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 > 节日庆典 > 中秋节 > 中秋短篇散文(通用5篇)

中秋短篇散文(通用5篇)

   来源:文书咖    阅读: 1.9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秋短篇散文 篇1

独饮杯中酒寂寞,月圆月亏何时归。 岁月指尖流水去,世事念想多无奈。 诗不成曲空成恨,开怀一笑人世间。 转眼遥望苍穹,又是一年中秋将至,守候着寂寞的夜,不免有点孤寂,我问苍天哪里才是我的归宿,上天却将我麻醉,忘了感受这撕心的痛,凌晨已近却不愿意睡,该做做些什么那,我不止一次的问我自己,却始终得不出一个说服自己的答案,看着身边忙碌的他们,看着身边的是是非非,忽然搞不清人生的旅程中我们究竟在诠释些什么? 内心是寂静的,但这份寂静却意外的让我有点怕,我不知道谁能读懂我的心,也许根本就没有就连自己夜不清楚,渐渐喜欢上了独处,渐渐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发呆,试着去感悟人生,感悟我身边的种种,也许种种的种种放下了也就无所谓,只是偶而觉得有些累,好像在梦中拼命的追,追随着一个长长的自己的影子。

中秋短篇散文(通用5篇)

中秋短篇散文 篇2

时间如水,仿佛是转眼间, 春去了秋又来,一年的工夫就这样渐行渐远。大街小巷、店铺商场里,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的月饼,弥漫着浓浓的中秋味。尝试着购买多种月饼,水果的、蔬菜的、豆沙的、五仁的;袋装的、散装的、盒装的;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就是没吃出那月饼的滋味——

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临近,各家各户各人都充满了向往和兴奋,尤其是忙坏了妈妈们。

首先,妈妈要早早收集晾晒盏花、葫芦花、玫瑰花、香豆叶,接着用石头“匠窝子”捣碎挞面,再托人从城里购买些红曲、姜黄。其次,在日常劳作间歇,在田间地头荒坡沙滩上,收集枯树枝烂树根、或挖或拔薅子、冰草、岌岌、艾杆子收工后背回家晒干了,或者在院墙外晾晒些牛粪块。蒸月饼比不得平常蒸干粮馍馍,必须有烧灶火的好燃料才行。

在临近中秋的前几天,妈妈将自家提前制作好的“糟子”用温水泡开了,调上浇头子,发酵了,每隔一两个小时再接续半碗干面,用适量温水搅匀成成糊状,连续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再按一碗面的标准加适量温水揉面,揉一次发酵两小时左右,连续揉个十次八次的,积少成多,满满两大盆,松软而劲道,用手一按扑哧扑哧的。

一大早,妈妈就和婶娘、奶奶忙起来。

首先要按照我家“八卦”蒸笼的大小、月饼的薄厚、颜料的品种,将发好的面均匀的揪成若干团。接着,一手揉一手团,揉搓十来个回合,光滑了、瓷实了、圆溜了,用手心按平;再用擀面杖一下一下推开成半公分厚、直径四十五公分大的一张面饼,将新榨的胡麻油均匀地涂抹一遍;黄澄澄的,清香扑鼻,再撒上姜黄,撒上白砂糖,撒上一层厚厚的白面;最后紧紧地卷成一卷压成一团;压实了,再擀成刚才的形状,再撒上一遍,这才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底层,是最好吃的一层之一。

然后,如法炮制,擀上一层又一层,用备好的颜料撒上一层又一层,一层层撂成十公分厚。或剪开翻出五颜六色的“抓抓子”、或卷成卷拧成“马绊场”、或盖上顶层做成一色“蒸饼”。最后擀一个薄如纸的面皮儿将整块月饼完全包裹起来,双人四手抬到笼屉里,一笼屉只装一块月饼,一次蒸两笼屉或三笼屉或四笼屉。

这时,“坐卧”在灶台上的那口大铁锅里早已烧好了沸腾的开水,按顺序将笼屉次第撂在大锅上;再用干净的碎布片或其它什么软物,将锅沿、笼屉缝隙、锅盖缝等一切可能透气的地方都塞严实了;用枯树权、牛粪块等结实耐用的柴火一口气烧上半个钟头的旺火,防止“溜锅”。等锅盖上面热气腾飞好一阵子了就要暂时停入火;停顿一刻钟热气稍降,再用温火烧半小时。就这样烧四次,蒸两三个钟头,一大锅水也熬干散没了,月饼也就蒸好了。

那时候,为了蒸月饼,每年我都会向老师请假担任“烧火丫头”。

月饼蒸好后,要有两人三掀两翻整体端正放稳,用木制的“点朵子”沾上红颜料,在暄腾腾的白面上点上一朵朵红花,便有了色彩,晾上一个晚上,揭掉表皮,切成十五公分大小的方块,便可吃了。新鲜时香甜美味;晾干了酥脆可口,层层叠叠,肥而不腻,中秋后的日子就在这甜美中咀嚼着。

中秋月夜更值得一提。当皎洁的月亮爬过树梢立在屋顶时,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无,亮汪汪的月光如水地洒落在农家宽敞的院落里,比白昼更亮堂。家家户户搬出自家方桌,端一块完整的、画着月亮的月饼,恭恭敬敬地供献在方桌中央,四周的拼盘里供奉上自家收获的水果或别的什么好吃的,叫“献月”。老人们还会讲“嫦娥”和“玉兔”的故事,举头望月,我总想从“玉盘”中看见正在舞蹈的嫦娥或玩耍的白兔。

中秋短篇散文 篇3

终于又到了中秋,今年的中秋又和往年的中秋有什么不同呢?对于我来说,还真是没有多大的不同;只不过是在人生中又增加了一份或许值得回忆和留恋的经历罢了。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我在异乡遥望故乡的天空,遥望那一轮明月。

中秋之夜,坐在窗前,等待那一轮明月;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这话果然不错,月亮从东方天边悄悄地露出笑脸,在幽蓝的天幕中,如玉如盘;仰望天空,月光轻柔的洒向人间;月光映着一层层,一缕缕薄翼般的轻云,美妙极了!

夜空里大多的星星在明亮的月光下已经羞涩的闭上了眼睛,只有几个调皮的小星星在遥远的天际还眨着眼;一轮满月微笑着注视着人间,她的笑容是那么温和,那么祥瑞;大地好像一个熟睡的宝宝。

月,最是那一轮明月扰人心;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这一轮明月高歌,惆怅和憧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而东坡的《水调歌头》更是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无怪乎《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此时,又一年的八月十五;无论身处何处,每当中秋月圆之时,每个人的心中最牵挂的就是那个家!

中秋的月亮,尽情的挥洒着银色的月光;你看月亮静静地凝视着我的张望;多少个中秋之夜,我只能与月影为伴,望月兴叹。举目思亲,心中泛着一股无比的孤独感。那份寂寞,那份心酸,就在这皎洁的月亮之下,一个人慢慢地咀嚼。如今,我望着明亮的秋月,看着淡蓝的夜空,却散落了一地的惆怅;曾经的月亮,曾经是那么的皎洁,那么的纯净,那么尽情的把月光洒给大地。可如今,是否也跟从前的一样吗?脑海中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亲人,好友;今夜,你们在哪里?是否跟家人欢聚在一起?

故乡的明月,在脑海里却是那样的清晰......

往事如风,转眼间,我们都在长大;那些曾经的很熟悉的东西虽然在心里,但已经变得模糊了;曾经渴望过的中秋节已变得不怎么想过了;儿时的中秋就是那圆圆的月饼,还记得住儿时的光景。一到葡萄熟了,一到秋叶落下,儿时的我就想起了甜甜的月饼。月亮刚刚挂起来,我们兄弟两个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月饼,欢笑声中,爸爸在葡萄架下摆好小桌,桌上一个大盘子里放了梦寐以求的月饼,妈妈幸福地为我们分着月饼,一人一个。 “我的甜!”,“我的更甜!”。月亮也仿佛听懂了我们的笑声,浅浅地挂在天上笑着。

小时候不懂什么叫团圆,中秋的晚饭也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唯独吃月饼对我们来说是件大事!看着月亮奶奶会给我们讲中秋的来历,告诉我们中秋的传统,但最吸引我们的就是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吴刚伐桂的故事。我不是似懂非懂,而是完全不懂,因为我只顾着吃我喜欢的月饼了。小时候,我喜欢中秋,但与月亮无关、与传说无关,只与月饼有关。

而如今坐在窗前,点上一支烟,吐出一个个圆圆的烟圈;在烟圈里看着月亮,那淡淡的烟雾缠绕住过往的记忆;中秋的月光总让人把思念寄予心上,那美丽的嫦娥,娇小的月兔还有那芬芳的桂花树依然在那独自守望;秋风阵阵吹过,带着些许的惆怅;我突然想起,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回家过中秋了,我们长大了,童趣收藏了,却在怀念那一份轻松快乐。偶尔看着与当年的我们一样大的孩童,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想起这样大的时候,我们也是如此的玩乐;那儿时的记忆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里,带着深深的留恋。

望着秋月,很想,看那星空一轮明月,洒下满盘清辉;很想,看那月宫俏丽身影,葡萄架下细听美丽传说;望着秋月,剪一丝朦胧的惆怅,拾一缕淡淡的忧伤;让缠绵许久的情感在静静地月圆之夜慢慢延长。望着秋月,一份牵挂,一段相思;月挂中天,说不尽人间喜怒哀乐,道不明悲欢离合。

秋风习习,敲打着尘封的门扣;中秋月圆,又是一个美好的时候,但愿将快乐凝聚成祈祷,让倾泻一地的月光温情的送去我的祝福:中秋快乐!

中秋短篇散文 篇4

八月十五的夜晚,月儿明又圆,举头凝望,明月高悬,繁星点点,我遥望着南天,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古人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那是人们对有情人美好的祝愿。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中秋的夜晚,在我的思绪中,我想到了祖国的宝岛——中国台湾。

啊!中国台湾,你美丽富饶,却似月宫的嫦娥,远离大陆形影孤单;你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又似远在天崖高不可攀。人们对你的思念一辈又一辈,一年又一年。

啊!中国台湾,你和大陆本是一块完整的板图,你也是炎黄的子孙,你和我们一脉相连。人们翘首祈盼,祈盼祖国早日统一,祈盼两岸早日团圆。

海上生明月,天崖共此时。可面对现实,我欲哭无泪,满腹言语又不知怎么谈。前尘的往事已过了几十年,可不知为什么我们还在苦苦纠缠,那些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历史,让外人看了笑话,捡了便宜;而我们自己即伤了感情,又伤了元气。那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每当想起这段往事,两岸的人们都非常心酸。

时光流逝,光阴如箭。夕日战场上的仇敌,今日已友好建交几十年。而为什么同为炎黄子孙的自家兄弟,至今还在苦苦纠缠?两岸应该敞开胸怀,摒弃前嫌,着眼未来,开拓进取,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实现祖国统一,这是全球华人共同的心愿。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祖国统一已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真心祈望中国台湾的马主席顺天意、顺民意、顺大局。为中国台湾人民前途光明求福祉,为祖国的统一做贡献。人们会永远记住您的丰功伟绩。否则背上一世骂名,成为历史的罪人。我相信中国台湾的马主席定能宽解胸怀,自磨自历,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中间的良心存正义。拿出您的聪明和睿智,改变现状,创造奇迹。

有些时侯人们都尝试着改造世界,但世界改变的同时我们也改变了自己。这就是改变,这就是前进,这就是胜利。但是,无论怎么改变,我们都不要忘记了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时刻牢记,我是中国人!

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庭院间,望着满天的星斗,心绪着海峡两岸。本是同胞兄弟、本应同呼吸、本应共患难。为何不能敞开胸怀?为何还让人民苦苦的期待?我扪心自问,祖国何时统一?两岸何日团圆?到底还让人民等待多少年?谁能告诉我答案?

中秋短篇散文 篇5

就在中秋节的前夕,来势汹汹的莫兰蒂台风,从中国台湾南端的海上掠过。强风复以豪雨,大地景致丕变。

一根根拦腰折断的电线杆,一排排倒伏仆地的行道树,惊慑着正处风雨笼罩中的人们,也几乎声断了中秋佳节团圆赏月之梦。转移了怵目惊心的灾情画面,调整着风雨飘摇的起伏心灵,一首描写山居平静生活的〈山居秋暝〉诗篇,便轻巧地于外头风强雨骤之际,跃入眼帘。

这是一首唐朝王维的诗,诗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此一明月与清泉的大地视野里,感受大自然动静之间的氛围幻化,流淌雨后秋凉的山林意境,让那原本躁动不安的心思,竟然在不知不觉之中,慢慢地沉静了下来。

走进了这空山新雨的宁静境界,探访了那松林幽篁的月韵大地,古代多少有关明月的风流韵事,也就在台风呼啸而过的风雨声中,逐渐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轻轻浮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不同的时空夜色,相同的古今孤寂,只不过李白是独酌于月色皎洁的花间月下,而我则系隐居于风雨弥漫的书房灯前而已。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唐朝诗人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系为五言古诗。此诗的背景为花间,道具是一壶酒,角色只有自己,动作则系独酌,这种饮酒的场面,显然相当的单调孤寂。然而,李白却把这种寂寞的月夜花间,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透过惊人的想象力、旷达的胸襟,描写了一场以月亮和孤影为伴,酣饮歌舞的奇特幻化场景。让原本无情的“物”和有情的“我”这两者之间,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心灵交流、以及物我合一的超然境界。

李白的才情自然流露,表现手法灵活自如,在他大气磅礴的诗情笔下,大自然的山、水、风、月等现象,都成为懂得诗人心情的知交朋友。此种生动的大自然取景,和宋朝苏轼〈前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心灵意境,则颇有曲韵相通之处。

然而,相对于〈月下独酌〉的场景,系属于当下时空的现在进行式,李白的〈把酒问月〉,则更是穿越时空、往来古今,在今人古月以及今月古人的历史长河映照之中,数度悠游、徜徉回旋。而那驰骋于古今的诗文内蕴气势,则显然有别于花间月下独酌时的两人对影。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在这首〈把酒问月〉诗词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喻着月亮的绵长永恒,人生的幻化无常。虽然,古人不见今时月,但是古月依然照今人,以如此恢弘的心思以对,古人、今人就像是逝去的流水一般,虽然时光永远不会再行回头,但他们所曾见到的那轮明月,却是亘古如斯、毫无变易。

整首〈把酒问月〉诗中,从酒写到月,从月又回归于酒,也从空间的场景描绘,写到时间的心灵感受。它跨越了物质的制限,连结了时空的古今长河。而此一贯串永恒与变易的哲理意境,如衡之宋朝苏轼的〈前赤壁赋〉一文,则也颇有着一番异曲同工之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终究,对于事物的解析和看法,似乎仅系于个人的一念之间而已。

同样以明月为主题,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显然另有一番绵绵的亲情境界存乎其中。词前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不仅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也很明显地反映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因为此时的苏东坡与胞弟苏辙,已经有七年时光未得团聚了。

面对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当一轮皓月当空,遍地银辉洒落之际,此刻的苏轼的心潮起伏,于是乘着酒兴正酣之际,挥笔写就了这首传颂千古的诗词名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首词的起句,苏轼沿引了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意,采用“明月几时有?”的问句,把读者引入此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之中。他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却又隐约在赞叹着中秋的美景,并且在这绵绵意境中,涵蕴着对人生意境的层层泼墨。

苏轼的〈水调歌头〉,设景清丽雄阔,心思优游于月下广袤的清寒世界,来回驰骋于天上人间的开阔视野,并且将这些所见的外在景物,与内在豁达的胸襟予以结合,体现出了苏词意境中豪放飘逸的风格。而苏轼后来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在〈前赤壁赋〉中所描绘的月下泛舟,那种飘飘欲仙的人间感觉,似乎皆与此种思维有所关联。

伴随着整天绵延不绝的强风大雨,莫兰蒂台风终于逐渐远扬。就在中秋节这一天的黎明时分,台风再度临去秋波,让高雄下起了一场超大的豪雨,只是下雨的时间不长,约仅一小时左右的光景而已。随着台风雨霁、积水渐消之后,原本阴沉黝黑的天空,终于转成淡淡的白云布敷,而那隐匿云端的太阳,竟然也于中午时分,露出了灿烂的光芒。

张九龄〈 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许浑〈 秋霁寄远〉的“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这种对着明月传送相思的期盼,在这台风才刚刚过后的中秋夜晚,似乎显得特别的殷切。庆幸的是,月娘知人心,浮云淡如纱,在这风雨过后的高雄东方夜空,终于出现了朦胧的月亮光影,正在温柔地俯视着满目疮痍的街道树影,以及余悸犹存的市井小民。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仲秋风雨后,古月依旧照今尘……

元旦
春节
元宵节
情人节
学雷锋纪念日
三八妇女节
植树节
消费者权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