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办公 > 书信 > 检讨书 >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通用26篇)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通用26篇)

   来源:文书咖    阅读: 9.7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

通过上完这篇课文,我有以下感受: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通用26篇)

一、学语文,要扎扎实实。

语文就是语文,不能承载太多的东西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自己,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学到一点就够了。教学是,我先从整体入手,通过初读感知文意,通过在读感知人物特点;然后从细节入手,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品析,逐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格魅力。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倡在生活中学语文、活用语文。上课是,我努力寻找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读、写的训练,达到内化语言、学以致用。

二、学语文,要轻轻松松。

在开课设计时,我以扁担挑箩筐的形式出示课文内容,形式的简单转换传递的是新奇,换来的是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整堂课没有了学习历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学生们都充满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2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由于孩子对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在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3

《朱德的扁担》全文没有一句对话,但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着重使学生通过质疑,让他们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对于那些浅显的问题,力争当堂解决,为精读课文内容再次去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扫清障碍。

在教学中我先范读了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提出要求:仔细听,想想哪些地方不懂。也许是我的朗读声情并茂,孩子们都一个个听得特别认真。然后我再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其中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比如打上小问号)。孩子们边读边做记号,我在教室里巡视,发现孩子们的书上小问号满满的,提的问题真是五花八门。比如词语:一、词语类。不理解的词语有:井冈山、会师、坚守、粉碎、围攻、储备、茅坪、山高路陡、草鞋、斗笠、翻山越岭、不料、连夜、敬爱。二、句子。1、为什么朱德同志会师了?2、红军为什么要储备粮食呢?3、为什么大家要争着去挑粮?4、大家为什么要藏扁担呢?5、为什么大家藏起了扁担后,朱德还要做一根扁担呢?为什么要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6、为什么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担了呢?

孩子们的这些问题我给予了表扬,虽然像“井冈山”、“茅坪”这种词语对我们大人来说根本不成为问题,但在孩子的眼里这些依旧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我重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因为鼓励孩子们发现问题,培养质疑能力,这是我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对于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梳理,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予以解决。首先是看图理解。比如“草鞋”、“斗笠”等词语通过观看课件中的图片,孩子们一下子就会理解。而“会师”、“粉碎”、“坚守”等这些词语学生根本不懂,我只好结合课文故事的背景去讲解,希望孩子们能真正地明白。其次是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通过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比如“储备”、“山高路陡”、“翻山越岭”等。而“大家为什么要藏扁担呢?为什么大家藏起了扁担后,朱德还要做一根扁担呢?为什么要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为什么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担了呢?”这类问题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都能弄懂,虽然没能深刻地感悟出课文的主题,但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4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由于孩子对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在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5

《黄鹤楼送别》一课采用了“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设计时,我准备紧扣“离别”这个主题,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诗句之中美丽的情景,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继而带领学生学习文包诗的文章是如何将文与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提高对文包诗类似文章的欣赏与学习。

一 感受景美

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暮春三月,江边上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样优美的景色,年轻的李白仅仅用了“烟花三月”这简单地四字就将这暮春三月之景描绘的淋漓尽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美,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读,再联系自己曾经观察过的暮春三月的景色进行“入境”,最后通过图片的观察,进一步深化景色,把这种优美的景色更加深入人心,感受到“烟花三月”。

二 体会情真

李白和孟浩然两人应该是个性情中人,尊敬朋友,对朋友的友谊是很看重的,这从我们的资料搜集中很容易看的出来。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资料,这是学生客观地认识到:李白和孟浩然两个人相差12岁,在李白认识孟浩然时,孟浩然就已经是有名的大诗人了。这奠定了李白对孟浩然亦师亦友的情感基础。并且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喜欢游山玩水;而孟浩然虽不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他却是一位田园风光的写作诗人,故而也喜欢游历山水之间,所以二人可谓是志同道合。因此当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再一次相遇而有要面对分别时,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故李白在诗中写到“故人西辞黄鹤楼”,交代的缘由,以及“下扬州”这个遥远的目的地,字字隐含着李白的不舍之情。

同时“烟花三月”的美景在此时仅仅只是景,丝毫引不起两位热爱自然景色的诗人的欣赏兴趣。这也是从侧面烘托了不舍。“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此时的景色在李白眼里形同虚设,他关心的以及眼中仅仅只是那一艘载有有人的小小帆船,从“依然伫立”“凝视”这些词体会不舍。这让学生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许,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对朋友相处之道有所感悟吧。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以多种形式的科学的教案和课件为参考,在请教年长教师的各方面意见上进行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课件的完善。本节课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调动学生朗读、想象、领悟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并且这节课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景。一开始,我就用语言展示了美丽的画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的长江边,一队友人在举杯话别,再加上学生的生活实际,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如到课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学第三段时,我结合学生声请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展示了两人离别时那感人的情景。利用学生的对话形式来感受李白以及孟浩然的心情,并体会话语中的情感。

尤其是帆船随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那一幕,我设置了动画,更是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眼球。 并以一个伫立在江边上,李白心里向什么的拓展来进一步感受主人公李白的心情。 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另一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在课文结尾处,我让学生去搜集其他一些文包诗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学习类似文章,既加深了古诗词的影响,又能积累诗歌,多媒体让我们的教学受益匪浅。

最后,在我的这节公开课后的语文研讨过程中,我发现先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学生的朗读这一方面的引导,我缺少一定的教学经验。比如:我仅仅是让学生去读,以自己的语言告知学生这段话包含什么样的情感并试着去独处这种情感,所以学生仅仅也只是读,根本没有在心中形成某种我所说的情感。因此,在这一方面的教学,我更应该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或者去联系某些已经学过或有感受的文章,去领悟体会出本文中的不舍与敬仰的情感,从而达到朗读的良好效果。

接下来就是我的教学过程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多采用的是传统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始了我的教学,所以在听课时会显得我的话比较多,而学生仅仅是围绕我的问找答案,失去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实践机会。所以,在研讨中的话题式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想到既然是新课标教学方式,话题式学习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并且教师在此过程中会更加轻松,充分发挥着引导学生学习的指路人。

最后,我的总结性的话语没有将本节课很好的与语文的课外联系上。语文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学科。课文仅仅只是一个范例,是让教师去教学生学会类似文章的一种阅读、学习、体会情感的桥梁。所以在这个教学上我没有很好的将“文包诗”这种形式的文章的学习以及体会情感的方式总结性的讲述清楚,所以我想大多数学生下次遇到类似文章也很容易失分,把握不住情感。

综上,在我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吸取教训,将所学到的教学经验慢慢地转化成为自己的,融入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好地上好每一节课!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6

《登岳阳楼》是老杜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所以这首诗自然要精讲。但我又不愿跟一般老师那样一句一句的分析。而本诗的标题也只反映了其写作地点,不能提取更多信息。因此,我也没有以题解入手。我当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第一步,学生阅读注释与练习册上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抽查学生记忆情况以及从中摄取信息的能力;第二步,根据背景入手设问,哪几句诗最能其身世?他的身世怎样?第三步,要求学生思考,身世如此凄苦之人,一般是感到自己的不幸,杜甫是否也是如此?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第四步,杜甫博大的胸襟与诗中哪几句诗相照应相衬托?为什么?这几句诗的意境如何,哪几个字炼得好?作点分析。第五步,诗歌首联“昔闻”“今上”相对,有人说是“喜初登也”,有人说是“感悲苦也”,你同意哪种说法?联系全诗分析。第六步,先介绍杜甫“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特点,要求学生讲讲它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七步,学生自读自主欣赏部分的诗歌,然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共同讨论。

但今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些调整。在学生了解了背景之后,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分析其字面意(主要是学生说,老师是作点拨)。然后让学生思考本诗景与情的关系,且要他们置身诗境,描绘本诗的景物特征,以及抒情特征。后面几步则与设计的一样。作这样的调整是考虑班上学生的程度,为了让他们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诗歌。我感觉今天的教学效果还可以。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7

《我希望有一枝神笔》是一首儿童诗。这首诗歌内容浅显易懂,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了自己希望有一枝神笔能为残疾的西西画双好腿,为邻居飞飞画架飞机,为小鸟画个温暖的家,为小树画个太阳和会下雨的白云的美好愿望展现了作者纯真的爱心。

我备课中,想力争实现阅读教学中,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补写、仿写两个不同层次的写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得到训练,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受到熏陶。

我觉得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基本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达到了我预设的效果。

一、实现课内外相结合的大语文观。

语文学习,不能只关注课堂上的40分钟,要课内外相结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学习《我希望有一枝神笔》之前,我留了阅读作业,请学生自读《神笔马良》一文。课上第一个环节就通过填空的形式,进行反馈,这样安排,实现了课前阅读的实效性,并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学生课前通过阅读,了解了马良,了解了他一直用神笔帮助有需要的人,这为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埋下伏笔。

二、激发学生想象力,训练语言。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要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上,我利用文中的扩点,开发教材,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体会作者关心周围事物,了解他们各自的需求。通过不同层次的续写,训练语言发展思维,体现自己的爱心。

但是在自己的执教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课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如:学生在每个小节的结尾处进行续写时,不太会用“诗的语言”,所写的内容不错,但缺少语言的美。当时课上,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因没有更好的教法,所以没有特别进行辅导。现在,我想到,在学生续写之前,有了要写的内容时,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写一写或帮学生一起改一改,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诗歌的语感,这样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8

这是一篇以说明为表达方式的说明文,也可以成为常识性课文。这类课文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二是使学生形成和提高理解说明文的能力,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事物的方法。因为本篇课文的词语相当丰富,而且再生性很强,所以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海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热爱科学的情感,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感悟、积累课文丰富的词语。

课文最后强调了“保护海洋,珍惜海洋”的重要性。所以在设计课后练习时,引导学生在课后搜集和阅读有关海洋的资料,写一篇自己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提提小建议:对保护海洋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你的想法,提供具体措施。鼓励学生,进一步地了解海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激发大家的环保意识。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篇3

本篇课文的词语相当丰富,而且再生性很强,所以,我在教学本篇课文时,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人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科学的情感,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感悟、积累课文丰富的词语。教学中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感悟海洋。

例如,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抓住“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人们为什么热爱又敬畏海洋?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的写出了人们热爱又警卫海洋的原因?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促进学习语言。

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大量的四字词语。比如,文中的“波涛汹涌”、“无边无际”、“喜怒无常”、“望洋兴叹”等,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掌握和运用;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传神。如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写道:“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的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细细品味其中的“矗立”、“驶向”、“潜入”,让学生抓住这些词语展开想象,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课文的语言。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9

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为现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学上有一定难度。但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其语言精妙传神,是学生品味语言好教材。笔者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胆取舍,主要抓住描绘“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图景,教会学生掌握品味语言方法。

1、诵读精彩文段: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0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诗是领悟出来的,不是讲解出来的。领悟诗的最好方法是多读。”在设想本课教学设计前,我一直在想,要如何能引导学生体会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深深的怀念亲人之情呢?学生没有远离家乡,故没有乡愁这样的情感经历与体验。因次在第一步教学环节,我先让学生复习,背诵李白的《静月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启发学生知道:李白因见月而思乡,王安石因春风明月而思乡,诗人总是因物而生情,因景而生情。板书,“秋”让学生想象一见这个字,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见到这样的景象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引入课题。再简介作者和写着背景。让学生提前意会诗境,能更好地领悟诗人的情感。教学的过程,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预设这节课我安排学生多种多次诵读。教学开始让学生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由老师引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并能抓住诗眼即关键词,意会情境,体会情感。

预设教学时“见秋风” 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课前的设想只是理想,教学过程的实践是现实,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的!因为有怯场的心理素质,看到那么多老师坐在那听课,关键时刻掉链了。诗中的挖掘不够深、细,解读文本不够精、准,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1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带着课后练习六的问题来学习课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能借助于课文的插图,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先扫除字词障碍。然后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图文对照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还加强朗读训练。

这节课遗憾的是由于第一课时时间分配不合理,同时影响了第二课时,但总体来说,学生对课文理解还是比较好。巩固练习也很顺利地进行。同时学生们还说上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这令老师很满意。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2

《大雨和小雨》是一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一首唱歌课,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并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草笑嘻嘻”隐喻了雨水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歌曲音域只有六度,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富有儿童特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有趣的声音世界。声音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课的开始,我先启发学生“倾听”、“观察”课堂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模仿这些声音。然后让学生聆听一种自然现象——雨,引导学生听出雨声力度的不同——大雨(f)和小雨(p),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歌曲《大雨和小雨》。

在朗读歌词环节中,我先按照歌曲的节奏型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再让学生分句跟我进行模读,这一环节领学生练习的较少,所以出现了一点点地错误,就是在第三句和第四句的衔接有一点点的节奏的不准确,经多次聆听歌曲旋律后,学生能准确掌握歌曲的旋律了,这一问题以后我会注意的。在歌曲处理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强(f)和弱(p)的对比,来表现出大雨和小雨在音响效果中的区别,并带领学生创编了歌表演,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辅助教学,如一种形式是:当唱到大雨时,让学生们扬起手,唱到小雨时,让学生们放下手。另一种形式是:表现大雨时,让学生们站起来,当表现小雨时,让学生们坐下来。还有一种形式是,请男同学表演时,女同学伴唱,请女同学表演时,男同学伴唱,这种边唱边表演的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错,得到了全体同学的积极响应,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

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通过音乐艺术的感染,能起到教育、审美、愉悦的功能。音乐教学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美感,感觉美,欣赏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儿童,要重视听觉能力的培养。音乐是流动的艺术,要结合肢体语言进行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边唱边表演,随着音乐做各种律动,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音乐美的熏陶。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3

尽管《神笔马良》这课教过已很久了,可这几天还是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在脑中回放了当时上课的场景,从学生对神笔的理解:“画什么就有什么”,到小组合作讨论“是不是谁都有资格拥有神笔,什么样的人才能有神笔”。每当学生回答出一个问题,我再追问:“你从哪看出来?”学生回答出以后,再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进行指导。所有的环节都没有问题,学生回答的很好,兴致也非常高。可为什么还会失败呢?我想最大的原因在于我的不罢休。我不愿意就此罢休,或者说是怕学生掌握不好,不肯就此罢休。

教学的任务是什么?不仅是要完成计划之中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目的是这样,可是教学方法却可以是多样的。精心设计的方法也许出了“意外”,那么是不是一定要引回到你原来的渠道中来呢。何不错有错招,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把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转变成活教材,进行指导,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当我教学到这时,完全可以放手,结束教学。我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那些小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去解决。我的不放手只是画蛇添足。明白了这点,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吃一堑长一智,不会让这样的错误重复。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不知道成功离我还有多远,也不惧怕失败,有思才会有成长。也许一路跌跌撞撞,可我希望我能勇敢地走完。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4

这是一节有关于中小学衔接的数学课:等式的性质,在教学中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老师演示天平实验,分别在天平两侧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实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式子;再让学生所列的式子,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 考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和性质二,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质抽象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并表示出来。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二部分是对等式性质的运用。通过两个例题和两个练习,揭示等式性质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导致延迟了大概5分钟下课。作为教师所演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在探索等式性质中用天平演示实验之后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并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后在训练的时候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也略显不足。

2、教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老师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在课堂上对突发的事件处理不够果断,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反馈。如在练习2中要求学生同时根据等式的两个性质编一个新的等式时,学生的解答出现了多种结果,老师的点评和引导所花的时间过多(约5分钟),打乱了下一步的安排。

4、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5、对于性质的运用,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缺少学生板演的环节,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6、缩减了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的时间,没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5

本课内容讲的是明清对外关系中有关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的史实。其中包括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通过对基本史实的学习,了解事件经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学会评价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了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反击战的经过,从中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能依托历史事实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及补充的课外材料,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历史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中国台湾的历史沿革这一主题,对历史上中国台湾的情况作一归纳,使学生学会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结论,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反击战,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从课堂中学生的反映,师生之间的互动,及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均能出色地达成。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6

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载体。它对数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勾股定理是一坛陈年佳酿,品之芬芳,余味无穷,以简洁优美的形式,丰富深刻的内涵刻画了自然界和谐统一关系,是数形结合的优美典范。

教学中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玩数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乐学”。

1、查资料

我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勾股定理资料,学生对勾股定理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学生充满自信迎接新知识《勾股定理》学习的挑战。

学生查得资料:世界许多科学家寻找“外星人”。1820年,德国数学家高斯提出,在西伯利亚森林伐出直角三角形空地,在空地种上麦子,以三角形三边为边种上三片正方形松树林,如果有外星人路过地球附近,看到这个巨大数学图形,便知道:这个星球上有智慧生命。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提出:要沟通两个不同星球的信息交往,最好利用太空飞船带上这个图形,并发射到太空中去。

2、讲故事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数学家。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我讲毕达哥拉斯故事,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猜想。我配合演示,使问题形象、具体。教学活动从“数小方格”开始,起点低、趣味性浓。学生在伟人故事中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和探索。平淡无奇现象中隐藏深刻道理。

3、提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点燃学生求知欲,以景激情,以情激思,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例如:一架长为10m的梯子AB斜靠在墙上,若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8m. 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2m ,那么它的底端是否也滑动 2m ?

尽管学生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学生经历了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学生增长了知识,学生增长了智慧。

例如:《九章算术》记载有趣问题:有一个水池,水面是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一根新生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若把这根芦苇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问这个水池深度和这根芦苇长度各是多少?

我通过“著名问题”探究,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古老与神奇。问题本身具有极大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强烈求知欲,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学生讨论交流,发现用代数观点证明几何问题的思路。我配以演示,分散了难点,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4、讲证法

我抛砖引玉介绍赵爽弦图,赵爽用几何图形截、割、拼、补证明代数恒等关系,具有严密性,直观性,是中国古代以形证数、 形数统一的典范。赵爽指出: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中空的正方形,大正方形面积等于小正方形面积与4个三角形面积和. “赵爽弦图”表现了我国古代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它是我国数学的骄傲。这个图案被选为20__年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

随后展示了美国总统证法。1876年4月1日,美国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发表勾股定理的证法。1881年,伽菲尔德就任美国总统,为了纪念他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这一证法被称为“总统”证法。

我感觉学生是小小发明家。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欣赏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悦。

5、巧设计

练习设计我立足巩固,着眼发展,兼顾差异,满足学生渴望发展要求。练习有基础训练,变式训练,中考试题,引出勾股树,学生惊叹奇妙的数学美。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打开了学生思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学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我让学生讲解搜集资料,丰富了学生背景知识,体现了自主学习方式。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上学习精神。我让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展示五彩斑斓的文化背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6、善总结

课堂小结是对教学内容的回顾,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我强调重点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培养了学生反思习惯。 

我还想对同学们说:

牛顿——从苹果落地最终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我们——从朝夕相处的三角板发现了勾股定理

虽然两者尚不可同日而语

但探索和发现——终有价值

也许就在身边

也许就在眼前

还隐藏着无穷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勾股定理”……

祝愿同学们——

修得一个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练就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开启新的探索——

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之谜……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7

新教材在引入倍数和因数概念时与以往的老教材有所不同,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拼拼摆摆”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我设计了尝试练习——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都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二)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多媒体出示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三)注重细节,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

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总结倍数的特征,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以3个小问题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8

本课的课题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茫茫大千世界,谁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不一样,有的人是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为大多数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导学生认识人生,追求人生,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目。

虽然本课是阅读课文,但本人在教学中却经过了“讲、窜、套”,就是抓住文题“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无尽地讲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后结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义用事例串起来,使实际生活与文本意蕴,纵横交错。“套”就是将影形的生活与无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离开亲人远行千里,干苦力,本人将这归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个认识幸福的过程 。同时,这样的幸福得来要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里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们认为的幸福观点,我都给予鼓励支持,肯定。比如:孩子们各抒己见“星期天是幸福的,过节时桌上有爸爸妈妈是幸福的,中秋佳节一家人一起吃月饼是幸福的,拉着妈妈的手照张相是幸福的……”

根据学生对幸福的感悟,本人在教学中就已经成功了。于是,我把教学重点落实到“认识幸福的含义与意义”上,再抓住文中重点段的朗读来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因此,本人直接导入学生所认识到的幸福之上。“你认为自己的幸福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所认识的幸福,引导学生将自己认识的幸福进行阐述,并举出实际例子,要求理清例子的起因,经过、结果,紧接着套入文本中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抓住重点段来理解全文即分析课文,感悟幸福的含义。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就这样下来,我引导学生将自己“所闻、所疑、所悟”等过程 ,用列提纲的形式表达出来。

比如:有一孩子列了这么几个提纲“1、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2、有钱就幸福吗?3、我认为幸福是这样的?4、原来幸福是这样的?”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拟的提纲,尽情阐述,分析、举例说明、悟出幸福的含义,这个环节学生表现非常棒,学生很快进入写作状态,我也悄悄退出,学生足足写了50分钟左右,班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500字以上的习作练习,有六七个孩子写了近700字的作文,习作内容还真具有夹叙夹议的味道,能引用名言,伟人的故事,还有孩子引用了所学的课文《巨人的花园》,将文中巨人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通过孩子们的帮助,又享受到了春天的快乐,这是幸福的。本人认为作为四年级学生,能通过文中作者的文笔启示写出自己的手笔是很不错的。在此基础上,我也渗透了文中的语文知识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孩子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十年的亲身经历,终于明白了只有用自己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举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由此,更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感悟幸福的真谛。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掩卷沉思,智慧的女儿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只有靠自己的劳动 ,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便能收获幸福。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原来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让我们牢记,能使大多数幸福的人,认识到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从阅读中感悟写法 。故事情节的奇异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奇异的故事”往往是童话故事的亮点。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还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智慧的女儿在文中起到了“灵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读起来既神秘,又有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我们在平时读童话的时候,这样的故事也很常见。例如《渔夫和金鱼》中“金鱼能一次又一次地满足渔夫的要求”这一情节的安排,使读者们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加。又如《白雪公主》中王后的那面魔镜,孩子们也是十分感兴趣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写童话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越离奇,越神秘,就越引人入胜,这样,自己手中的童话就成功了。

当然,引导学生读书,写作更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支撑点。比如:“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也无形地渗透了德育审美教育,句中的“义务”是什么含义?无疑“义务”是应尽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是指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这话告诉孩子们: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地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总之,教学本课后,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让自己能更好的成长,让自己的人生更为灿烂,更有意义!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19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透过观察活动,初步感知角的特征;二是透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三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透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有待改善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能够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能够帮忙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决定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务必是直直的。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学生领悟的不够,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之后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还是让孩子感悟太少,就应把这个环节吃透,再后面进行的话就很顺利了。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20

1、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2、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课堂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21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在课的结尾,我还设计了本文的写作方法的点拨。用“花生,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写一段话,让学生说出心里话,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22

执教完《小鹰学飞》第二课时后,我认真听取了师傅奚校长和二年级各位老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就整堂课的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做如下反思:

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一、二小节;半扶半放指导三、四小节;演读五、六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鼓起劲”、“急促地喘着气”等词语,学会用“已经”说话。

3.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反思一:应适当进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一、二小节时,我让学生边读边划出小鹰和老鹰的第一次对话,然后抓住“我已经会飞啦!”这个关键句让学生体会小鹰飞上大树后的心情,引导学生做一只高兴的小鹰,读好这句话,从而读好老鹰与小鹰的对话。教材三、四小节与一、二小节句式相同,因此我采用“半扶半放”,让学生学着学习一、二小节的方法去学习。但是,在学完一、二小节后应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比如:该如何边读书边划出对话?教师适时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

反思二:句式对比设计要有针对性。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3-4自然段)时,我采用男女赛读、小组赛读的方法,试着放手让学生朗读。这一环节设计有些粗糙,如果能对重点句子“我真的会飞啦!”加以指导,设置两个对话即“我已经会飞啦!”和“我真的会飞啦!”的句式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小鹰从“已经”会飞到“真的”会飞的心情变化过程,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更好。

此外,在学习课文第三部分(5-6)自然段时,我设计比较两个句式“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来让学生体会省略号的意义,感悟小鹰说话喘气,上气不接下气的那种累。如果换成三个句式的比较:我已经会飞啦!”、 “我真的会飞啦!”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小鹰心情的变化,为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反思三:朗读指导应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教材中的重点对话如:“我已经会飞啦!”、 “我真的会飞啦!”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这些句式,可采取开火车的形式撒网式指导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这样就不局限于个别学生,便于教师掌握基本情况,扎扎实实将朗读训练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学新手,我需要不断学习和刻苦钻研,好好把握每一次上教研课当成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中教、在教中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能手。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23

《蒲公英的梦》这篇科学童话写的是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棵蒲公英开花了,但是她深受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渴望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后来在梦中实现了她的愿望。教育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实施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词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上成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所以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把学生带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学习蒲公英深受环境污染困扰这一部分内容时,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蒲公英的“难受”,我就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到蒲公英的“难受”,对蒲公英的遭遇产生同情,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另外通过学生形象生动的表演,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蒲公英的描写是那样生动形象,从而也体会到的拟人写法的好处。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连平时不爱学习,比较沉静的伍铭锋同学也跃跃欲试,并且进行了“汽车发出震耳欲聋的尖叫,从蒲公英身边呼啸而过”这部分内容的表演。

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特别是学习蒲公英被空饮料罐砸这一部分,我问:“你们平时有没有被空中砸物砸过啊?时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结果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想上前跟那些乱扔垃圾的人理论,有的说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乱扔垃圾,从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地树立环保意识。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这节课我对时间的把握不足,以后应该多注意些。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24

《窗前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课文语言虽浅显易懂,然而意境却是优美感人,只有引导学生完全进入课文的意境当中,且个性化地指导朗读,很好的关注学生朗读的情况,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刚开始学生的情感始终激发不起,于是老师的深情朗读带动了学生的激情,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整个课堂氛围很好,学生十分投入。如:读第一小节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浓绿”的小院是什么样的?“我们”到小院栽紫丁香的时候是怎么做的?读出小朋友“踮起脚尖”的情态,感受他们悄悄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的。读第三、第四小节,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绿叶在风里沙沙地响”是怎样的动听,假如那是小朋友的歌会唱些什么?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课堂上规范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如:教学第五小节时,我让学生看图想象说话:夜深了,连星星都困得眨眼,老师还在怎样的工作?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劝老师休息?又如:同学们读到“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时又香又甜。”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梦到了什么吗?”“老师梦到周云龙上课注意听讲了。”“老师梦到李浩源帮助别人了。”“老师梦到张乐园写的字漂亮了。” 于是我说:“老师的心思都被你们看出来了,真了不起。你们能让老师美梦成真吗?” 通过这一提问,同学们,特别是被提到的同学,我想一定深有感触。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25

教学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通过老师板演及学生练习的展示进一步强调作业书写格式的规范。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 这连个任务基本完成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并以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为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逐渐形成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存在了以下的不足:

1、教学时间上把握不准,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计划中的小结部分未能体现。

2、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例题和练习。所以感觉部分学生反响不强烈。没有很投入到练习中去。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篇26

反思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关注课文的细节描写,关注文本中情节的独特构思,学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借助文本语言,发展孩子们的语言,给他们提供一个表达感受,运用语言的平台。这样的课,“语文味儿”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当一种倾向出现的时候,往往会掩盖另一种倾向。矫枉过正,或许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语文训练与这样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两大“帮派”,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文训练似乎也少了一些东西,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机会,一味地让他们去表达,学生没能从文本语言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表达。一句话,吸收内化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运用文本?如何让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得更实一些?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得更加自然、和谐呢?我和同行老师又陷入了沉思。

经过慢慢的尝试,我不得不坐下静静地思考:语文是什么?母语教育学什么?“感悟”中如何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翻阅相关书籍,我认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涵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气”,“神”,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却了灵魂,成了毫无意义的“死工具”。小学作为母语的起始阶段,应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感悟文字背后蕴藏的人文内涵。

检讨书
慰问信
感谢信
介绍信
辞职信
表扬信
道歉信
分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