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导游词 > 陕西导游词 > 介绍陕西景点导游词(通用3篇)

介绍陕西景点导游词(通用3篇)

   来源:文书咖    阅读: 1.2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介绍陕西景点导游词 篇1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本溪,非常荣幸能为大家服务。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景点是钓鱼台。

介绍陕西景点导游词(通用3篇)

本溪钓鱼台位于南芬区郭家办事处解放村一组,沈丹公路85公里处,与风景秀丽的解放大峡谷一脉相承,与细河毗邻,曾有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具有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钓鱼台的景色四季分明。下面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钓鱼台。

钓鱼台主要看点要数玉龙观。玉龙观是在一块大石头上建成的,这块石头有多大?多重?没人能说得清楚。甚至它是从那一年落在这河水中的都无人知晓。还有静卧石块之上的玉龙观始建于何年都没人能说清,人们只是竞相传说着唐太宗李世民在这石块上钓过鱼。这就是钓鱼台的由来。我们现在进玉龙观里面看看。一进入玉龙观大家能闻到禅香的味道,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甚至让人难以置信,外观如此精巧的它怎能容下那么多殿,那么多楼。东西殿、东阁楼、西塔楼、八卦楼、六合亭等亭台楼阁,雕龙画柱,镶嵌在屋脊四角的五脊六兽像参悟到了世事真谛的世外高人,静静地听着,看着。玉龙观与其他宝刹名观别无差异,在这里我们能感觉到一种“养在深闺?宋词?”的惊喜!玉龙观的美不仅在于她建造在石头之上的独特,还在于她虽经历动荡与浩劫却仍保持固有的风骨和精髓,也在于这份高处不胜寒的能耐和魄力。

现在是秋天,暮秋的钓鱼台色彩有些凋零,白桦树落尽了叶片,留下月白的树干;火红的枫和晚霞一起被冷气带走,留下褐色的枝迎风摇曳;连那些小草也藏进泥土,留下一个等待下个春天的梦想……钓鱼台同她独有的道观都渐渐走近修行的时光,以迎接另一轮生命的复苏与轮回。

各位游客,我们这次钓鱼台之旅就到此结束了,大家今天参观得高兴吗?有时间还可以再来喔!下次旅行再见!

介绍陕西景点导游词 篇2

华山,《水经注》里说:“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花山”,因古代“花”、“华”通用,加上当地人的口音,故称为华山。华山与华夏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据清朝学者章太炎考证,“华夏”、“中华”都是因华山得名。早在《尚书》中就有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记载有黄帝、尧、舜都曾到过华山巡游。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数十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首之一,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阳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凭藉大自然风云变化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神有色的勾画出来,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大家赶上队伍,华山向以险要而闻名于天下,其之陡险位居五岳之首。常言道:“自古华山一条路”。一路行过,必经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上天梯、苍龙岭等绝险要道。

大家看这个,这个就是华山松。华山松,雄球花黄色,基部围有数枚卵状匙形鳞片……树干可割取树脂;树皮可提取栲胶;针叶可提炼芳香油;种子可食用也可榨油。

希望大家能度过愉快的一天!下次我再和大家一起旅游!

介绍陕西景点导游词 篇3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导游员小导,欢迎大家来到秦始皇陵博物院参观。秦始皇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遗址公园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院。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这“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它之所以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因为1978年9月法国总理希拉克在参观后说:“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从此,“世界第八大奇迹”便成了秦兵马俑的代名词。

那么在参观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秦始皇,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姓赢名政,他13岁继位,22岁加冕亲政,39岁时力挽狂澜,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统一以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皇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秦始皇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度;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同统一法律、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筑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直道”;统一车轨、统一思想、焚书坑儒、为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在北京修筑长城;在南方开凿兴安运河;秦朝的疆域逐渐扩大。

1973年4月,几位农民在抗旱打井时意外发现了许多陶俑残片和古代青铜兵器开始,经考古工作者的钻探、发掘,目前共发现三座兵马俑坑,我们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编为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

现在,展现在您面前的就是兵马俑一号坑,它是整个军阵的主体,也是三个俑坑中最大的一个。它东西长230米、宽62米、均深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那么大,为坑道土木建筑结构。经探测,看出土陶俑6000余件,战车50余乘,是一个战车、步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一号坑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组成,整个大军基本面东而立。前锋分三排,站在俑坑最东端的长廊里,均手持长兵器;南北两侧合尾端分别站着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佣,他们是方阵的两翼合后卫,担任着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防止敌人旁敲侧击或从背后偷袭;在由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道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有驷马战车,而陶俑则身披铠甲,手持长兵器,他们是一号坑的主体。参观到这里,有人就会问,像这样气势恢宏的兵马俑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我们说秦俑的制作过程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即“模塑结合、分段制作、入窑烧制、出窑彩绘”。他们是以泥土为原料,模塑结合,再辅以推、捏、刮、刻等技法,然后烧制而成的,烧制时的温度一般在950——1050摄氏度之间。

现在我们来参观二号坑,二号坑是1976年4月23日发现的,位于一号坑东端以北20米,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一半,约为6000平方米,据推测可出土陶俑、陶马1300余件。二号坑是一个由步兵、骑兵、车兵、弩兵共同组成的曲尺型军阵,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弩兵阵,在俑坑东端突出的部分;第二个是位于南半部的车兵阵;第三个是位于中部的位于中部的由战车、车兵、步兵、骑兵混编的纵阵;第四个是位于北半部的骑兵阵。这四个方阵有机结合,能守能攻,自我保护能力强,反应敏捷,可谓是“大阵套小阵,大营套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是当时世界上反应最快的军阵。二号坑是正在发掘中的俑坑,经初步挖掘,出土了很多典型的陶俑,其中有将军俑、跪射俑、立射俑、骑兵俑、鞍马俑等。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跪射佣,他左腿蹲曲,右腿跪地,上身挺直,双目凝视左前方,手握弓弩,做准备射击状,造型真实而优美,是秦兵马俑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再看看旁边的这座将军佣,他头戴双卷尾鹖冠,身着双重战袍,脚蹬翘尖履,双手交叉做拄剑状,显得气度不凡,甲衣上共有8朵花结,显示出他军阶的高贵,塑塑造出了一位果敢睿智的秦军高级指挥官的形象。

大家可能都听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句名言,那么秦始皇的这支地下军队,它的指挥中心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相信三号坑的参观将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三号坑是三座俑坑中最小的一座,面积仅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仅有四马、一车和68件陶俑。坑内武士环绕周壁、两两想向,夹道式排列,手中所持的是一种无刃兵器——铜殳。在二号坑的北厢房内还发现了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可能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祈祷所用的。纵观三号坑的布局并结合史料分析,专家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这里是整个军阵的指挥中心——军幕。

如果说兵马俑是奇迹,那么铜车马则是奇迹中的奇迹。1980年在秦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座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分别命名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它们都被埋在了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因年代久远木椁腐朽,上面填土重压,铜车马被砸成3000多个碎片。但庆幸的是,车马坑未被盗掘,车的原始位置,车舆结构、系架关系基本清楚,经过考古学家近八年的修复,终于恢复了原貌,其中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在199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据考证,这两辆铜车马的体积均为真车真马的1/2,它们处处都是依照真人、真车、真马制造的,当时秦始皇曾经五次巡游天下,这两乘车就是秦始皇车队中的两辆。当年,这两乘铜车马的出台曾使多少人赞叹不已!因此它们被称为“青铜器之冠”。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两辆铜车马修复后的实物。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皇帝銮驾的一部分。前车驾车人站立驾车,后车驾车坐姿驾车,根据古代的“立式为高,坐式为安”的原则,我们把前车叫“立车”,后车叫“安车”,是供主人出行乘坐。前车“立车”车体较小,通长2.25米,高1.52米,总重量1061公斤。高高的车棚盖似车厢撑起的一柄伞,既能遮阳避雨,又使乘车者远望四周,“伞”顶呈圆形,车厢为横向长方形,因为古代的人以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每个车轮上有三十根辐条,古代人以三十天为一个月,以车轮象征着日月轮转。当车子转动起来,驾车人立于其中,头顶天,脚踩地,就将一个“天圆地方”,日月轮回的宇宙观念蕴含其中。接下来,我们看二号车“安车”,安车结构较为复杂,通长3.17,通高1.06米,总重量1241公斤。车上有一椭圆形的车棚盖,车厢分为前后两室,前室较小,供御手乘坐,后室宽大,有三窗一门,是主人乘坐的。此车也叫辒辌车,门窗“开之则凉,闭之则温”。公元前,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死于河北沙丘,就用的是这种车运回咸阳的。

秦始皇兵马俑自开馆以来,已接纳了海内外游客4000多万人,但目前发现的仍只是秦陵的冰山一角,随着博物馆的建成,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秦陵会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五洲宾朋的到来。届时,欢迎大家再次光临!

北京导游词
天津导游词
河北导游词
山西导游词
内蒙古导游词
辽宁导游词
吉林导游词
黑龙江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