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心得(精选6篇)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心得(精选6篇)

   来源:文书咖    阅读: 1.1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心得 篇1

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一种职业。曾有人形容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然而这是别人对老师职业的评价,而作为教师的自己是怎样看待自己从事的这项职业呢?是不是仅仅把教书当成是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他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必然丧失热情,丧失进取之心,甚至会产生厌烦之心,这样的教师又怎么能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呢?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心得(精选6篇)

教师,不仅将教书当成职业,更要把教书育人当成事业来做,力争把这一事业做得有声有色。有了这样的心态,在工作中就会充满激情,充满乐趣,永远让自己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进取的心,让自己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教材在变化,学生在变化,教学设备在变化,教学理念在变化,若没有良好的心态,就没有进取之心,顷刻之间他就会落伍。试想学生会喜欢一个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陈旧的老师吗?

二、对待学生有良好的心态

十个手指有长短,同一个班的学生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不好的,这是正常现象。作为老师若不能正确对待这一现象,不能正确处理好优生与差生的关系,就很难真正融入班集体之中,很难得到全体学生的认可,即使这位教师的理论水平与课堂教学水平很高,也只能得到一部分学生的认可与喜欢。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位学生将来都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生存与发展,这个位置不一定是医生、学者、科学家等。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人才不一定是由一个模子打造出来,所以班上的任何一位学生,都应该首先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来看待,要尊重他的人格与尊严,或许他目前的学习成绩并不好,或许他目前的纪律性并不强,但作为教师要始终相信,现阶段的学生都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只要引导得当,将来他们都有可能成人成材的。

三、优化自己的课堂

课堂就是教师展示才华的天地,三尺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学生就是你的观众。学生能不能认同你,就看你表现得好不好,精彩不精彩。而优化自己的课堂就是获得学生认可最好的途径。怎样才能优化自己的课堂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准备”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备课,我们的备课应备好三个环节,即:

(1)要备好教材与教法,要熟悉教材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要备学生,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差异,在练习题的选取上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力求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下”,学困生“吃得到”。

(3)制作好课件。时代在变化,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还是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根粉笔讲到底”的时代。想要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流畅,让学生完全陷入你的设计之中,让学生不自觉地成为你的舞台表演的一员,就要事先设计好“剧本”,也就是教学课件。课件应当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原创课件,反映了教师本人的教学思想,为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素质与能力服务。现代社会信息发达,资源丰富,随时就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个你需要的课件,但别人的课件只是别人教学思维的体现,如果下载后不做修改,原样照搬,那么在教学时就会让课件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沦为课件的奴隶。

2.磨炼自己的语言艺术

学生都是年轻人,如果课堂教学不注重表达的方式,整堂课都在严肃地说教,即使态度再好的学生也会产生听觉疲劳,更不用说其他的学生。

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就应当不断地磨炼自己的语言艺术,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尽可能通俗易懂,科学严谨,幽默生动。这就需要年青的教师多听一听优秀教师的课,多一点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专业过硬的老师。

3.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教学这出戏的“导演”,课堂教学这出戏演得好不好,“导演”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演出”的效果如何,即教学效果如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应当创造机会尽可能让学习动起来,能让学生归纳的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完整的还可以由其他学生补充;能让学生自己做的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设置的课堂练习一定要预留充足的时间由学生自主完成,并通过投影展示或学生自主讲解等方式即时反馈。

然而有些教师总有两个方面的“担心”,一是担心学生会讲错或是实验出错,其实越是出错越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越有针对性地现场解决问题;二是担心授课时间不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我的理解是: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多少能力,而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内容,“教”得多,而“学”得少,反而更浪费时间。

四、多做总结与反思

总结与反思是多方面的,如:总结教学方法、总结教学语言、总结学生的作业、总结测评的试卷等。通过大量的总结与反思,能够明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答题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总结与反思,能够明确考试的动向、出题的方式、答题的技巧。通过总结与反思,使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能够在考试前就在课堂上将最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知识毫无遗漏地教给学生,使学生觉得认真听你的课能够最直接地提高成绩。

“教”与“学”都是无形的,而学生的“考试分数”却是有形的,分数是学生、学校、家长最关心的一个指标。“教”得好不好,“学”得好不好,在现实中很大程度是通过学生的“考试分数”来决定的。如果学生在一个教师的引导下,考试分数有大幅度的提高,这样的老师肯定会是学生心目中的“神”。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还要为人师表,处处以身作则,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心得 篇2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里的“我”就是受万人敬仰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这本书就是他的教育文集,这本书从构思到定稿历时四年,正如于老师在这本书的“引子”部分讲到,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对自己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有个交代,为自己的教育人生画上一个较圆满的句号。为了这句号更圆一些,于老师真的用心思。书里除了“引子”还有“后记”,主体部分共有十章,看看每章的题目就让我脑洞大开,每一个点清晰而有力,这十章分别是“做甘草”、“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是师非师,是课非课”、“童心不泯”、“行无言之教”、“激励”、“把课上得有意思(上)”、“把课上得有意思(下)”、“明天的风景”、“还有话说”。我先翻开第四章“童心未泯”,因为我亲眼见证了于老师创设的课堂奇迹:一位男老师,一位男的老老师,在上小学古诗文《草》的时候,演了一棵破土而出的茁壮成长的小草,是那么童趣,那么投入,那么有感染力。正如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的背后,反映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这方面,于永正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会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孩子。

于永正认为,作为一个孩子,不单要学习,还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于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欢玩,所以在带着孩子玩的过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让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课堂教学在人们的印象中应该是比较严肃的,但于永正让课堂变得既像课堂又不像课堂,一个个幽默的故事,一场场富有情趣的游戏,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之中获得了新知,体悟到了成长。课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带领孩子们去钓鱼、钓虾、野炊,和他们一起去参观苹果园、考察皇藏峪、攀登峄山,军营一日、急行军,到农村去拔草、捉虫,到农民家中做客……于永正坚信: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给孩子的都是一颗珍珠。当他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成为人生宝贵的项链。

想到前几天,毕业了五年的学生回到学校看我,聊起来的时候,他们印象最深刻的竟是我和他们一起品尝杭州带来的特长“酥饼”,以及我在乒乓桌上和他们的pk球技。

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应该是确切的,不妨我老师下课的时候一起喝孩子跳跳绳,打打球,课中一起演一演,这样老师会更快乐,学生会更喜欢。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心得 篇3

曾经热销全球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倡导:“要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学会享受变化。”今天的社会是个变化的世界。在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及教师体制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只有转变思想,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时时刻刻以发展的角度思考和面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做个思想现代的教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喜欢你、信任你,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平等对话并保持“零距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要学生喜欢你、信任你,就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就会在你的课堂上学得主动并神采飞扬,必然会成绩优异,家长也会尊敬你、信任你。若能得到家长们的拥戴,无论教师体制怎样改革,你永远都会是受欢迎的教师。

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信任你,喜欢你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五个学会”,即学会鼓励、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赏识、学会呵护。

(一)学会鼓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权威性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常常可以决定学生的命运。”的确,教师的态度与学生的人格需要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越多,学生的成就需要就越强烈,越自信;反之,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越少,学生就越自卑。

有一位高考状元在其高中生活回忆录中写道:“到高二上学期我还是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可下学期林老师的到来改变了我的命运。记得有一次他在我的数学65分的试卷纸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你能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你最近的进步令我骄傲!’这句话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可见老师的鼓励可以点燃学生自信的火把,照亮他的成长之路。然而一句不恰当的话也许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打击他的上进心,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二)学会尊重

学生们虽然是孩子,但我认为他们的人格尊严与成人是平等的。甚至我们应该比尊敬成人更尊敬学生。有这样一个细节常常在我脑海里回放,并化为感动:老师向学生借红笔,学生踊跃而积极地真诚呈献上来。细节的背后是尊重乃至敬重。尊重应当是相互的,如果尊重换来的不是尊重,而是对尊重的侵犯,那谁还会相信我们的教育呢?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学生渴望尊重,渴望平等,渴望在和谐的氛围中享受教师爱的阳光雨露。

(三)学会宽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犯错误。宽容是爱的甘露。如果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的地引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爱因斯坦小时侯,把一个指南针拆坏了,却未受到父亲任何指责。拿破仑?希尔小时侯被父亲称为是“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而他的继母恰恰认为他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对他倍加关爱,在他犯错时宽容,这样拿破仑后来才有了巨大的成就。

(四)学会赏识

赏识,是一种教育艺术,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用自己十多年的教育经历总结出来的教育心得。这位父亲名叫周弘,他的女儿周婷婷幼时又聋又哑。但是,在周弘的“赏识”教育下,周婷婷发展到能听会说,享受了很多人生幸福和成就感,最终成了一名残疾少年大学生。

(五)学会呵护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不论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极其脆弱的,他们渴望教师的真爱,需要教师的呵护。任何形式的粗暴、冷漠、体罚,都是对孩子美好而脆弱生命的任意践踏,是不道德的教育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学生们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投影。教师要学会用心去呵护每个孩子的心灵。

教师必须在自身的修养上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善学

积极参与学习,爱学、好学。学习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方针;学习新时期教师道德规范和要求;学习优秀教学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学习教科研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时转变错误观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教学相长。

(二)要严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的教育是长期的、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严于解剖自己,通过不断的反思来促进自身的成长;在工作中要强化精品意识,以“精”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责任感,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尽最大的努力,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我非常喜欢臧克家的一首诗,现摘录如下,与教师朋友们共勉:

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

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

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永远在孩子们的记忆中鲜活。

一个用心去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必然感到温暖。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心得 篇4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这一行业也在逐渐的改变。教师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了,他还承担着塑造人的理想和品德,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的神圣使命。那么,现在的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这就是当前的学生出给老师的考卷!当前社会给与老师的要求。

尽管每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的原因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她的幽默,喜欢她写得很漂亮得板书,甚至只因为你对他说了一句:恩,做得很好,加油!但我认为他们喜欢的是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感情的老师。他们喜欢是对学生真诚、坦荡,能得到学生真心与信赖的老师,他们喜欢是有丰富阅历的、能言、善辨、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缺幽默的教师。他们还喜欢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并能积极参与他们的老师。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教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这天我正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头靠在课桌上,一只手按着肚子,面露出痛苦状,一问才知道,早上起床晚了,为了能赶上上课连早饭也没有吃,下课后,在我的强制要求下(他开始有些不好意思,执意不肯去)这个学生来到我的家给他煮了一碗面条。后来他就成了我家的常客,因为他妈总是让他给我带一些东西,像几把面条,一点炒面之类的东西给我,我执意不要,可是他总是放下就跑。他还和我的小侄子能了好朋友。语文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另外一个学生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被我叫起来回答问题,他有点结巴,因为紧张就更说不清楚了。问题终于回答完之后班上的同学早就笑翻了天。看着旁边的同学这样他哭了。我费了很大的劲才使教室安静下来,我拿出一张面纸帮他擦干眼泪后让他坐下,我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然后我对全班同学说他已经做得很好了不是吗?并带头鼓掌,其他学生或许是被我的行为感染到也开始鼓掌。从那以后我总是有意识的常常叫那个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从笑他慢慢开始替他紧张,当他回答完之后总是在我之前给他掌声。那个学生慢慢的结巴没有那么厉害了。每次坐下的时候总是望着我笑了。

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做好一个老师,至少让你的学生偏科不是因为讨厌你。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借鉴,使我更自信,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做题,看到他们全队,并且很有积极性,我看到后会很高兴。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 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心得 篇5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里的“我”就是受万人敬仰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这本书就是他的教育文集,这本书从构思到定稿历时四年,正如于老师在这本书的“引子”部分讲到,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对自己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有个交代,为自己的教育人生画上一个较圆满的句号。为了这句号更圆一些,于老师真的用心思。书里除了“引子”还有“后记”,主体部分共有十章,看看每章的题目就让我脑洞大开,每一个点清晰而有力,这十章分别是“做甘草”、“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是师非师,是课非课”、“童心不泯”、“行无言之教”、“激励”、“把课上得有意思(上)”、“把课上得有意思(下)”、“明天的风景”、“还有话说”。我先翻开第四章“童心未泯”,因为我亲眼见证了于老师创设的课堂奇迹:一位男老师,一位男的老老师,在上小学古诗文《草》的时候,演了一棵破土而出的茁壮成长的小草,是那么童趣,那么投入,那么有感染力。正如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的背后,反映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这方面,于永正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会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孩子。

于永正认为,作为一个孩子,不单要学习,还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于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欢玩,所以在带着孩子玩的过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让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课堂教学在人们的印象中应该是比较严肃的,但于永正让课堂变得既像课堂又不像课堂,一个个幽默的故事,一场场富有情趣的游戏,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之中获得了新知,体悟到了成长。课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带领孩子们去钓鱼、钓虾、野炊,和他们一起去参观苹果园、考察皇藏峪、攀登峄山,军营一日、急行军,到农村去拔草、捉虫,到农民家中做客……于永正坚信: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给孩子的都是一颗珍珠。当他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成为人生宝贵的项链。

想到前几天,毕业了五年的学生回到学校看我,聊起来的时候,他们印象最深刻的竟是我和他们一起品尝杭州带来的特长“酥饼”,以及我在乒乓桌上和他们的PK球技。

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应该是确切的,不妨我老师下课的时候一起喝孩子跳跳绳,打打球,课中一起演一演,这样老师会更快乐,学生会更喜欢。

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心得 篇6

做一个让孩子喜欢的教师,是很多教师的愿望,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于永正通过《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一书,告诉了我们让学生喜欢的诀窍。

诀窍之一:自己先变成孩子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一位母亲牵着6岁的孩子去商场购物。她原以为孩子会很开心,没想到在商场里孩子却哭哭啼啼,毫无休止。当她蹲下去和孩子一样高的时候,才发现,孩子所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哪有什么快乐可言?

成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视角与孩子有很大的区别,这是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的。成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成人之后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忘记了孩子的天性,忘记了孩子的生活方式,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帮他规划好的道路前行。这是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愉快、甚至出现极端情况的主要原因。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只对本人有效,强迫他人接受是很难的。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会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孩子。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的背后,反映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这方面,于永正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

于永正认为,作为一个孩子,不单要学习,还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于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欢玩,所以在带着孩子玩的过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让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课堂教学在人们的印象中应该是比较严肃的,但于永正让课堂变得既像课堂又不像课堂,一个个幽默的故事,一场场富有情趣的游戏,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之中获得了新知,体悟到了成长。课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带领孩子们去钓鱼、钓虾、野炊,和他们一起去参观苹果园、考察皇藏峪、攀登峄山,军营一日、急行军,到农村去拔草、捉虫,到农民家中做客……于永正坚信: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给孩子的都是一颗珍珠。当他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成为人生宝贵的项链。

于永正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如果太像教师,师生间必有距离。无论在任何地方行走,于永正都要求自己不将手倒背起来。他认为倒背着手站在学生面前,就有树立自己权威、确定自己教师身份的意义在其中;班长在教室里给大家布置大扫除的任务,于永正会非常顶真地询问:“班长,我的任务是什么?”在领了任务之后,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和同学一道去做,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课间,他总是尽可能呆在学生中间,和他们说说话,和一些学生扳扳手腕,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经常讲一些故事、笑话给大家听;在演课本剧的时候,于老师总是积极主动地扮演各种角色,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体会文本的内涵……

于永正认为,一个童心未泯的教师,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老师,是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的教师。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一个真正了解学生的老师,怎能不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定格在学生的人格磁带上,并且自动终生播放。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学家,他们会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只有教师做好了,学生认同教师了、信服教师了,才会仿效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诀窍之二:遵循教育的规律

什么是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孩子的成长有阶段性的特征,每一个阶段身心发育的重点都不相同,我们需要依据这些特点,有的放矢的施加影响,帮助孩子健康发展。教育也有内在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去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于永正老师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孩子在默写时候将“诉”字写错了,把最后一个点给丢了,老师布置他抄写八遍。在抄写的过程中,该生前面4个字是有点的,可后面的四个,点又没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孩子身心发育的角度看,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让他反复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导致注意力的分散,结果劳而无功,还容易留下错误的记忆;从教育的规律看,短时记忆的信息通道容量是5个左右,一个字在书写不超过5遍的情况下,记忆的效果较好,超过了反而起副作用。

于老师对学生写字要求很高,但他的要求不是在一个字写多少遍上,而是书写的正确与否。孩子在学习每一个汉字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果初学时笔顺和字的结构出了问题,后面在要改正就非常困难。于老师认为,楷体是学生写字时最需要借鉴的字体,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每一个的结构特点,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写正确。比如“左右”二字,起笔的一横和一撇,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从楷体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帽”字,我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一直将右上角的“冃”写成了“曰”。我很惭愧,写了几十年的字,现在才发现其实很多字写的并不正确。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汉语的音乐性强,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这就决定了朗读的作用和价值。人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朗读是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作为一门艺术,更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樊云芳就是听了齐越广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感动不已,而立志当新闻工作者的。于永正老师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训练自己,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孩子们就是在于老师的朗读之中,学会了语言,培养了语感,产生了情感,掌握了表达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于永正老师提醒大家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越位。不能把小学生当成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来教,人为拔高要求,特别是在人文性方面挖掘过深。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字认好、写好,把词语掌握好,把课文读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深挖,甚至离开文本大量拓展,就越位了。二是要到位。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教孩子学语文,深的东西要“浅出”,浅出才能变成孩子自己的东西。歌德有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这种力透纸背的能力就是品味能力。

诀窍之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大德无形,大教无痕。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汉代的班固也曾说:“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都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教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所以有教育家说,只有人格可以影响人格的发展与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铸造性格。

于永正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将自己装扮的整整齐齐,在穿戴上一点也不随意;他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都工整认真,不敢有丝毫的潦草;他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再“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他犯了错误一定会当着学生的面承认,不掩饰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动,相关的工作一视同仁,大家一起来做,行动上不敢落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指挥者;他备课认真仔细,一个字的书写,一段话的朗读,都反复推敲;他每天认真阅读报刊杂志,以便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学生喜欢多才多艺的老师,老师的爱好越多,赢得学生的尊重也多。于永正老师对此有深刻的认识。除了自己的语文本行之外,他还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如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等,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时不时就会有一段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京剧,让孩子们大饱耳福。于老师的书法、朗读等,更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通过一天天的积累,不知不觉的就厚实了孩子们的精神底色。

我很喜欢于永正老师的这句话:“教室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里流传。”当你的学生将你的感人故事在校园里、在互联网上传诵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啦!

读书心得体会
培训心得体会
工作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反腐倡廉心得体会
军训心得体会
教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