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导游词 > 台湾导游词 > 台湾迪化街的导游词3篇

台湾迪化街的导游词3篇

   来源:文书咖    阅读: 7.7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迪化街是台北最完整也最具意义的老街,街上的建筑有闽南、洋楼、现代主义、巴洛克式的特色,来这里不仅可访古,迪化街更是台湾南北货、中药、布帛的批发、零售集散中心。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台湾迪化街的导游词,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

台湾迪化街的导游词3篇

篇一:台湾迪化街的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迪化街是台北市现存最完整也是最具历史意义的老街,走进老街看看,闽南、洋楼、现代主义及仿巴洛克式建筑特色一一呈现,时代的轨迹在此留下痕迹。

迪化街是南北货集中点,这里各式干货一应俱全。商品种类繁多、量大而便宜,是迪化街的一大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过年的时候,政府会在这里举办年货大街活动,来往行人忙着试吃、选购过年食品。另外迪化街也是台湾地区布帛、中药、南北货最大的批发市场。如果您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迪化街的历史,挑个天气晴朗的下午来此走一走,您可以领略到一世纪前的古老台北。

篇二:台湾迪化街的导游词

迪化街大部分店屋,属于长条形连栋式店铺,门面通常不宽,屋小则幽长深邃,以便兼顾商业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台湾商街的典型形式。在房屋外观的立面上,可以看到多种不同的风格,这也是迪化街迷人的一大特点。大致整理、区分,可以列出4种风格,以下分别举例解说。其中前3种常常互相融合、变化,更增添了立面的丰富多变;而最后1种因近年来多被改建,已难见到。

现代主义式

外观简洁明朗,注重线条表现和比例均衡。整体感觉富理性美,材料以面砖、洗石子为主。

现代主义(或称前现代主义)是在工业革命后兴起,基于对理性、秩序的追求,建筑物外表装饰简化,不再采用巴洛式华丽的山墙,而强调水平的线条。

在1920xx年代末期,这股建筑的风潮,也由日本传入台湾,在迪化街上各段都有分布,是4种立面风格中数量最多的。此处以71号干元行来解说。干元行本为巴洛克式立面,后来改建成今貌,可见现代主义的流行较晚。

南洋楼式样

以两层楼房为主,屋顶上平直的“女儿墙”、细密的檐间线脚、栱形的窗洞,和花瓶状漏空排列的栏杆,

迪化街是建筑上最明显的特点。主要使用红砖来建,整体感觉十分明亮温暖。

这种样式,是仿自南洋等地的“殖民地式”洋楼。1860年,淡水开港后,洋楼建筑随着洋商传到大稻埕。这些洋楼的各种特色,如栱圈回廊、红砖楼房及花瓶栏杆等,很快被转化在店屋的外观立面上,同时加上不少中式的匾额框、花鸟装饰等。

目前在迪化街上数量较少,大部分集中在北段。

仿巴洛克式

是迪化街立面的代表性风格,最能突显迪化街曾经富甲一方的气势。以洗石子和红砖为材料,高耸突出的山墙、繁密细致的花草纹饰,和华美的柱头装饰,构成令人惊叹的华丽效果。

所谓“巴洛克式”,是指欧洲17世纪中叶盛行的建筑风格,以具有如雕塑般立体的外观和繁复的花草纹饰著称。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极力吸收欧洲文明,因此在日治期间,引入不少欧洲建筑风格,再经由民间匠师的仿效,造成这股流行的风潮。

迪化街上最壮观的巴洛克式立面,多在中街和南街。

闽南店铺式

以单层楼为主,瓦片覆盖的斜屋顶、木板组成的门窗、屋檐下的亭仔脚……等,是外观上主要的特色。

当时的闽南式建筑,大多是以土埆壁和红砖为主要的建材,比较少见附加的浮塑、装饰,风格极为古朴。

这种店屋的形式,是由大陆福建漳泉地区的移民从原乡带来,是华南地区市镇的店铺原型。这种斜屋顶、附带亭仔脚的店屋,在炎热多雨的气候中,得以方便雨水流动,并遮蔽强烈的阳光。此外,连栋式的商店街,不但节省建材,也充分符合商业集市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房舍逐渐老旧,加上交易买卖、货品陈列等方式的改变,此建建筑形式已陆续被改建,愈来愈难得看到了。

篇三:台湾迪化街的导游词

迪化街位於臺北市大同區,為大稻埕商圈最重要的市街,長約800公尺。該街大部分建築經刻意留存,因而成為臺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19世紀至20世紀中期,臺北的發展約等於大稻埕商圈的發展,而大稻埕約略就等於迪化街的發展。

18世紀中期,大量泉州移民,與一些漳州人,定居臺北艋舺,並與當地平埔族通婚後人口大增,艋舺因而大為興盛,於是產生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

1853年,艋舺的泉州三邑頂郊郊商,竟然燒毀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艋舺祖師廟,借道偷襲下郊的泉州府同安人,史稱「頂下郊拚」。同安人大敗,先奔往大龍峒,但不受當地同安移民接納,再轉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建起毗鄰店屋,建造奉祀地方神霞海城隍的廟宇。

同安人會聚集包含大稻埕一帶,與附近的大稻埕碼頭息息相關。19世紀中期,尚未淤積的台北淡水河,可航行來自閩南一帶的戎克船。這些大稻埕碼頭帶來的船利,除了方便移民人潮上岸外,更可帶動商業的運作。於是街道以南方碼頭為基準,逐漸向北擴展。因為南街多為沼澤溼地,而率先成為街道規模的是中街。

1879年臺北府城正式開府並成為臺灣首府。當時以茶葉,稻米,樟腦,中藥,甚至鴉片等買賣為主的「中街」與「中北街」的尚未貫通兩街道,已是臺北的遍佈洋行、店舖、商家的重要聚落,與艋舺不相上下。1891年巡撫劉銘傳首建經過大稻埕的全臺第一條鐵路,則正式確定迪化街的臺北商業樞紐地位!

北京导游词
天津导游词
河北导游词
山西导游词
内蒙古导游词
辽宁导游词
吉林导游词
黑龙江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