受的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刻意培养批判性思考这一方面的能力,我们被要求记忆和吸收老师准备好的知识。但这次的挑战帮助我从正反面辨证的看问题,让思路覆盖的面更加完善。 这节课Rachael设计的非常非常好,学期末写course evaluation恨不得把一腔热血全都转化成文字洒在文本框里让学校知道这个教授有多优秀。这节课好在形势多样,无论大的或是小的作业到最后都会完整的闭合成一个圈,虽然事情很多,但教授非常有规划性,什么时间点做什么事,还会为后期的作业做前期的铺垫。最受益的还是学会了对很多事情都要多reflection,也就是做总结,比如去参加一个大四毕业生的项目展示,我之前听的时候会觉得学到东西,但由于懒就不会做记录,如此一来,也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但Rachael 就会要求我们写 reflection memo,把看到的东西写下来,受益多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真理。

”我跟我的partner在做期末展示,一个荷兰的姑娘,超级棒!!“

关于友谊

我这个人对于困难通常有着低估的判断,这让我在困难面前相较大多数人更乐观,但弊端则是搞不清楚形势,陷在低谷里的时候也出不来。在我回美国之前,我就隐约能知道重建朋友圈对我来说应该是开学后首先迎面而来的困难,但到底有多难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我也经历了自己关在小屋里默默抹眼泪的小日子,也常常不明白为什么像我这种外向型人格会有交朋友的障碍。后来明白,是我对友谊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致使我在开学的头一个半月里常常形单影只,怀疑人生。Selen和我之前的朋友提高了我对朋友的标准,一般的人如果我觉得他或她不够优秀的话,我就懒得再去进一步加深了解。但后来我意识到,那样想真傻,固步自封不说,从认知层面切断了去交新友的机会。最重要的是,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啊,怎么能傻到去找替代品,去比较。调整了心态后,交到新朋友对我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怎样交朋友,其实不只是交朋友,巩固和建立任何一段关系都是这样,我感觉这个事是有模式可寻的。

刚接触一个新的朋友的时候,要表现的大大方方,多微笑,展示你对了解对方有着极大的兴趣,show more excitements. 人都是喜欢听溢美之词的,多赞美,最好能发现对方一些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或者能看出对方精心打理过的一些小细节,比如她今天带了一个很特别的围巾,这时围巾就是你的切入点。 此时用一些演技也没所谓,最重要的是要把焦点放在对方身上,因为大家都渴望被别人了解。

社交网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打过照面以后就可以加Facebook 或者ins了,我以前高冷从不给人家发好友请求,后来想想那就是傻,谁愿意来欣赏你的高冷,失去了认识cool的人的机会才是得不偿失。

加为好友之后就是多互动,对于对方精心发布的内容多点赞多评论,把physical world的excitement转移到online。下次见面的时候可以就对方在网上发布的内容引起话题。

最后一个原则就是不要着急,人和人建立连接也是需要时间的,你要是猴急人家就会觉得你没有自己的事情,整天阿谀奉承,这个度自己要好好把握,归根结底就是要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人去吸引更优秀的朋友。

”我在Cianna的毕业典礼,穿了个配套的白裙子哈哈哈“

这时候活在当下的务实要来派上用场了。这个话题我在南法的时候就和host mom讨论过,那时只是一个念头,存在脑里的碎片信息,并不能真正对我的生活产生指导性的影响。 当时说是回忆过去只会徒增伤悲,因为过去已过去,它不会再重复;未来在未来,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不能准确的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空想未来自己会做什么也是徒增烦恼;我们拥有的就只有当下,当下的每一瞬间,当下集中精力做的每一件事,比如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前,我和我爸聊天从没有投入的去和他分享我的生活,此时他就会感觉我发表的言论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反而负面的影响了他对我的看法,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和她有过一次非常高质量的视频通话,完事收到他欣慰的说,小孩儿确实长大了,嘻嘻,开心;再比如我现在在码字,那我就把我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把文章写明白,写完整这件事上,这样很提高效率。 交朋友也是,和朋友社交时,就把你的全部时间和精力放在朋友身上,而不是对面而坐,各自玩手机,那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彼此的友情。

关于爱情

人的被动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不必被看成是唯唯诺诺,而是策略。对爱情的定义可以是多层次的,最终没能长厢厮守的感情也不一定不能被认定成爱情。出现在生命中的陪练者都是宝贵的经历,就像是攀登珠穆朗玛峰,在登上最高峰之前,总得拿小山峰练手吧!体验型心态帮助我在感情里多了尝试和争取的勇气,失败了又咋地,反正人生就是一场体验。

另外一个对于体验型心态的应用,说起来很搞笑,那就是关于朋友圈的纠结。我是个挺爱面子的人,所以朋友圈展示的一般都是自己比较愿意让大家看到的积极的一面,自尊有时候会陷入过度纠结的怪圈,第一,我在旅游的时候会拍很多好看的照片,恨不得都想和大家都分享,但点击发布的时候我就担心是不是发的太频繁,别人会很烦。第二,好长时间不发朋友圈,一发就想来个里程碑式的时间,份量例如被剑桥哈佛录取这种级别(当然也就是想想而已罢了)。 但体验性生活让我意识到,生活更多的是从平淡里寻求闪光点,幸福感;要能发现小而美的东西从而积累才会量变成质变,虚荣心在作怪的心里从此就被克服了,分享我所爱,世界是自己的,别人怎样看真的没那么重要。

总结:

说起来很有意思的,小时候会被大人告知,你长大了就懂了,那时候不信,此刻对于很多道理的感悟呈现三个递增上升阶段,由小时候的不信,到慢慢大一点觉得它有可能是那么回事,再到把其奉为真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著名的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说,“人生苦难重重,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为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我这点小困难当然在人生的长河里算不上苦难,但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挺过去了,也变的更强大了。人的自信哪里来,就是经历了生活的锤炼以后还可以顽强的站起来,笑着走下去,和旁人聊起来时云淡风轻的说一句,我也经历过,那都不是事儿。

还是那句话,20xx 继续写下去。

我的总结 | 大三这一年

Part1

照例的碎碎念——我做了些什么

大三这年,要给碎碎念总结几个关键词的话,应该会有这些:技能、兼职、学习、恋爱。

# 技能 #

这一年里,我Get到了一些技能:手机摄影、公众号运营、文案写作、非暴力沟通。

因为想用手机记录生活,没想到不知不觉中让摄影技术有了一点点的长进;

因为平时有写公众号记录思考的习惯,没想到因此学会了运营公众号和社群的技能;

因为喜欢发朋友圈,然后“顺便地”去学了文案写作,还能偶尔装一把文艺;

因为喜欢表达和聊天,所以学会了怎样帮别人做咨询、怎样和对方沟通。

# 兼职 #

这一年,终于能够通过兼职养活自己。不需要向家人要钱,用自己挣的工资奖励自己的感觉,真的很好。

谈钱不是一件很俗的事情,只要不把自己的良心丢进钱眼里就好。不得不承认,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能让你在做选择的时候获得更多的自由。

做过好多好多很辛苦的兼职,在生活的现实中见识过太多形形色色的人。

因为体会过生活的辛酸,所以会对生活中的善意特别感激,也总想对别人心怀善意。

# 学习 #

这一年,看过不少杂书。算下来,大三这一年看了大约80本书。

什么都去看一点,尽可能地开拓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知道,这个世界除了几个会计分录外,还有很多挺美好的东西。

看哲学能让你反思这个社会所说的道德;看小说能让你获得生活的想象力;看方法论能让你快速掌握入门的套路技巧。

当你陷入迷茫而且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学点东西总不会错。

# 恋爱 #

恋爱这件事,也算是经历过吧。谈了,也分开了,才会明白推文写的样子,其实都是理想化的。经历过,就会知道:爱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爱情其实不需要什么理性,因为你心里的感觉永远不会欺骗你。

尊重彼此的感受,和平分开。然后大大方方地送给对方一句祝福吧,到最后也保持绅士的风度。

Part2

2点反思——那些走过的弯路

这一年,我差点迷失自我

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网络上一时间多了好多戴着各种高大上头衔的大咖。一开始我沉迷其中,因为所谓的上进,所以想学更多的东西。

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浮躁。买了不少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有几个是真的完全看完?又有几个是真的学到东西拿去实践的?

更可怕的是,知识付费的“布道者”给我们讲的那一套,让人越来越焦虑:

今天这个大咖讲时间管理,明天那个大咖教写作,后天又出现一个牛人告诉你之前学的都是错的......

各种知识付费的课程层出不穷,各种莫名高大上的大咖被重新包装。

课程的营销文案,似乎都是清一色的风格:用99元购买这个课程,就能掌握什么技能,就能像讲师一样成功地月入十万......

我承认知识是有帮助的。但是我非常怀疑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

这些所谓的课程,会让人省略了学习的过程,把购买课程等同于直接获得了知识。而且还会让自己的认知标准变得物质化——学不学一样技能,要看它能不能变现赚钱。

但这真的不是学习这件事的初心啊。学习本来就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啊。

但是,我们却迷失其中,甚至把学习这些课程当成了一种“励志的勤奋”。

其实,这不是勤奋,而是偷懒。

在一场焦虑贩卖者的狂欢中迷途知返,才发现自己原来也曾那样浮躁......

这一年,常常只是想,而不去做

因为总是想太多,而经常错过很好的机会。因为总是想太多,而经常只为失败分析原因,而不为成功找方法。

可能是因为仍然停留在曾经失败的阴影中,所以做事变得越来越保守,总担心失败了会怎样。

可是,事情最后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我做不成,而是因为,我没去做。

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敢尝试:遇到有好感的女生,不敢去说;遇到很好的机会,不肯逼自己一把全力争取;遇到很厉害的人,不敢主动去和别人聊天......

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没有想清楚,到头来才醒悟:不是没有想好,而是自己根本就不想去做。就算给我更多的时间去想,我只会在最后的时候才肯被动地想这件事。

其实这是在逃避。逃避曾经的失败,逃避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失败。所以就想当一只鸵鸟,把自己的眼睛埋在土里,欺骗自己”not ready”。

人有的时候,真的要逼自己一把。努力不一定会让你的梦想成真。但是如果只想不做,你连和命运谈判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谈梦想成真了。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先为了自己的尊严,然后才是为了实现梦想。

Part3

2个思考——大三这年最大的收获

如果时间能被重新划分,

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昨天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我的大三正式结束,大四正式开始。

走出教室,看着天上的云,我突然想到:如果时间能被重新划分,规定大学只有3年时间的话,现在的我已经毕业,那一刻的我一定会有复杂的心情。

如果时间能被重新划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很多东西都会被推翻。试想一下:如果大学只有3年,我们还敢不敢浪费大学时光?还敢不敢把想做的事情拖延到最后一刻?

身处每一个时间段,我们常常会觉得:没事啊,还有时间。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时间段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如果我们推翻了划分时间的标准,你会猛然发现,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说法。

大学四年,身在大一的孩子会觉得:没事啊,大学还有三年呢,还可以玩一年。可是,如果大学只有三年呢?我们浪费的不还是自己的时间吗?

进入社会后,人们常常劝你:几岁之前应该赚到多少收入,几岁应该要准备结婚......很多身边人劝你的事情,都和时间有关。

因为你到这个时间段了,所以你最好怎样怎样。他们按照他们的时间划分标准,来告诉你,在这个时间段里你应该要做什么,应该要有个什么样子。

应该、应该、应该。

真的,应该吗?我怀疑。

如果时间不是那样子划分的呢?还有这么多的“应该”吗?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标准重新定义自己的时间?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划分人生的时间尺度呢?

其实,时间的划分标准都是人为界定的,从来都没有“还有很多时间啊”和“再不做就来不及”的说法。

因为,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划分时间的人,这辈子怎么过是我们自己说了算。时间是不是还有很多,时间是不是来不及,得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那就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划分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做你想做的事情。

很多事情趁年轻还能拼得动就趁早做,不要偷懒,不要想着把事情留给下一次再做。

有喜欢的人,那就早点说,不要等毕业;有想去的地方,那就早点去,不要等有钱;有想做的事,那就早点做,不要等以后有机会。

如果时间能被重新划分,你会发现,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了解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我很难接受浑浑噩噩的人生,我必须想清楚:我想要什么、我现在在做什么。

幸运的是,我在大三这年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我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的性格喜欢和适合做什么,我有什么能力的优势和劣势。

最后回到我的个人定位。

我平时做的那些事,也许不能帮我提高考试分数。但是,我还是很笃定地去做。

我知道,财会专业的人普遍不擅长沟通和表达。

所以,从一开始学财务,我就特意练习写公众号,练习非暴力沟通,提升逻辑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帮助自己打造一个差异化的能力优势。

财会类的岗位是企业的费用中心,自身不创造价值。这个岗位的性质就决定了它的薪酬天花板会到哪里,需要多长时间。

(按照企业的员工成长路径,财务人员的最高岗位就是财务总监,达到这个职位需要8—20xx年时间,非上市公司CFO年薪大约在20—30万)。

所以,如果你只懂得财务专业的知识,和那些同样只懂财务的人竞争,你是很难脱颖而出的——同质化竞争的最后,就是价格战。

而且,你需要和老员工一起耗工作资历才能赢得竞争。

这个时候,一项差异化而且稀缺的能力优势,为自己的财务专业能力加持,就会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帮助自己脱颖而出。

因为很明确我想要做什么,我需要什么,所以我为自己的将来埋下很多的布局。

也许,现在还看不到我埋下的彩蛋,但是我相信:我积累的努力,一定会在将来的某天给我惊喜的回馈。

Part4

大三结束了,大四做什么?

我会为自己的逃避和偷懒而感到愧疚。所以,不想让同样的事情重复在大四。

大三过去了,那就让它过去吧,不再惋惜。珍惜大四的时间就好。

大四这年,我想修炼自己的内心,在面对怀疑的时候保持内心的平和,在面对自己的选择的时候保持内心的笃定。

大四这年,我想做我想做的事情。有些事,真的要逼自己一把。逃避是没有用的,珍惜自己的时间。趁年轻,好好拼。

学习总结
自我总结
德育工作总结
教师工作总结
学生工作总结
少先队工作总结
幼儿园工作总结
班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