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 > 节日庆典 > 节日习俗 > 国外各地女儿节的特色介绍

国外各地女儿节的特色介绍

   来源:文书咖    阅读: 7.2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国女儿节的说法有很多。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国人称为女儿节。另外,每年公历9月1日,也是四川广元一带的女儿节。那国外的女儿节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国外各地女儿节的特色介绍

日本

日本女儿节又叫“上巳”或“桃节”。在日本历史上的室町时代,有用纸做成人偶抚摩身体后将偶人投入河海的习俗。人们认为,随水流漂走的人偶会带走疾病和灾祸。女儿节也是阴阳学中的历法日字:这一天太阳在紫嵇星群的位置上,黄昏时参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时尾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这一天的八字是甲乙,主宰的神是大皞,神明是句芒,这一天的动物是有鳞类。这一天的声音是角音,音律应该是[2]太蔟。此日的口味是酸味,此时的气味是膻味。此时日出生的叫做四厄克曜。因为这一天阴气重所以天生五行偏奇,阴阳不平衡人的运势走下坡,容易遇到小人[3]。五行偏奇出现疾病。古代民俗中用鹀趾配九叶铃莲封印厄运使得阴阳归位。[4]随着阴阳学在日本盛行这种活动在民间的逐渐流传,到了江户时代,幕府将每年的3月3日正式定为女儿节。每年女儿节前约半个月到节日当天,日本民间都举行盛大庆典,祈愿女孩健康成长并获得幸福。日本女儿节。每逢此时,有女孩的人家都会摆出做工精湛、造型华美的宫装人偶来祝福女孩幸福平安,健康成长。 女儿节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日语里的被称作“雏祭”。又因为旧历3月3日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因此又有“桃花节”的叫法。很多日本人认为,女儿节源自中国,在融合了日本本土文化之后才形成了节日。据日本史料记载,在8世纪的平安时代,京都(当时日本的中心)的上流宫廷贵族女子间已经盛行在人偶身上换穿衣服的游戏,后来又出现了向河水中投放人偶以求吉祥的习俗。到了江户时期,幕府正式将每年的3月3日定为女儿节,每到这一天,日本民间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祈愿女孩们健康成长。摆放人偶是女儿节的最大特征,这些身穿锦衣的宫装人偶以精美华丽和做工细腻著称。女儿节人偶的摆放非常讲究,在特制的雏坛上,一般为3层、5层和7层等奇数排列。一个标准的人偶雏坛的顶层为“天子与太后”,以下各层可根据需要配以三女官、负责奏乐的五雏童、侍从以及听差等。在摆放人偶的同时,还要辅以“桃花、灯笼、梳妆台、日用品”等装饰,一些地方的习惯中还会放上白酒和菱饼等食品。 在女儿节摆放的人偶很多是长辈赠送的,在过去,它甚至成为女性出嫁时重要的嫁妆。外公外婆通常会事先准备好红包,让年轻夫妇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购人偶。女儿节的人偶一般在3月3日之前数日开始摆放,结束后则要及时收藏起来留待来年再用。据说,一旦人偶摆放时间过长,将会影响女儿的婚嫁。 从女儿节的人偶规格往往可以判断出某个家庭的富庶程度和社会地位,同时它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人偶的摆放数量和奢华程度都达到顶峰。如果祖先是声名显赫的世家,家中摆放的人偶甚至有几百年的历史,可列为国家指定的特别文物。

曼法傣寨

离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大约30公里的三乡曼法寨是个傣族居住的大寨子,民风淳朴,竹楼与椰子树相伴。据说由于种种原因,寨子为女儿举行的赕佛活动(赕萨琅甩),因而,家家户户做得格外认真。这一传统已延续了几百年,是小女儿的成姑娘礼,所有的女儿都要经过这祈愿将来幸福、如意的仪式。傣族妇女的勤劳是出了名的,不仅要生儿育女,寨子里的农活、生意等许多事也都由女人来打理,因而在当地女人有很高的地位。

第二天,曼法寨开始过节。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大多数人家都在杀牛,有的是一户人家杀一头牛,也有的是两户人家合着杀一头,过节的日子是由佛爷和寨民商定的。

一个寨子同一天请客吃饭,热闹非凡。晚间,整个寨子米酒飘香,被请来做客的其他寨子的人,有的开着汽车、拖拉机来,更多的人是骑摩托车来的。少妇和小朴哨(少女)穿着漂亮的筒裙,三三俩俩挤在一张摩托车上,与香蕉园、棕榈树、竹楼构成别样的风情。傣族少女确实很美,是一种温柔的美,擦身一过,自然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不知是看好还是嗅好。在这里很容易分辨出谁家养了儿子,谁家是女儿。因为有儿子的家庭,音响传出的流行歌曲的声音,震得竹楼嘎嘎作响。而有女儿的家庭是安静的。

女孩的心愿 天黑了,年轻人和老人们还在喝酒聊天,女人们准备着明天去寺庙用的东西。她们买来了在这里能买到的所有的小商品:电筒、电池、方便面、矿泉水、饮料等等,然后用绿色或红色的包装绳,编成网状,套上小商品,一个个成排地掉在竹竿上。还有塔式的竹架,顶上是一把张开的雨伞,从上到下挂满了崭新的1元、5元、5角、10元的钞票,花花绿绿的。还有稻子、土布以及新鲜的粽子、芭蕉叶包着的粑粑、肉等。女孩们高兴地帮大人做这做那,同时也在挑选自己明天要穿的傣裙。第二天一早,曼法寨的曼乍缅寺从里到外全是满当当的施舍品和做赕的人。女儿们都被领来了,特别是五六 岁的女孩。她们静静地坐在自家摆放的东西旁,聆听着和尚们颂经。岩华的侄女对我说,她小时候就经历过一次,没有做过赕的女孩是不完美的。那些没有女孩的家庭,也要随全村人一起参加活动,区别在于准备的施舍品少或简单一些。我问几个小女孩今天有些什么愿望,玉凤说:“我希望长大后脸上的疤痕没有啦!”玉南罕回答:“希望快点长大,可以到城里的美发店做最好看的头发。”玉波却说:“希望长大后去昆明,然后自己打的士,到处去玩。”稍懂点事的女孩什么都不回答你,只是害羞地低着头,笑一笑。

缅寺的围墙外站着许多来自其他寨子的和尚和他们的家人。这里没有年纪大的和尚,除了佛爷,和尚出家和还俗是自由的。在赕佛的仪式里,僧人要做的只是念经等佛事活动,其他的俗事则由村民公认的组织者来主持。

漫长的仪式结束后,组织者就让所有在寺院周围的和尚来抽取,用芭蕉叶卷着的一张经文和各家的联系方式。和尚们抽到后就把它交给自己的家人,由他们去收取放在寺里的施舍品。和尚们的家人,收取施舍钱物前,要喝主人敬上的一杯酒,然后把经文大声读完。这种分配施舍钱物的做法,体现了平均的原则,在傣族地区几乎看不到富裕的寺院主持和出家人。耐人寻味的是曼乍缅寺里的功德箱有三个,分别写有:寺庙建设基金、水电费基金、助学基金,施者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捐献。交完施舍品的人们满意地散去,和尚和自己的家人带着施舍品也离去了,傣寨又回到了宁静之中。

元旦
春节
元宵节
情人节
学雷锋纪念日
三八妇女节
植树节
消费者权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