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精选27篇)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精选27篇)

   来源:文书咖    阅读: 1.9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

朱丽华双目失明,却为他人带来光明未来。28年来,她捐款373万元,资助了寒门学子480人次,还带动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她先后获得了“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道德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30多项荣誉。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精选27篇)

9月21日,初心榜样朱丽华的事迹见诸报端,朱丽华用初心书写的大爱故事震撼了嘉兴人。“自己少花一元钱,就能多捐出一元钱。”“让帮助过的人活得有尊严,是我最大的快乐。”“我的财产、我的器官、我的一切都将捐献给社会。”她的肺腑之言,湿润了读者的眼眶,也映照了红船旁一名六旬党员的信仰之光。

9月29日下午,市委书记张兵专程来到南湖区丽华推拿诊所,看望慰问盲人党员朱丽华,并向她送上了鲜花。

10月10日,中共嘉兴市委作出决定,在全市广泛开展向朱丽华同志学习的活动。嘉兴全市掀起了一股向朱丽华学习的热潮。

从报纸到电视、新媒体,朱丽华这个名字被印刻在人们眼中、耳中、心中。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心有大爱、乐于奉献的她,成了全社会的榜样。张兵先后两次就朱丽华的报道作出重要批示,倡导全市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认真学习。

10月16日开始,朱丽华一次又一次走上宣讲台,将她的初心和梦想娓娓道来。从市区到县(市),从机关到学校,从部门到街道……人们一次又一次被她感动,热泪盈眶。

被她的事迹吸引而来的,还有新华社、央视、中新社、浙江日报等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她的事迹也从嘉兴传播到全省,乃至全国。

10月27日,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暨第三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在嘉兴开幕。朱丽华的事迹在残疾人之间口口相传,国务院和中残联、人社部等国家相关部委的领导接见了朱丽华。

褪去榜样的光环,朱丽华依然是残疾员工的好所长,是贫困学子的好妈妈。有人想来诊所看望她,都被她一一回绝,“如果听了我的故事有感触,不妨将爱心传递,多关注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几天前,朱丽华在前期捐款333万元的基础上,向嘉兴市民政局发起的“暖巢行动”汇去了一笔40万元的善款。40万元,相当于她为顾客推拿6600多次。她要为低保家庭改善生活环境,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而她对于自己,依然苛刻,不论走到哪里都穿着同一件红色外套。

爱心使者,是她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她给人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前天,朱丽华获评第六届“浙江慈善奖”。手握爱心形状的奖杯,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将坚守初心,继续传递温暖和爱。”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

五星红旗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又一次响起来了,我那颗激动心也跟着飞扬起来了。

看着12个美女,她们身着中国红的运动服,胸前挂着金光闪闪的金牌,手里拿着奥运会的标志物,那神采飞扬的情态简直让我羡慕,让我鼓掌,让我的心儿飞翔。

回顾这些年来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多此激励我走过坎坷,走过泥泞,走过风雪。

今年的暑假我跟随着女排的身影,和他们一起决战了小组赛,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今天的决赛。女排的精神依然在姑娘们身上闪烁:责任降临用肩扛起,对手凶猛智勇还击,打倒了再爬起来迎战,抓住机会猛了反击,一轮轮的对战,一场场的较量,一次次的置换,一天天的煎熬,他们在场上的姿态是昂扬的,信心十足的,让国人看这就心安。

那个郎指导,手握圆珠笔一点点的圈画勾勒,她是在在针对球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她站起来了,她的右手中指向了左手掌心,她申请了暂停,她把刚才自己观察到的球情和队员进行了现场指导,就是这一指导往往场上就出现了转机,队员们由衷的佩服,分数显示出她的判断力,当发现个别球的意外情况时,她会声嘶力竭的呐喊,知道她的队员听见了她的声音,你看,她又拿起水瓶喝水了,那是在湿润那嘶哑的喉咙。

联系她知道的三界奥运会,取得的成绩时三连冠,有人称她是郎帝导了。

是呀,三连冠,这在奥运会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更何况她是领着一个12人的队伍。

中国女排的三连冠,这个成绩的取得传承了华夏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关键时候压不弯,踩不扁,挤不碎,打不垮,顶得住,抗的起。

中国女排我向你致敬!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3

一天饭后,毛卓云收到一封信。

“小刘写来的。”他一下认出了信封上熟悉的笔迹,“小刘因运输被判死缓,在这里呆了20个月。去监狱后,还经常写信来。”

小刘在信里写:“你给我的那本黑色本子,我至今还带在身边。现在我所有的一切与你的关心是不可分割的,我将会牢记一辈子!你年纪大了,还是要注意身体,该马虎的马虎下也应该的,不要太执着了。”

毛卓云将信放进抽屉里,打算下班后再回信。他和曾经的艾滋病在押人员这样的书信往来,至少已有一百多封。

“他们都离开看守所了,你还管呀?”

“他们写信给我,因为信任我,想和我说说话。我多跟他们说说,多做点分外事,他们就不容易偏激,不会做极端的事,社会上就能多一分安宁。”

认识老毛的人都知道,他的“傻”在于,干了很多本来不用干的活。

监室里,很多人喊毛卓云为“毛校长”、“毛老师”,因为他把课堂搬进了监室。

管教过程中,毛卓云发现,没有文化是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16岁的小虎,一个字也不认识,甚至无知到特地往身体里注射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毛卓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监室“变”教室,教他们读书认字。他找来了儿子小时候的课本,买来文具,从每个人的名字开始一点点教。3个月后,小虎认识了500多个字,还会写简单的日记和书信。

宁波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工作人员李怀亮和毛卓云已经是老熟人了。“一开始,他对艾滋病一点也不了解。12年来,他一点点学,已经成专家了。他经常根据新收押人员的类型请我来做讲座。一些人不肯吃药,他就哄他们,像家里人一样。真不容易。”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4

如今,激进暴力分子对香港的破坏,已经从实物、设施层面,蔓延至公共秩序、法律规则、社会人心层面,进而严重消耗着香港赖以发展的软实力。街头乃至校园暴力不断升级,“黑色恐怖”蔓延,香港甚至“经历了二次大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破坏”,失去了免于恐惧的自由。面对这样一个伤痕累累、病入沉疴的香港,包括工商界在内的香港各界中能够发挥影响力的人士,如果再不站出来抵制暴力、为社会的公义和香港的未来发声,那就不只是对激进暴力分子的纵容,更是在眼睁睁看着一个繁荣稳定的香港滑入深渊,是在亲手断送香港的明天!

可以理解,一些工商界的企业家,乃至不同行业有影响力的人物,对站出来抵制暴力顾虑重重,是怕引火烧身。但只要稍稍向前看远一些,就能明白,倘若今天因为惧怕而一时哑忍,看似保全了自己,实则是遗祸无穷。香港一旦被激进暴力分子打上恐怖、失序、不安全的标签,就会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创,到头来损失最大的还是香港的商业、金融业乃至各个领域。如今,已经到了危及香港整体利益和各行各业自身利益的关键时刻,每一个香港人心中都需要一杆秤。

不受严厉惩处的不会轻易收手,暴力乱港的势力不会自行褪去,反而是你越弱、他就越强。如果在今天这样一个退无可退的时刻,一些人还在犹豫、观望、抱怨甚至投机,那么最终必然悔之不及。香港是一个工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经不起一点折腾。大家救香港,就是救自己!

之前,已有一些香港的企业家、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站出来对暴力说不,也有大的地产企业捐出土地用于兴建公屋,聚焦香港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获得了广泛认同和好评。现如今还需要更多有识之士挺身而出、带头发声、传递正能量,并且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抵制暴力,抵制煽暴纵暴的行为,支持特区政府和警方严正执法、维护法治。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止暴制乱的声音越响亮,邪恶暴力的声音就会越微弱;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充盈香港,极端激进分子的暴力凶焰一定会被扑灭。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5

中国女排坚定“为国争光”的信念,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她们对发球、拦网等技术动作几乎每天都要练习成百上千次,对训练比赛造成的肩、腰等伤痛从不叫苦叫累。凭着坚韧的毅力,她们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形成了以快速多变为主体、兼备高打强攻的独特风格。

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赛上,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战绩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开创了中国女排的新纪元。之后,中国女排再接再厉,不屈不挠,克服重重困难,相继蝉联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赛和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完美地诠释了顽强拼搏、团结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

中国女排夺冠后,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的场景,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一时间,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女排精神、发扬女排精神的热潮。“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女排精神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象征。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为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女排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中华各族儿女不断奋发向上,追求卓越。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6

“人生给了我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我依然用它来寻找光明。”朱丽华说,她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会黑暗。

18岁,这是朱丽华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只剩下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彻底失去光明。从此,五彩缤纷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记忆里、想象中、梦境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与挣扎中。

“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我就是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负担。”尽管时隔40多年,那时的彷徨、那时的无助、那时的绝望,对朱丽华来说还清晰如昨,“我偷偷攒了60多粒安眠药,藏在枕头套里,准备随时与这个世界告别。后来,护士来打扫房间时发现了,直接把枕头套拿走。她也没戳穿我,只是此后再给我安眠药时,要求我当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紧了对我的照顾。”

深烙于心的苦痛记忆,最后化作奋进力量的转折点,是在1983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张海迪学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广播里报道张海迪的长篇通讯《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朱丽华唤醒了、感动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瘫,没有进过校园,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我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为什么要等死?”千万次的追问,朱丽华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话激励自己,“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20xx年10月12日,朱丽华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这个时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国残联主席,而朱丽华因为自强自立、乐于奉献被推举为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

从1983年起,朱丽华渐渐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她决定不再待在家里孤影自怜,而要走出家门,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举办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报名成为嘉兴市第一个勇吃螃蟹的盲人。

尽管爷爷是老中医,尽管当一名医生是她从小的向往,但第一次碰触到患者身体学习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为她看不见,不知轻重,碰疼了患者的身体,让患者有点愠怒。这个时候的她才知道,要学好推拿,对于她来说是关隘重重!

当一名合格的推拿师,就需要对骨骼、经络、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在对的地方用对了力量,病人才会感到舒适。这对普通人来说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盲人。为了掌握推拿技术,朱丽华反复练习,揣摩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她还经常听广播,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手练得拉伤还打了石膏,双腿也因为长时间站立而肿胀酸痛,但她没有就此松懈。她反复琢磨穴位的精准度,以及每一个部位受力的强度,细细体会什么样的病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病人才会发出满意的赞叹。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我朱丽华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1986年,学成归来的朱丽华,被分配到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她的精湛技术不但让她赢得了众多回头客,还伴随着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迅速在嘉兴市区打开局面。

《病残儿童的福音》《治疗脑瘫二十二例》《推拿疗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九十二例临床报告》等论文的相继刊发,让越来越多的嘉兴人忽然发现,朱丽华的推拿实践,已经升华为理论,指导并造福更多的人群。

“我终于能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了,我终于不再是家人的累赘了!”拿到“中医师”证书的那一刻,朱丽华把所有的委屈、无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泪下。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优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这样的证书。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朱丽华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7

大大的“玩笑”

王娅特别喜欢养花养猫,热爱生活。 “用我的话说,不光大家说的这个热爱生活,我跟我周围的人一直说享受生活。”王娅笑着说。让谁也没想到的是,命运和这个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人,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本打算出国旅游的王娅,立即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开始住院治疗。四个周期的化疗,半年的时间过去了,王娅逐渐产生了耐药。就在医生为她会诊,考虑下一步治疗方案的时候,王娅却萌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这并不是因为拮据,而是想要用生命里最后的时间,干更多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捐资助学

20__年8月,就在被告知生命还有半年的时候,王娅选择跟随资助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基金会到甘肃家访,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想听从内心的声音,干点不一样的事。捐资助学,就是王娅现在最挂念、最想做的事情。

一直没结婚的王娅,最担心的是,一辈子的积攒,不能在自己去世后发挥更大的作用。她想要把房子捐赠出去,帮助更多贫困孩子上学。她办理了遗嘱公证,去世后要把自己最大的资产——70多平方米的这套商品房捐赠给助学基金会,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上学。王娅希望在她生命最后的时间里,自己的每一分钱都不浪费。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8

我们与王娅告别。

她走了,得知遗体捐赠批准后,她闭上了眼睛。哀乐低回,她静静地躺在鲜花中间,睡得安详。被病魔席卷的身体已经只剩骨头,然而她的嘴角始终含着心愿已了的笑容。

20__年1月,西青区公证处为她办理了身后事的公证,将她的全部遗产都用于公益事业,圆了她最后的一个愿望。

今天, 她在笑。爱她的人,在哭。

今天,一座城为她送别。

庄严肃穆的告别仪式上,陌生或熟悉她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聚在一起,再听一听她的故事,再看一看她的容颜,送她最后一程。

单身的王娅,从来不孤单!

她守护别人的同时,也有无数人默默守护着她。

曾经负责她日常健康检查的西青区中北镇社区医院的医护工作者们,安静地站在告别的人群中。今天,除去在岗人员,他们几乎全员到场。其中,一位短发女性眼泪一直不断。她是王红梅,王娅的家庭医生负责人。在王娅与病魔抗争的日子中,她是医生,也是朋友。“每次帮她输液后,总要跟她聊上几句,帮她浇花,陪她看电影。她走了,让我帮她下载好的电影还没来得及看呢……”王红梅说到这里,再次哽咽。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9

爱心“搬运” 四年筹建29所希望小学

“我可以教孩子学到知识,可他们的境遇如何改变?”周秀芳在支教之余一直琢磨着。

周秀芳将湖南的所见所闻做成幻灯片,发到由她的学生们组成的聊天群里。她的学生、在美国洽谈业务的上海弘盛特种阀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看到后,一回国就从机场赶赴湖南看望周秀芳。“我是周老师早年在宁波石浦小学教过的学生,班里好多人都知道周老师在贫困山区支教,这份大爱情怀我们非常敬佩。”感动之余,张刚开始用实际行动支持周秀芳。他捐资30余万元重建了桐林小学,并配齐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

20__年4月,桐林弘盛希望小学动工兴建。周秀芳在桐林村一所废弃的农房里住下。白天,她或在借来的教室为孩子们上课,或顶着烈日去监督新学校施工;晚上,她就和村干部、村民一起商量解决建校遇到的问题。

20__年7月底,一所崭新的学校拔地而起,成为溆浦县九溪江乡第一所农村希望小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爱心涌向溆浦。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班学生筹资40万元援建的前进小学,上海企业家苏书超出资28万元援建的希望小学,宁波女企业家王娴出资援建的搭溪小学,宁波象山石浦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傅萃捐修的来凤石浦岑玉希望小学等学校一一落成,爱心助学的雪球越滚越大。

周秀芳还牵线促成了浙江鄞州与湖南溆浦教学结对。20__年11月,鄞州区在溆浦建立支教基地,发动优秀教师去溆浦支教,溆浦县选派中小学校长、年轻老师来鄞州“取经”,培育“种子教师”。

“爱心搬运工”周秀芳将全国各地的爱心源源不断汇聚到大山深处,点燃了大山的希望。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0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取得佳绩的重要精神动力保障,同时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种正能量,学习传承女排精神意义重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女排精神始终需要继承发扬。然而,女排精神该怎么发展,怎么打造,怎么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地去探索努力,而不能故步自封,甚至抛诸脑后。

首先,女排精神是为国争光。中国女排作为一个运动项目的国家队,它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数十年如一日,背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把为国争光视为己任。只要入选中国女排,为国家争光每一名运动员的重要使命。中国女排队员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这种责任,这是女排精神最重要的一个点。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为国争光的责任、志气,就没有中国女排精神。

其次,女排精神是永不放弃。中国女排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站上最高领奖台的那一刻,更重要的是看似她们被打趴下了,伤痕累累,她们还能不能站起来,还能不能继续往上冲。几十年来,中国女排的队员们始终都会站起来。站起来并不是一个常态,有的时候站起来又倒下了,倒下了还能再站起来,这才是女排精神之灵魂。我可以失败,但我不能放弃,我可以达不到目标,但是我不能没有追求。

最后,中国女排精神就是团队协作。对于中国女排这个集体来讲,团结、奉献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生活当中的团结、训练当中的团结、参赛当中的团结、荣誉面前的团结、困难面前的团结等等。在球队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有人敢于站出来勇挑重担,敢于冲锋陷阵挑大梁。在痛苦中去求得团结,追求和谐,手挽手,一条心,一股劲,用团队的力量去战胜一切。

中国女排一路走来,数次绝地反击,上演惊天逆转。比的是实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气,奋勇拼搏,决不放弃。这是女排精神,是激励中国前行的力量。我们相信,“女排精神”必将继续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排的教练员、运动员夺取冠军、为国争光的前进脚步永不停歇。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1

第一次写周秀芳的故事时,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对于大多数鄞州人来说还是一个很遥远很陌生的地名。记得当时某位与贫困学子结对的爱心人士,一个字一个字告诉记者,那些陌生的镇名、村名、校名应该怎么写。

如今,不仅溆浦山区已经成为大家所熟知的爱心汇聚之地,还有源源不断的人群,在那山路上,用脚步丈量着属于他们的公益历程。

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那个滚烫的名字--周秀芳。

记者在溆浦的第一站是北斗溪镇桐林希望小学,是她牵线捐建的29所希望小学中的第一所。

“下雪天,孩子们在没有门没有窗户的教室里上课,小脸冻得通红。”这样的情形,每一次在记者脑海浮现,只为了与眼前高山之上,树木清幽,校舍崭新的景象作对比。

每一次去桐林,一路都是“过山车”般的转弯,惊心动魄的山路,同行的新闻界同仁,有人在半路就吐了,有人到第二天还晕着。

这样的山路,恐高、膝盖疼痛的周老师,走过了4年。

在那些希望小学,每一次都会出现的画面是,周奶奶被孩子们围在中间,他们亲热地叫着她,好像是在叫着自己的亲奶奶,他们还总会拿出画之类的小礼物,送给周奶奶。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身影,灿烂的笑容,与周围山区的环境,与他们身后一个个贫困的家庭,形成了一种反差,给初见的我们带来强烈的震撼,总是有人当场湿了眼眶。

在孩子们中间,她的笑容热情亲切,她的声音温柔随和,她叫得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她会问起他们家人的近况,她会勉励大家要努力学习,她会随时随地教导学生,从握笔的姿势到正在做的数学习题。

是奶奶,也是老师。从她身上,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爱被重视的幸福。特别是一些身体上有些病残的孩子,依偎在她身边时,脸上的神情特别踏实。

在山村的小学,听着孩子们的声音,看着那一条条曲折而漫长的山路,曾经,这些孩子们为了上学,每天要走上几个小时。

也只有走到这里,看到她和孩子,才会更加明白,那一所所希望小学,那些因为她而来的支教、送教的老师,对于孩子们,对于山区的未来,所具有的意义。

她因此成为所有人的“周奶奶”,孩子、村民、家长、学校老师、县城里社区的居民以及记者在溆浦不同场合遇到的人们,都知道她。

她实实在在感动着溆浦,感动着湖南。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2

经历过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经历过绝望,才懂得绝望中那一丝光亮多么珍贵。

如今的丽华诊所,有13位推拿师,全都是盲人。有人问:“朱医师,你的诊所就业大门为什么独独为盲人而敞开?”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艰辛。”朱丽华喜欢将心比心。她觉得随着推拿诊所的美誉度日增,让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经不成问题。仅仅满足个体的谋生,绝不是生命的唯一。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她想通过诊所营造的光亮,让更多盲人在颓废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与朱丽华相伴了20xx年的吴阿姨说,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会是啥模样?两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怀着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难也要相携着手闯出一片天的心境,从斜西街征战到吉水路、砖桥弄、禾兴北路。“朱医师走到哪里把我带到哪里,用心关照着我,比自己亲姐妹还亲。我比较笨,朱医师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啥也看不见的我不被抛下,多亏了她带着我、推着我。”吴阿姨说,诊所的工作,不仅让她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依靠,还拥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严,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生活践踏。

1991年,朱丽华开始多了一个身份——师傅。“盲人”是她收徒弟的唯一条件。一旦接收,不但安排吃住,还免收学费。20xx年来,已经有100余人在她手把手传授下走上就业的道路。

有人不解:“朱医师,你每培养一个徒弟,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何苦呢?”

听到这样的感叹,朱丽华很淡然:“账,不能这样算。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再说,我无儿无女,能走到今天,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穿过岁月的风尘,朱丽华面对苦难时所展现的豁达与坚毅,感染并带动了许多人。47岁的陈永明就是其中一位。

陈永明在丽华推拿诊所已经干了20xx年。同样,如果不是朱丽华,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活法。

清瘦的陈永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强直性脊椎炎。20xx年病情恶化,他辗转于各个医院之间,医生们都说治愈无望。

朱丽华的诊所接收了他。朱丽华一有空就给他推拿。一个月,人能起来了;两个月,脚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20xx年我们诊所搬家,我跟永明说,搬家拐杖不要忘记了,他说,我早就不用了。我一惊,什么时候不用的,我哪里晓得啊,我又看不见……”朱丽华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开心。陈永明病情好转后,也学习推拿按摩,现在在丽华推拿诊所做着管理工作,每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里工资最高的“顶梁柱”。

正是朱丽华的爱,给了吴阿姨、陈永明等经历磨难的人们一双“眼睛”、一缕阳光、一种希望。朱丽华用行动告诉他们,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一个人即便身处困境,也可以用毅力,用希望,用全部的心力,去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拯救灵魂于黑暗之中!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3

在评选页面,伍淑清的简介中写道:伍淑清一家人爱国爱港,改革开放之初,伍家父女北上创业,创办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香港回归后,伍淑清致力于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积极增进香港青年对中华历史和文化的认识。组织青少年赴内地交流学习百余次。修例风波发生以来,她严辞阻止乱港分子发起的学生,成为乱港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放言要声讨、抵制伍淑清及美心集团。20__年9月,伍淑清现身瑞士日内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例会,向世界说出真实的香港。

倡港人从小培养身份认同

在那次发声后,美心集团旗下多个品牌的食肆,持续遭到黑衣大肆破坏,网上也掀起了对伍淑清的“攻击潮”。“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些网络的攻击,因为这些网络后面别有用心的操纵者,对谁说要发声,谁要说清楚香港这个事情,他们都要打击的。”伍淑清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对于许多香港青年走上街头并做出过激行为,伍淑清不止一次表示过痛心。在她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部分青年的身份认同。她认为,必须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培养孩子们的身份认同感,让他们认识国旗、国歌和中国人。“如果出现身份不认同,孩子就会说‘我不是中国的,我是香港的’。”她认为,香港教育界应着力培养青少年树立国民身份认同,认识到自己是在香港生活的中国人。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4

在8月1日,东京奥运会的男子百米半决赛上一个红色的身影,在跑道上飞驰而过,这就是“亚洲飞人”苏炳添,曾创造了九秒八八的亚洲记录。

昨天,在半决赛跑道上站着肤色不同的各国百米选手,听着一声枪响,苏炳添脱颖而出,依据着超强的反应力一下子占据了第一的宝座,跟别人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虽然一秒一秒的过去,苏炳添的速度一直非常稳定,腿之间出现了重影,有两位外国选手同时开始冲刺,看着他俩与苏炳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我也是十分紧张。在最后时刻宿命天他人一分米左右冲过终点,成为小组赛第一,晋级决赛。

令我惊喜的并不是苏炳添成为第一,而且他打破了自己的记录,9秒83虽然只比9秒88快0.05秒,但能提高这0。05秒也是十分不容易。苏炳添的起跑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之前有专家推测人类百米的极限是9.6秒,但不知为什么非人般的博尔特跑了9.58秒,当初苏炳添的快速起跑可是把“世界飞人”博尔特都吓了一跳,要不是博尔特依靠着中途的超快冲刺还真不一定跑的过苏炳添。在跑步过程中苏炳添的面部表情很吓人,全身的肌肉凸显的十分清晰,跑完之后苏炳添跪在地上,用怒吼来表示行动的高兴,身披国旗。打破记录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我也体验过,等我1000米从3分41秒一下子进不到3分33秒时,那一周都沉醉在喜悦之中,但面对那些选手,我的成绩他们面前不值得一提,他们的2分20多秒比我快了一分多。但在100米决赛中,苏炳添跑了九秒八 九获得第六名,这已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

相信苏炳添在退役之前定能再创辉煌,突破9.8秒这道大坎,跑赢“世界飞人”博尔特。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5

古稀之年的周秀芳,远赴贵州、湖南支教,汇聚市民爱心送到贫困山区,并精准帮扶溆浦、延边产业脱贫。她的事迹在浙江、湖南等地引起强烈反响,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等领导都对她的事迹作出批示。市委常委、区委书记褚银良更是号召全区上下向“支教奶奶”周秀芳学习,并赴湖南长沙看望了周秀芳,向在湘鄞商代表介绍她的事迹,鼓励企业家们助力家乡爱心人士的公益项目,将一个人的义举变成一群人的善行。

昨天,中华慈善日。这是属于周秀芳的不眠之夜,全国道德模范、CCTV年度慈善人物等重量级荣誉,同时落在她头上。

事实上,这几年来,当她的故事传遍浙湘两地,当我们一次次为她刷屏点赞,在我们心中,她早已经是令人仰望和学习的道德楷模。

这些荣誉,于她是实至名归。

记者写的第一篇报道,是她在“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年度人物榜上列首位。此后的3年里,记者开始追随她的身影,记录关于她的每一个感人故事。

她是一道光,会发热,有能量,照耀到了那些贫困群体。她的故事,也为有公益之心的鄞州人、宁波人、浙江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门,看到了行动的方向。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6

嘉兴是党初心始发之地,也是“勤善和美”的文明福地,“勇猛精进”的干事热土,我们的身边从来不缺少先进典型,盲人中医师朱丽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8年来,资助贫困学生480多人次,捐款金额高达333万元,带动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

9月21日,晚报推出了深度报道《盲人朱丽华用初心照亮未来》。9月22日,市委书记张兵在该报道上作出重要批示:“她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嘉兴人文精神,值得全市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认真学习。”

听着朱丽华的事迹宣讲,现场的党员干部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点赞,纷纷表示要向她学习,时刻牢记初心,担负起责任和使命。

市人大办公室副主任易太贤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因为两次意外双目失明,重新树立对生活的勇气,就足以让人佩服,后来她参加培训学技艺,困难可想而知,但她不仅自强,还用大爱捐助了那么多的孩子,为她的奉献和大爱致敬,向她学习。”

“朱丽华身残志坚,她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我们,她的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听完朱丽华先进事迹报告会,海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费晓义和桐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范瑜都情不自禁地为朱丽华鼓起了掌,在她们看来,优秀的浙大学子朱丽霞已经在传递朱丽华的信仰和初心了,“这也激励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去努力克服,斩除荆棘,不把困难当困难,坚定理想,不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听了朱丽华的事迹报告,真正体会到了一个红船旁的特殊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人生境界。初心如磐,‘心灯’长明。”嘉报集团党委委员张渊学感慨万千,他感受到了朱丽华在人生道路上写就的满满的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心中有信仰,光明在心里,落实在行动,她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7

“坚决落实道德模范帮扶政策,让好人得实惠,让好人有好报。”得知好人王娅身患重病后,西青区区委书记李清就帮扶王娅女士有关工作作出专门指示。区里在医疗救治方面为王娅开启了全程免费服务的“绿色通道”,成立了医护救助组24小时随时待命并定期为王娅作全面体检。同时,区里特聘请外院专家共同制定诊疗方案,购进了专用药物及器械。王红梅主动请缨,参与到对王娅的救助中。

王红梅告诉记者,最初王娅是拒绝的,在她看来,这些每天奔走在住户间为患者治疗的家庭医生们太辛苦了,她不愿意给医生们添麻烦。为了打消疑虑,王红梅以朋友的身份慢慢走近王娅,最后使她同意接受治疗。每隔两天,医护人员就会来家中帮王娅输液,有时看到王娅强忍病痛,他们还会帮助王娅按摩舒缓。因为长时间输液,王娅手上的血管已经非常敏感,稍不留神就会鼓包。为此,王红梅和同事们帮王娅削好土豆片,压在针眼处止疼。细心的呵护让王娅很感谢他们,她对王红梅说:“你们对我太好啦,我特别不好意思麻烦你们。”然而在王红梅和同事们看来,这是职责所在。身为医生,他们坚守着病人健康。身为普通人,他们无时无刻不被王娅的乐观坚强感染着。面对王娅,他们愿意全力以赴陪她同病魔抗争。

好人王娅的事迹被报道后,许多人想通过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认识王娅,为她捐款、赠物。出于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对王娅本人的尊重,他们婉拒了这些要求。但在为患者诊疗时,他们也会把王娅的坚强和勇敢讲给咨询王娅情况的热心人。

医之大者,在医术,更在仁心。在无数个病痛缠身的灰蒙蒙的日子,家庭医生的悉心照料似一缕和煦的阳光,为王娅带来温暖。“作为医生,我们用尽职尽责守护好患者健康的方式,把王娅大爱无疆的精神传递下去。”王红梅动情地说。

是的,在西青,传递关爱为道德模范及时排忧,是从区委区政府到基层干部的担当。无数轻车简从的慰问,定期询问生活情况的工作安排,及时为道德模范雪中送炭的呵护从未间断。他们心怀使命,满载温暖,他们以尽职尽责的形式,为这些曾为他人送上温暖的人,送上温暖。爱的能量,在西青生生不息地循环。

这一刻,他们都是王娅。

这一刻,王娅的名字,是担当。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8

直到现在,叶连平还住在三十年前的旧平房里,身上穿的也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他的家中,很难找到一件像样的家具,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在留守儿童之家的图书室里,还放着老式的菜橱,菜橱里摆放着有些陈旧的中小学必读书本。

叶连平的节俭朴素众所周知。为了省路费他常常骑车去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去周边的南京、芜湖等地,他也是骑着自行车。叶连平在讲台书写板书时,抬起的胳膊露出了他穿了多年打补丁的衣服一角。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穿一件新衣服,他说:“衣服不过是用来遮体的,没必要太讲究,钱应该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在这些吃喝穿着上。”他指着教室后面桌子上的一台复印机,“你看花钱买这个就值,好几千呢。”那一刻,叶连平竟露出孩子般的得意。

除了义务辅导学生,免费为贫困留守儿童提供吃住,十几年来叶连平还经常自费带学生到南京、合肥,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每年春秋各一次,每次外出经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都是叶连平自己掏钱。开始连老伴都不理解,叶连平说:“都是我的孩子,他们家庭困难,我能不帮一把?”

5年前,叶连平不慎被电动车撞伤,从那以后叶连平经常摔倒,最后被查出脑溢血加脑膜炎。手术后住了四天院,他就要求出院,一周后到医院拆线,不光是心疼住院费,“孩子们还等着我呢!”因为伤势未痊愈,腰根本直不起来,他就坐在板凳上给孩子们讲课、批作业。

20xx年,叶连平拿出2万多元积蓄,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成立至今,奖学金已连续发放了7次,累计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

在叶连平精神的感召下,社会各界和他的部分学生,也纷纷加入到基金会。

叶连平告诉记者,他已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百年之后,他会把积蓄全部捐给叶连平奖学金基金,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学生学习解剖。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叶连平说。

结束对叶连平的采访,抬头看天,繁星闪烁。

叶连平,一束萤火虫般的亮光,照亮了乌江边上小村庄,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看到了乡村的希望。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9

总结出管教工作“五心法”这一方法正在全省公安监管系统推广

在很多人印象中,管教民警是个“大老粗”的角色。毛卓云却写得一手行云流水的书法,经常把还飘着墨香的祝福、短文贴到监室。

上学时,毛卓云最头疼写文章,这12年,却写了10万多字的工作笔记。“有时把案例记下来做具体分析,有时候就倾诉内心苦闷。”通过多年的积累,毛卓云归纳总结出艾滋病管教工作“五心法”,即近心法、正心法、劳心法、破心法、宁心法。目前,这一方法正在全省公安监管系统推广。

12年来,毛卓云几乎总是风轻云淡地对领导和家人说“不用担心,没事的”。在他的工作日记里,却多次出现了“害怕啊,我真的好害怕”“累啊,真的很累。”有的写在被艾滋病在押人员攻击后,有的写在帮艾滋病在押人员处理暴露的创口后。他也曾多次偷偷去检查,怕自己万一被感染。

宁波市看守所所长张百川说:“老毛始终坚守岗位,不因为安全风险巨大而畏惧,不因为岗位边缘而松懈,不因为临近退休而懈怠。毛卓云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的初心和使命。为安全文明管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特殊贡献。”

现在,家人也成了毛卓云的有力后援。徐爱英说:“我知道他的脾气,他认准的事情,就会一直做下去。我们只有给他支持,多多提醒他小心,希望他平平安安的。”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0

在亚运赛场最受瞩目、最激动人心的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中,中国男子百米飞人苏炳添以9秒92新的亚运会纪录摘得金牌,引起了全场沸腾。“中国飞人”苏炳添加冕“亚洲飞人”,其9秒92的成绩不仅刷新亚运会纪录,与亚洲纪录也仅有0.01秒之差,他也是参加决赛的8人中唯一一个跑进10秒以内的选手。苏炳添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荣耀。

决赛前,苏炳添的外教兰迪·亨廷顿曾说:“如果比赛的氛围、环境和气候都合适,加上运动员感觉良好的话,苏炳添能在雅加达给中国带来一个奇迹。”外教在训练场上信心满满地留下这番话,而苏炳添果然也不负众望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骄傲。

在本届亚运会前,苏炳添两度跑出平男子100米亚洲纪录的9秒91,追平了卡塔尔选手奥古诺德创造的亚洲纪录,成为“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带着这样一份辉煌的成绩单第三次来到亚运会赛场,苏炳添的目标很简单——拿到男子100米的金牌。最终以9秒92的成绩夺冠,苏炳添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说:“我觉得今天已经破了我的魔咒,作为男子百米选手训练了十几年,我参加的所有运动会都没有尝试过拿一个冠军。29岁,我终于在亚运会上证明了自己。”手捧亚运金牌,苏炳添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飞人”。是的,苏炳添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中国速度不容小觑。

2020__年初,那些关于“苏炳添退役”的新闻不胫而走,苏炳添的确动了这个念头。然而,苏炳添不甘心就这样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于是,他坚持了下来,日复一日训练比赛。数年如一日的封闭训练,肩上积攒的'各种压力,局外人统统无法体会。正是这样的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才成就了如今的亚洲飞人。

在整体水平依然无法与欧美抗衡的亚洲,亚运会百米飞人大战的意义不言而喻,正如苏炳添所言,“这是打破魔咒、扬眉吐气的一晚”。辉煌背后总是藏着无人言说的艰辛,不过还好,苏炳添坚持下来了,用辛勤和汗水成就了自己也铸就了中国的骄傲亚洲的骄傲。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1

1964年5月我出生于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6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语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当了一名教师。20xx年,我创办了依麻木镇国语小学。

亲身感受文化的差异

在大学里面我读的是汉语言专业,与汉族群众交流没有语言障碍。但我又想去内地看看,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变化。1998年,我停薪留职到内地做生意。我去过全国的好多地方,销售过药品,做过小商品批发。我一边做生意,一边观察所到过的每一个地方,沿海发达城市对我的思想冲击特别大,那里的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特别勤奋,能吃苦,工作效率高,非常重视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进。在外闯荡了两年,20xx年的时候,我带着积蓄回到了阿克苏,开了一家私人药店和一家义乌小商品批发城,还在我的家乡乌什县依麻木乡开了超市和药店。

因为做生意的原因,我接触到了很多的维吾尔群众,他们中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乌什县,甚至没有走出过依麻木镇。在他们眼里,世界就是几亩地、几只羊,从家门口流过的托什干河就是天底下最宽广的河流。在我开药店的时候,遇到过一个老太太带着自己的孙女来药店买药,我看见那个孩子在出水痘,小脸儿已经惨不忍睹,就赶紧告诉老太太要如何治疗,谁知老太太却斥责我,她说:“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个样。”

在这样一个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父亲因为在一次封斋期间吃了一块馕而受到排挤,1999年父亲去世时,宗教人士甚至不愿意来家里做仪式。

我遇到了很多这样的事情,我深刻地意识到,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科学文化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人们思想解放,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疗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愚昧。

心灵震撼,萌生办学念头

我把在内地的亲身经历和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做了对比,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新疆和内地之间的差距,其实这个差距就是教育的差距。要想让家乡的人们早日摆脱贫困,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就必须通过先进的教育来实现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有一天,在去县城的班车上,我碰见了3个背着书包的孩子。那时天色已晚,我很好奇地问孩子们:“你们这是到哪里去?”孩子们答:“我们去学校。”我很纳闷的说:“乡上就有学校啊!”3个孩子声音提高了几度:“我们在乌什县上汉语学校。”那一瞬间,看着孩子们骄傲自豪的神情,我一下子茅塞顿开,猛然间萌生了要在乡里办一所汉语学校的想法。

经过在内地的打拼和回家后做生意,我积攒了一些积蓄,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20xx年5月我拿出60余万元投资兴建依麻木镇国语小学。那时候,依麻木镇是一个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乡镇,办一所国语小学,压力不言而喻,一时间非议四起——镇里为什么无偿划拨土地给他办学校?库尔班有钱没处花了?办什么办“国语学校”!死后“胡达”不要他。顶着这样的压力,我还是义无反顾的创办了国语小学。学校是办起来了,又一个严峻的问题放在我的眼前——那就是招生难的问题。那些日子,我每天带着一名汉族老师深入农户家中做宣传,通过耐心细致地劝说,采取先上学后缴费,对贫困户、特困户的孩子实行半价、免费等优惠政策,最终总算有100多名维吾尔族学生报了名。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家长提出条件:“库尔班,你一定要请维族老师来给孩子教汉语。”从事过教育工作的我却认为,只有让汉族老师来授课,这些孩子才能学到纯正的汉语,才能打好牢固的基础。终于开学了,这件事轰动了十里八村,有一部分人专程赶着毛驴车来看稀罕。

初见成效,深化民族团结情

20xx年8月20日学校正式开课。当聘用的汉族老师站在讲台上时,一些家长意见颇深,甚至担心汉族老师打他们的孩子。几天下来学校的学生由最初的100多人减少到50多人,还有一些家长送孩子进教室后,仍站在教室外看汉族老师如何教他们的孩子。一天,两天,三天……家长们终于放心了。直到20xx年11月人数才固定在80人左右。经过不断的努力,国语小学越来越壮大,相继开设了学前班和一至六年级,共十三个班级,有850名学生和28名汉族老师。一些较远的村也将学生送过来学习国语。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在一起,活动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这样既方便教师给孩子们教授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学习教师身上良好的生活习惯。汉族老师十二个小时“泡”在学生中间,业余时间老师们就和孩子们沟通交流。爱其师,信其道,久而久之,便在校园中形成了师生之间互助、互学、互信的浓郁氛围。全校师生过春节,一起吃饺子;过端午节,一起吃粽子,中秋节一起吃月饼。在校园中,我们要求学生衣食住行全方位、全天候使用国语,建立孩子们的国语思维习惯。

我们很重视对孩子们的国学教育,在学校教孩子们跳秧歌、打快板、唱京剧和豫剧,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背诵《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籍,学习国学文化的精髓。通过国学课堂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娱乐生活,又可以让孩子们时时刻刻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认同中华文化,成为民族团结的小主人。

硕果累累,树立民族团结典范

20xx年来,先后共有七届340多名学生从国语小学毕业,257名学生考入了自治区内初班和北京、上海等地的内地新疆高中班。20xx年高考,一位世代为农民家庭的依麻木镇维吾尔族孩子——穆萨·图尔贡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全地区为之沸腾。在谈到高考感言时,穆萨·图尔贡深情地说:“我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主要得益于在依麻木国语小学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如果当年不是在国语小语上学,我可能会辍学,和同龄人一样早已结婚生子,一辈子也走不出小村庄。是乌什县依麻木镇国语小学让我明确了人生的方向,我永远感谢依麻木镇国语小学!”

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名声越来越大。一位曾经反对过办学的宗教人士把自己的孩子也送来了。他来的时候有些难为情,也有些担心,怕被拒绝,但是我很爽快地收下了他的孩子。现在,这位宗教人士成了国语小学的义务宣传员。

教育是光,光明多了,黑暗就少了;依麻木镇很小,世界却很大。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让我家乡的孩子们走出这一方封闭的小天地,走向外面的世界,跟上现代化的脚步。

一滴水只有汇入海洋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维吾尔族只有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2

王娅,一个普通的名字,连日来在天津市民口中传颂。

王娅是天津市一名普通的电力退休职工,她致力慈善事业三十余载。今年2月16日,与胰腺癌抗争了11个月的她静悄悄地走了。在弥留之际,王娅听说资助的学生家里发生变故,不仅从治疗费里拿出20xx元捐赠,还再一次和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签订了20万元的债权捐赠协议。2月20日,王娅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天津市红十字会向王娅的家属颁发了她公益路上获得的最后一张证书——《遗体捐献证书》,她成为今年天津市第十九位遗体捐献者。

王娅从1985年开始致力于慈善事业,30余年奉献爱心、捐款捐物,从西南旱灾、青海震灾、南方水灾、希望工程到汶川地震,处处都有她留下的爱心。清华大学已故教授赵家和倾毕生积蓄捐助西部贫困孩子的故事,让王娅深受感动,随后她通过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资助西部地区多名贫困学生。去年3月,当66岁的王娅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后,放弃使用昂贵的化疗药物,却向基金会捐款3万元,更将名下唯一房产无条件捐出用作助学。

王娅在遗赠书里写道:“我一生行善,已将生前主要财产捐赠,帮助了很多贫困的孩子,而今卧于榻上,每念及此,终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3

伟大的精神总有催人泪下的力量。正是靠着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中国女排在极其艰难的情形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赢得了一场场荡气回肠、慷慨壮烈的史诗般胜利,最终在里约赛场赢得金牌,再次在奥运赛场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高高升起五星红旗。

这种感动整整绵延了35年。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起,拼搏精神一直深植于中国女排,成为这支光荣集体的强大基因。尽管其间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一直洋溢于国际赛场。在最艰困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奋起,而没有丝毫放弃。这种愈挫愈奋的坚强,铸就了几代中国女排的精神气质,在漫漫岁月中丰富了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成为一代代中国观众热爱女排、支持女排、守望女排、将女排视作"英雄之师"的重要理由。

一支英雄之师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献和传承。在中国女排漫长的奋斗历程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需要我们铭记,她就是郎平。在中国女排最需要、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她一次又一次放弃个人利益,不计荣辱得失,毅然走向一线,担当起国人的期望与重任。

几个普通镜头,留下了这种精神的感人瞬间: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郎平从大洋彼岸归来执教陷于低谷的中国女排,首都机场欢迎的人群中,有她当年五连冠的老战友,她遥遥地向着战友们挥手示意,无声宣示着振兴这支英雄之师的意志。几年前,老队友陈招娣去世,郎平在深深的悲恸中坚定了重回中国女排、续写中国女排辉煌的信念。她忘不了,30多年前,正是陈招娣忍着伤痛,与大家奋战到夺冠的最后时刻,更忘不了女排姑娘誓把受伤的陈招娣"背上领奖台"的骨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战斗情谊。这一切,赋予女排精神鲜活、实在的内容,成为郎平的生命意志。

奥运赛场,向来是最高强度的竞技比拼,但是也是精神意志的较量。竞技者自身的潜力与能量,往往在拼搏中激发、昂奋、高涨、磅礴,形成气吞山河的力量。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中国女排硬是咬下了这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这是拼搏精神的胜利与壮歌!

中国女排在里约再度夺冠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日益崇尚训练条件、奖金待遇的当下体坛,拼搏精神弥足珍贵、永不过时、必须弘扬!

中国女排在奥运赛场写下的新的壮歌,将鼓舞国人在感动落泪之时,用踏踏实实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点滴奉献汇入时代大河。

女排精神不朽!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4

1997年4月,是个不幸的日子,张老师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迅速膨胀,疼痛难忍。她一面吃止疼药,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当她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时,面对一纸无情的病检报告(当时医院诊断为癌症),她没让领导、同事、学生知道,而是默默忍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生与死的煎熬。在这几个月里,同事们经常看见她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挪。她给学生加大了复习量,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她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晚上批阅作业试卷到12点。这样,一直坚持到7

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向领导说明情况,住进了昆明的一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的子宫和肿瘤重达2公斤多。手术后,医生要求她至少休养半年,可是手术后的第24天,她就回到民中上班了。由于手术失血过多,伤口没有完痊愈合,巨大的疼痛折磨着她,可她仍然坚持在讲台。由于过度劳累,97年12月,张老师的病情复发,领导、同事、学生多次劝她住院治疗,她不肯。她说:"我的事业是教书,我的希望是学生,不把他们送出学校我是不会先走的"。这段时间,她的工作量达到了极限,每天工作10多小时,更不存在星期六、星期天,全年休息的时间只有过春节的3天。直到98年3月,她的病情己恶化得特别厉害。人们劝她住院,她仍

然拒绝了。她说:"学生刚有起色,我不能离开他们,我的生命就是讲台"。领导、同事们说:"我们需要你活着,华坪人民需要你活着,请你服从安排吧。"冲着这份真情,她才进了华坪县中医院,这时,她仍然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工作。每天都是一拔下针头就走向讲台,从没有在医院安稳地躺过一天。看了不到一个月,医生告诉她医院无法控制她的病情,需要转院治疗。为了节约国家的医疗费,她毅然决定出院。为了即将毕业的学生,她拒绝再到任何医院治疗,仍然坚守在岗位上。就这样,张老师调到华坪两年多了,虽然她一直带着重病,一直承受着痛苦,可她从没有请过一天病事假。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5

“一个人可以没有视力,但不能没有事业。”“再穷不能穷教育,只要我每年省一点,一年下来也能多资助几个孩子。”……报告会上,朱丽华用朴实的语言、真切的情感讲述了她虽然双目失明,但始终自强不息、热心公益的感人故事。40多年前,朱丽华因为两次意外事故而使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双手推出了璀璨人生。她刻苦钻研中医推拿技术,成为全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为22万多人次患者缓解病痛,并带动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她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捐款金额高达333万元。近年来,朱丽华同志荣获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道德模范”等诸多殊荣,现在还担任着省盲协副主席、嘉兴市政协委员、嘉兴市盲协主席,嘉兴丽华推拿诊所所长。

9月22日,嘉兴市委书记张兵对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朱丽华的事迹十分感人。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心有大爱、乐于奉献,自己失去了光明,却给许多人带去了光明,她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嘉兴人文精神,值得全市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认真学习。”10月10日,嘉兴市委发出《关于开展向朱丽华同志学习的决定》,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对标先进、追梦奔跑。

报告会上,嘉兴市社会福利院护理部主任、朱丽华曾经的同事胡慧娟同志和朱丽华曾经的助学对象、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算法工程师李超峰分别讲述了他们眼中的“丽华姐”和“朱阿姨”的感人故事。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要学习朱丽华同志坚守初心、一心向党的政治品格,学习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学习她心有大爱、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学习她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崇高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金平湖新崛起不断贡献力量。

在朱丽华同志三十年如一日的顽强奋斗和默默奉献背后,我们看到了她从受组织关爱,到成为一名无私帮助困难群众的共产党员,她用最朴素的信念和最实际的行动,始终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她身上折射出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深深感染和激励着我们,值得全市上下认真学习。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6

10月17日,“支教奶奶”周秀芳又在宁波人的朋友圈里刷了屏。在重阳节,也是第五个全国扶贫日上,周秀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手握奖杯的她,面对镜头,笑容可掬。可是,她的心里有点着急,因为天气渐冷,一批物资还没来得及送到支教山区孩子们的手中。

按照惯例,周秀芳一般不爱去参加颁奖礼,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支教上。但考虑到这次奖项的规格以及能为支教山区对接到资源,周秀芳还是决定去了。如此便耽搁了物资发往支教地区的时间。“孩子们每天要走十来里路去上学,有的孩子还穿着破底的鞋。想到这些,我心里难受。”周秀芳有些焦急地说。

从20xx年8月起,先后到贵州、湖南溆浦等地支教,心里时时刻刻记挂着支教山区的孩子,成了退休教师周秀芳近几年的生活重心。面对周秀芳超乎常人的善良,不少人会发出疑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做?一句话,把周秀芳的记忆拉回到60多年前。

义乡义举 刻在骨子里的善良

鄞州,素有“义乡”美誉,鄞人好善。周秀芳的父母正是这样的人。

1948年出生的周秀芳,本有兄弟姐妹四人。为人心善的父母还收养了两名孤儿,这使得本就家道中落的周家,负担更重了。更不要说在家中富裕时,父母的乐善好施。父母的善举,孩子们都看在眼里,也在心里埋下了善根。

而影响周秀芳把善意播撒到教育事业的,是她人生中谈起来就要情不自禁落泪的三位老师。

周秀芳5岁开始上学,成绩名列前茅。当上四年级时,由于家庭变故,家里已无法再支撑她的学费。非常热爱读书的周秀芳此时遇到了人生第一位恩人——鲍老师。时任班主任的鲍老师说:“这么小的孩子,成绩又这么好,如果辍学就太可惜了。”于是,鲍老师帮周秀芳垫付了三块五毛钱的学费。周秀芳的求学生涯才柳暗花明。

从讲述第一位恩人老师时,周秀芳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不知不觉间,十几张沾满泪水的纸巾在桌上散落开。

周秀芳说,到了初中,家境依旧没有好转。没有了鲍老师帮忙交学费,她开始了“两天打鱼,十天晒网”的初中生活。天晴时,上山采药采野茶叶,和哥哥拉上一车蔬菜,步行两天到城里去卖,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就是周秀芳上学的学费。下雨时,不用外出干活,就是周秀芳最快乐的读书时光。时至今日,周秀芳仍很喜欢下雨天。

即便如此,周秀芳还是辍学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不少学生主动退学,有校长、老师去学生家中劝学生返校。周秀芳在帮一位校长指路带路时,诉说了想要读书的念头。不料,这位校长知道后,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周秀芳的名字,并撕下来告诉她,拿着这张纸到一所民办学校去念书。

周秀芳拿着这张纸,像拿着圣旨一般,兴奋地跑到修建水库的工地上,在上千名劳动者中找到母亲,高兴地说:“妈妈,我又可以读书了。”然而母亲的一句话却把她的全部希望浇灭了:“饭都吃不饱,哪儿来的钱去读书?”

怎么走回去的,周秀芳已经记不得了。她只记得回到家后,她三天三夜没有下楼,不吃也不喝。她当时内心的想法便是“不读书我宁死”。

“妈妈,就让妹妹去读书吧。大不了咱们家三年不穿新衣,三年不吃肉。”在哥哥的劝说下,妈妈终于松了口。休学一年的周秀芳,再次踏上了求学路。

这位有恩于周秀芳的校长名叫徐志慧,在周秀芳之后的保姆生涯中,再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毕业后,就连“勉强”读书,家中都再无力支持。周秀芳无奈再次辍学,找了东家去当保姆。刚好这个东家就是徐志慧校长。

看到徐校长家有大量的藏书,周秀芳渴求读书的意愿再次喷涌,忍不住开口说:“这些书我可以看看吗?”徐校长一口答应了。

从此以后,周秀芳白天带小孩,晚上看书,常常看书看到半夜一两点。有时候白日里,把孩子哄睡后,性格开朗的周秀芳就带着院子里的小孩一起玩耍,教他们唱歌跳舞,常常把孩子逗得乐开了怀。住在隔壁一位名叫黄静宜的老师看到此情此景后,对周秀芳说:“你性格好,对孩子有爱心,又爱读书,真的可以当一个好老师!”

这句话,点燃了周秀芳的内心:“我一个小保姆也能当老师吗?”从这之后,周秀芳就更加拼命地读书。在当保姆的两年时间内,她自学完成高中和师范学院的相关知识。

也正是感恩于三位老师,更坚定了周秀芳的信念——如果能当一位老师,宁可减去十年阳寿;如果以后有了能力,一定要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三十余载教书育人 把学生当自家人

“有没有没去周老师家吃过饭的,举手。”

“有没有没去周老师家住过的,举手。”

几声询问下来,在场学生无一举手。

今年中秋节,当得知周秀芳要回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时,她曾教过的学生立马自发组织起来,共聚一堂忆往昔。三十年前的事历历在目。

1971年,周秀芳到象山县东门岛上当代课老师。两年后,她被调入象山县石浦小学。在学生们看来,这个老师着实与众不同。

教学上,她比较“懒”,喜欢让学生自学;她从不戴手表,喜欢先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学成果,最后十几分钟点评;她比较爱玩,喜欢周末带着学生去野炊,自带米面烧饭吃……海边捉螃蟹,山上种玉米萝卜是学生的最爱项目。

用周秀芳的话来说,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乐中,在接触大自然中就能学到知识,岂不美哉?

生活上,她又很大方。当时周秀芳的工资只有27.5元,除了家用,剩下的全花在了学生身上。哪个学生家里父母闹矛盾,哪个学生家里有困难,都到周秀芳家吃住。有一次,一个同学家失火。周秀芳将他接到自己家,把外公外婆送儿子的礼物——一身衣服,送给了这名同学。

短短两三年,周秀芳的教学天赋被释放出来,并作为象山代表出征宁波比赛。自嘲“半路出家”的周秀芳,在一群科班出身的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夺得第二名。从而又调到宁波工作。之后,周秀芳更是成为宁波市第一个科学学科带头人。

在教育领域勤勤恳恳工作多年,周秀芳一直十分受学生喜爱。但直至20xx年7月退休,周秀芳心里始终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能去支教。其实她原本有过一次机会。50岁那年,听说教育局招募去贵州支教的老师,还在教学的周秀芳主动去报名,但因为年纪超龄被拒绝了。

“这辈子恐怕是没机会去支教了。”周秀芳当时的内心充满了失望与遗憾。

花甲圆支教梦 最是喜欢夕阳红

虽说退休了十多年,但周秀芳在教育事业上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她先是被一所民办学校返聘,后又受教育局之邀,回去继续上课。直到20xx年,她终于下定决心停下来。停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启人生第一次长时间的、大范围的西北自助游。这次旅游,意外遇到了支教机缘。

当年8月,行至张掖,周秀芳看到一个小孩子因为作业做不好正在挨家长训。周秀芳犯了“职业病”,上前去辅导。她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一个曾在贵州支教过的大学生的注意。得知贵州特别需要有教学经验的支教人后,周秀芳立即与当地取得了联系,并提前结束了旅游行程。

这一决定,改变了周秀芳本已安排好的种花、养草、骑车的安逸晚年生活,让她一脚踏进了更为艰苦且忙碌的人生旅程。

20xx年春节,回到宁波过年的周秀芳听说,湖南省溆浦县九溪江乡或许更需要支教,便决定去那里看一看。3月,她和爱心人士孙绍富一起,坐了24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怀化,又从怀化坐了两个小时大巴,再坐一个小时中巴,再转坐小面包车,终于来到海拔1000多米的桐林村,也看到了位于山上的桐林小学。

只见一座50多年前建造的竹木结构的房子,早已破败不堪,摇摇欲坠,再加上没水没电,孩子们只能在饥寒交迫中学习。

触景生情,周秀芳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想到了自己曾经坚定的信念。她一边支教,一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到朋友圈,动员以前的学生积极献爱心。

上海弘盛特种阀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是周秀芳早年教过的学生,在朋友圈看到昔日恩师的爱心召唤后,直奔北斗溪镇看望周秀芳,并决定一人捐资35万元重建桐林小学。就这样,周秀芳成了奔波在宁波和湖南之间的爱心搬运工。周秀芳有记日记的习惯,从1966年起到现在已经有30多本日记本。翻开近几年的日记,几乎全与支教、家访有关。哪个孩子家什么情况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这是她走家串户得来的一手资料。要知道周秀芳的膝盖并不好,早在八年前,三家上海医院给她下了通牒:膝盖半月板磨损、循环液干枯、一块骨头有裂缝,必须换膝盖,不做手术,后半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当时周秀芳已经是拄着拐杖走路,上楼梯时需要人抬,还把轮椅也准备好了。

可即便如此,周秀芳还是忍着痛,走访了九溪江乡的每一所小学,记录了所有走访过的孩子的情况。甚至有一次在家访途中,周秀芳还到鬼门关走了一遭,等被救回后,她说了句:“如果我倒下了,把我埋在学校的那片土地上。”此外,她还亲自监督工程进度、上阵平整土地、和乡亲们一起探讨解决建校时遇到的种种问题。

周秀芳每个月的退休工资有7000多元,可她花在自己身上的还不足十分之一,甚至有一次工资卡里只剩下3.6元。穿的衣服是别人不穿送她的,一身体面的“领奖服”,是不到70块钱的运动装;一年当中,有260天在湖南吃白菜就辣椒;她没有自己的房子,至今和儿子住在一起。她笑称自己“不知道吃不知道穿,上无寸瓦下无寸土”。可她的爱心雪球却越滚越大。

一所,两所,三所……筹集善款修建的希望小学越来越多。如今,周秀芳和她的爱心团队已发展到3000多人,在溆浦山区共捐建希望小学22所,其中已投入使用的有8所,让322名贫困生得到结对帮扶,建校和资助贫困生累计捐献款物达20xx余万元。

今年,周秀芳还采用众筹方式,通过5313名宁波市民的爱心接力,短短3天集齐50万元建校款项,将其作为孩子们的“六一”节礼物。

这次参加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周秀芳又给溆浦山区带去好消息。她与其中一位获奖人对接好白茶茶苗资源,打算统计一下村里有意向种白茶的人数及面积,指导村民做准备工作,春节期间带来茶苗开种!

“滚滚长江东逝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周秀芳现在最喜欢的一首歌,尤其是“夕阳红”三字,真的是深得她心。今年已71岁的周秀芳笑着说:“我的夕阳还要继续红。”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朱丽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7

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声后,伍淑清本人及美心集团随即遭到了激进示威者不同程度的攻击,甚至恶意报复。对此,伍淑清表示,一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些网络的攻击。“去联合国之前,因为中华基金中学反对学生不上课,就有一些网络开始攻击我和学校。去联合国时,何超琼主席的发言文字传到网上,也招来了对何主席以及我本人的攻击,甚至同时也将美心集团拉了进去。”

“美心是一个企业,养了几万个工人,后面有不同的股东。我不是美心的股东,我也不是在美心工作,根本美心集团跟我是没有关系的。”伍淑清直言不讳,称目前藏在网络后面的那群人别有用心,就是想从不同维度打击香港企业,计划给香港的管理造成白色恐怖。

“现在很多香港朋友为了保护自己不发声,特别是你看我们商界,很多朋友有很大的企业都不敢发声,因为怕被打击,这是很可悲的。” 言及此,伍淑清忧心忡忡:“香港一些大的企业都不敢惹这些网络,害怕这些网络。如果将来继续有这些‘不法分子’和网络暴力影响香港,人家也不来港投资了。外资企业也觉得香港不安全,也走了。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这种情况。”

早在1998年,伍淑清就成立了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安排第一批学生到天安门看升国旗。“1997年我在飞机上碰到董建华先生,他表示香港的孩子还没有机会到内地参观交流,觉得这个事情很遗憾。我想,我们不妨以民间的身份成立基金会来培养香港孩子认识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伍淑清记得很清楚,1998年6月她带领首批900多名学生去了北京,“家长给每名学生2500元,我们自己筹3500元/人,在北京请有关部委帮忙,参观了人民大会堂,还在天安门广场看了升国旗仪式。”

从1997年至20__年,伍淑清耗费逾千万港元,共组织1万多名香港学生去内地交流。直到20__年,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薪火相传——中华文化探索与传承国民教育交流计划”,每年通过该计划资助3.75万名中学生赴内地考察。

中华基金中学则是伍淑清在20__年成立的非盈利私立中学。她希望学校能给教育界做正面示范,“中华基金中学的校长很清楚,香港是一个特别行政区,进来读书的学生要理解、认识自己的中国人身份。”伍淑清表示,中华基金中学组织过不少师生赴内地和国外考察,让学生们立足香港、背靠祖国、走向全球。

“每次出国,学生们都会到当地的中国使领馆,在国旗下跟着大使唱国歌。毕竟出了国,为他们提供保护的,是中国的使领馆。”伍淑清表示,国民教育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香港青年的教育问题,可能需要两代人来共同解决。”

读书心得体会
培训心得体会
工作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反腐倡廉心得体会
军训心得体会
教师心得体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