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精选 >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3000字(通用7篇)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3000字(通用7篇)

   来源:文书咖    阅读: 3.8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3000字 篇1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浅显的认识。虽然只是短暂的每周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平时很少看新闻,很少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因此对社会形势政策基本不了解。而《形势政策》这门课,正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帮我们了解和分析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3000字(通用7篇)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久也将步入社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一份子,祖国“十三五”的实现离不开我们,所以,我们更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有正义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积极向上,学好专业知识,关心国家大事,为党的事业做贡献,提升自我能力。

我们上课的形式是老师讲解,虽然每周只有一堂课,但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同学们得兴趣也很大。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应知道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形式和国家的政策,好让我们更有准备的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一名在校学习的学生,我觉得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认知出现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知存在矛盾。

在校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普遍渴望的热情还缺乏具体内容,比较空泛、抽象,在涉及到具体的指向时,往往出现价值困惑,从而出现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几种消极认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一是:“不愿意”,个别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是硬本领,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则是软任务,不一定要学;二是“不重视”,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没有功夫再来学习形式与政策教育课;

第一页(总二页)

三是“不必要”,不少学生认为要了解形势与政策,看报纸、上网、听收音机就行,不必非要来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程价值的认知出现了反差或者矛盾,这种消极的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

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个特点: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学生自我评价消极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要求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主动思考,而事实上当老师提出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反应,上课没有积极性。在周围的同学中,我觉得大多数同学对课程感到满意,但是只有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听课,经过课堂教学,只有小部分同学对形势与政策有了兴趣和收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堂教学目前还存在各种问题,部分同学感到未能从课程学习中直接受益,课程讲授也未能真正满足大多数同学希望能从课程中增强政治敏感性、了解形势与政策以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意愿。

《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传声筒,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催化剂和必要支撑;不仅仅是依靠课堂教学就能够全部完成的一般性课程,更应该把形势与政策课渗透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来。我觉得《形势政策》课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1)《形势与政策》课要强化服务功能,凸显人文精神,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统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受教育者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接受形式与政策教育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形势,学会认识、把握形势与政策,思考应对策略,顺应、利用好个人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但是,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偏重的是传达、贯彻的工具理性目的,把学生当作被动受教的一方,大部分时间讲授国内外政策、形势,很多同学感到讲授的内容实用价值偏小,更无法理解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应切实转变急于灌输政治理念的观念,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在需求,渗透人文精神,实现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交融统一。

(2) 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中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与个人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距甚远,感觉不到这样的课程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和价值。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活跃的特点,但是在思维的深广度上有所欠缺,造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认识不够,教学接受的过程中消极被动应付,导致教学效果自我评价中评价过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该切实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价值和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政策及其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课价值意义的深入教育。一是形势与政策大环境决定着大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空间的最大上限和个人的发展方向;二是形势与政策也制约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客观准确的把握形势,顺应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正确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理的行业和职业。因此,对大学生应当进行形势与政策课重要价值意义的教育,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形势与政策》课在自身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增强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入学生头脑。

(3) 利用多种形式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培养兴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以及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对课堂教学成果作进一步的巩固。一是要对课堂上反馈回来的信息给予重视,作为调整教学内容、方式等工作的依据,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切准学生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思想兴奋点。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第一课堂,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贯穿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举办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专家讲座等活动巩固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成果,培养起同学们对时事政策敏锐的把握能力和持久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延伸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

以上是我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内容的体会,和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以及根据周围同学对这门课的认识提出的几点建议。总之,我觉得学习这门课是必要的,要使这门课真正发挥其作用,不仅要从学生自身方面加以认真对待,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方面也应得到完善。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3000字 篇2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浅显的认识。虽然只是短暂的几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平时很少看新闻,很少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因此对社会形势政策基本不了解。而《形势政策》这门课,正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帮我们了解和分析形势与政策。

学习这门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规划的学习。学习规划,我有以下心得。

首先,我了解到了规划的背景。规划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规划,必须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其次,我也了解到了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大思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全会公报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民生: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文化: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党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改革: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久也将步入社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一份子,祖国的实现离不开我们,所以,我们更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有正义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积极向上,学好专业知识,关心国家大事,为党的事业做贡献,提升自我能力。

我们上课的形式是老师讲解配合ppt演示。虽然每周只有一堂课,但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同学们得兴趣也很大。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环境、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应知道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作为一名在校学习的学生,我觉得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认知出现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知存在矛盾。

在校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普遍渴望的热情还缺乏具体内容,比较空泛、抽象,在涉及到具体的指向时,往往出现价值困惑,从而出现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几种消极认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一是:“不愿意”,个别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是硬本领,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则是软任务,不一定要学;二是“不重视”,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没有功夫再来学习形式与政策教育课;三是“不必要”,不少学生认为要了解形势与政策,看报纸、上网、听收音机就行,不必非要来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程价值的认知出现了反差或者矛盾,这种消极的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个特点: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学生自我评价消极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要求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主动思考,而事实上当老师提出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反应,上课没有积极性。在周围的同学中,我觉得大多数同学对课程感到满意,但是只有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听课,经过课堂教学,只有小部分同学对形势与政策有了兴趣和收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堂教学目前还存在各种问题,部分同学感到未能从课程学习中直接受益,课程讲授也未能真正满足大多数同学希望能从课程中增强政治敏感性、了解形势与政策以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意愿。

《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传声筒,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催化剂和必要支撑;不仅仅是依靠课堂教学就能够全部完成的一般性课程,更应该把形势与政策课渗透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来。我觉得《形势政策》课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1)《形势与政策》课要强化服务功能,凸显人文精神,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统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受教育者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接受形式与政策教育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形势,学会认识、把握形势与政策,思考应对策略,顺应、利用好个人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但是,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偏重的是传达、贯彻的工具理性目的,把学生当作被动受教的一方,大部分时间讲授国内外政策、形势,很多同学感到讲授的内容实用价值偏小,更无法理解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应切实转变急于灌输政治理念的观念,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在需求,渗透人文精神,实现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交融统一。

(2)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中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与个人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距甚远,感觉不到这样的课程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和价值。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活跃的特点,但是在思维的深广度上有所欠缺,造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认识不够,教学接受的过程中消极被动应付,导致教学效果自我评价中评价过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该切实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价值和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政策及其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课价值意义的深入教育。一是形势与政策大环境决定着大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空间的上限和个人的发展方向;二是形势与政策也制约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客观准确的把握形势,顺应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正确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理的行业和职业①。因此,对大学生应当进行形势与政策课重要价值意义的教育,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形势与政策》课在自身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增强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入学生头脑。

(3)利用多种形式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培养兴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以及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对课堂教学成果作进一步的巩固。一是要对课堂上反馈回来的信息给予重视,作为调整教学内容、方式等工作的依据,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切准学生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思想兴奋点。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第一课堂,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贯穿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举办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专家讲座等活动巩固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成果,培养起同学们对时事政策敏锐的把握能力和持久的兴趣,限度的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延伸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

以上是我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内容的体会,和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以及根据周围同学对这门课的认识提出的几点建议。总之,我觉得学习这门课是必要的,要使这门课真正发挥其作用,不仅要从学生自身方面加以认真对待,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方面也应得到完善。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3000字 篇3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xx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有了深刻、全面、真实的了解,虽然大学期间只有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老师结合了现实生活我们身边发生的大小事情与国家宏观政策,给我们分析了当前国家形势,解答了我们对法治发展所关心的问题。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古语也有“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可见,法治的概念古已有之。然而,现今中国仍然时有出现权大于法的法治崩弛现象,例如官员贪污、官商勾结、非法拆迁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执政党需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出更高要求的法治概念,把权力装进笼子里,用制度来约束、规范我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报告明确了中国的法治进程,即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xx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而报告则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需要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法律体系再到法治体系是目前中国法治进程的一大特点。当法治体系构筑起来之时,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局面形成之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的法治目标就会实现。

党的报告指出:要“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到20xx年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空间”要求。推进“依法治国”是涉及中国各领域、各方面的一项政治任务。“全面性”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使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时间” 要求。“依法治国”方略自从党的xx大确立,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贯彻实施20xx年来,已经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依然存有不少差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的承上启下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到20xx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总体布局上,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安排和协调推进。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使法治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发挥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报告的这些重要内容,是对宪法精神和宪政制度的再次宣示,维护了宪法权威、弘扬了法治决心,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依法治国不是口号,仅仅止于鼓而呼,它是人民权益实实在在的保护神。因此,法律的“模样”应该符合老百姓的想象,决不能“中看不中用”。科学立法,就意味着,对立法项目开展立法前论证,下基层,听民意,延长立法链条,让走出“闺房”的法律法规更加被群众所熟悉。亚里士多德言“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只有科学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有章可循。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严格执法是手段。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再好的法律也会是一纸空文。执法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每一个执法者都身肩使命。执政者如何执法,浸润在最贴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最直接的行动传递着法治建设的脉动。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必须要有清晰的执法依据和充分的信息公开,有了这两样法宝,群众才有办法凡事都问个“是否合法”, 严格执法才能建立充分的公信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公正司法是核心。建立公正司法,就是要彰显文明,惩处邪恶,不让诚信者吃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培根谈公平时曾经说到“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司法就是水源,如果司法不公,那么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也将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干涸。在人的主体性伴随信息爆炸不断觉醒的时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更是谈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期待公正司法能够摒弃“司法神秘主义”,利用好多元的司法公开载体向群众展现何为高效司法、权威司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民守法是目的。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即“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依法治国的最大语境不是国家,而是人民,只有人民自觉地守法,敬畏法律,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实现。在契约社会,规则必不可少,在社会主义面前,法律必不可缺。

法治思维是以合法性为判断起点而以公平正义为判断重点的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其包含四方面内容并要相统一:“合法性思维”,即任何行政措施的采取、任何重大决策的作出都要合乎法律;“程序思维”,要求权力必须在既定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权利义务思维”,即以权利义务作为设定人与人关系及人与公共权力关系的准则;“公平正义思维”,即公权力要以追求、维护公平与正义为价值尺度。报告重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是要用平等的宪法原则去“反人治”“反特权”“反腐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报告强调的就是要把领导干部已习惯的行政思维、领导思维、管理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领导干部要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典范。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应成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和管理社会的基本功。中共提出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中法治又有新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中国法治建设有三个关键问题:一解决党的依法执政问题,只要党能够依法执政,法治国家就有保证;二是建成法治政府的问题,只要能够依法行政,法治国家就有希望;三是司法公正问题,只有公正司法,人们才会信赖法律。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注意两个“权威”一是法律的权威,即宪法法律至上;另一个是司法的权威,它是维护法律权威的权威。没有后一种权威,前一种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司法是法治的“最后一道防波堤”。报告就此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深化司法改革的关键,应继续深化司法职权配置,把法治的重心建立在司法之上,党和国家要逐步习惯通过司法实现长期执政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将宪法赋予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落到实处;通过提升司法机关的政治地位和落实其宪法地位来树立司法权威

20xx年,法治中国路蹒跚前行,从1997年,依法治国首次进入中国国家决策到今天中央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在历史上,人民对法治的期待从未如此热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沿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实现路径。在这一漫长而坎坷的路途中,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贵在追求法治精神,当人们对法治形成一种信仰,那么法治也必将沁入人心!让我们以此中央全会为起点,期待法治中国更光明的未来!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3000字 篇4

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浅显的认识。虽然只是短暂的几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平时很少看新闻,很少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因此对社会形势政策基本不了解。而《形势政策》这门课,正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帮我们了解和分析形势与政策。

学习这门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学习十二五规划,我有以下心得。

首先,我了解到了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十二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必须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其次,我也了解到了十二五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大思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全会公报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民生: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文化: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党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改革: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久也将步入社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一份子,祖国“十二五”的实现离不开我们,所以,我们更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有正义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积极向上,学好专业知识,关心国家大事,为党的事业做贡献,提升自我能力。

我们上课的形式是老师讲解配合ppt演示。虽然每周只有一堂课,但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同学们得兴趣也很大。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环境、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应知道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作为一名在校学习的学生,我觉得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认知出现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知存在矛盾。

在校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普遍渴望的热情还缺乏具体内容,比较空泛、抽象,在涉及到具体的指向时,往往出现价值困惑,从而出现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几种消极认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一是:“不愿意”,个别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是硬本领,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则是软任务,不一定要学;二是“不重视”,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没有功夫再来学习形式与政策教育课;三是“不必要”,不少学生认为要了解形势与政策,看报纸、上网、听收音机就行,不必非要来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程价值的认知出现了反差或者矛盾,这种消极的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个特点: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学生自我评价消极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要求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主动思考,而事实上当老师提出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反应,上课没有积极性。在周围的同学中,我觉得大多数同学对课程感到满意,但是只有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听课,经过课堂教学,只有小部分同学对形势与政策有了兴趣和收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堂教学目前还存在各种问题,部分同学感到未能从课程学习中直接受益,课程讲授也未能真正满足大多数同学希望能从课程中增强政治敏感性、了解形势与政策以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意愿。

《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传声筒,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催化剂和必要支撑;不仅仅是依靠课堂教学就能够全部完成的一般性课程,更应该把形势与政策课渗透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来。我觉得《形势政策》课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1)《形势与政策》课要强化服务功能,凸显人文精神,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统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受教育者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接受形式与政策教育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形势,学会认识、把握形势与政策,思考应对策略,顺应、利用好个人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但是,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偏重的是传达、贯彻的工具理性目的,把学生当作被动受教的一方,大部分时间讲授国内外政策、形势,很多同学感到讲授的内容实用价值偏小,更无法理解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应切实转变急于灌输政治理念的观念,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在需求,渗透人文精神,实现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交融统一。

(2)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中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与个人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距甚远,感觉不到这样的课程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和价值。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活跃的特点,但是在思维的深广度上有所欠缺,造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认识不够,教学接受的过程中消极被动应付,导致教学效果自我评价中评价过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该切实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价值和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政策及其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课价值意义的深入教育。一是形势与政策大环境决定着大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空间的上限和个人的发展方向;二是形势与政策也制约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客观准确的把握形势,顺应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正确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理的行业和职业①。因此,对大学生应当进行形势与政策课重要价值意义的教育,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形势与政策》课在自身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增强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入学生头脑。

(3)利用多种形式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培养兴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以及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对课堂教学成果作进一步的巩固。一是要对课堂上反馈回来的信息给予重视,作为调整教学内容、方式等工作的依据,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切准学生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思想兴奋点。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第一课堂,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贯穿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举办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专家讲座等活动巩固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成果,培养起同学们对时事政策敏锐的把握能力和持久的兴趣,限度的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延伸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

以上是我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内容的体会,和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以及根据周围同学对这门课的认识提出的几点建议。总之,我觉得学习这门课是必要的,要使这门课真正发挥其作用,不仅要从学生自身方面加以认真对待,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方面也应得到完善。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3000字 篇5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浅显的认识。虽然只是短暂的几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平时很少看新闻,很少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因此对社会形势政策基本不了解。而《形势政策》这门课,正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帮我们了解和分析形势与政策。

我们上课的形式是老师讲解配合ppt演示。虽然每两周只有一堂课,但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同学们得兴趣也很大。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应知道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作为一名在校学习的学生,我觉得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认知出现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知存在矛盾。

在校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普遍渴望的热情还缺乏具体内容,比较空泛、抽象,在涉及到具体的指向时,往往出现价值困惑,从而出现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几种消极认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一是:“不愿意”,个别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是硬本领,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则是软任务,不一定要学;二是“不重视”,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没有功夫再来学习形式与政策教育课;三是“不必要”,不少学生认为要了解形势与政策,看报纸、上网、听收音机就行,不必非要来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程价值的认知出现了反差或者矛盾,这种消极的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个特点: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学生自我评价消极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要求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主动思考,而事实上当老师提出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反应,上课没有积极性。在周围的同学中,我觉得大多数同学对课程感到满意,但是只有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听课,经过课堂教学,只有小部分同学对形势与政策有了兴趣和收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堂教学目前还存在各种问题,部分同学感到未能从课程学习中直接受益,课程讲授也未能真正满足大多数同学希望能从课程中增强政治敏感性、了解形势与政策以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意愿。

《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传声筒,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催化剂和必要支撑;不仅仅是依靠课堂教学就能够全部完成的一般性课程,更应该把形势与政策课渗透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来。我觉得《形势政策》课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1)《形势与政策》课要强化服务功能,凸显人文精神,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统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受教育者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接受形式与政策教育了解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形势,学会认识、把握形势与政策,思考应对策略,顺应、利用好个人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但是,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偏重的是传达、贯彻的工具理性目的,把学生当作被动受教的一方,大部分时间讲授国内外政策、形势,很多同学感到讲授的内容实用价值偏小,更无法理解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应切实转变急于灌输政治理念的观念,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在需求,渗透人文精神,实现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交融统一。

(2) 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中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与个人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距甚远,感觉不到这样的课程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和价值。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活跃的特点,但是在思维的深广度上有所欠缺,造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认识不够,教学接受的过程中消极被动应付,导致教学效果自我评价中评价过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该切实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价值和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政策及其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课价值意义的深入教育。一是形势与政策大环境决定着大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空间的最大上限和个人的发展方向;二是形势与政策也制约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客观准确的把握形势,顺应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正确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理的行业和职业①。因此,对大学生应当进行形势与政策课重要价值意义的教育,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形势与政策》课在自身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增强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入学生头脑。

(3) 利用多种形式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培养兴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以及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对课堂教学成果作进一步的巩固。一是要对课堂上反馈回来的信息给予重视,作为调整教学内容、方式等工作的依据,形成教学与管理的良性互动。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切准学生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思想兴奋点。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第一课堂,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贯穿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举办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专家讲座等活动巩固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成果,培养起同学们对时事政策敏锐的把握能力和持久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延伸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

以上是我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内容的体会,和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以及根据周围同学对这门课的认识提出的几点建议。总之,我觉得学习这门课是必要的,要使这门课真正发挥其作用,不仅要从学生自身方面加以认真对待,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方面也应得到完善。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3000字 篇6

斗转星移,丝绸之路历经沧桑巨变,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出访哈萨克斯坦、东盟国家时,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建设“一带一路”,是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不失时机地推动实施这一战略构想,必将为实现中国梦开拓新局面、创造新机遇,必将给世界梦注入更多新动能、新活力。

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举措

近代以来的世界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西方大国武力崛起的“铁血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破除“国强必霸”的陈旧历史逻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志强调:“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这个关键阶段,我们面临的压力和阻力前所未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在中国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推动实施这一决策,必将对中国和平发展发挥重要战略支撑作用。

推动和平发展的大国方略。“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之路。亚洲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具活力和最富潜力的地区,也是当前国际战略竞争和博弈的一个焦点。面对周边领土主权争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民族宗教矛盾等问题交织叠加的安全态势,我国坚持“亲、诚、惠、容”的理念,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指明了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建设“一带一路”,有助于相关各国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推动各国关系协调与和谐,使沿线国家走上和平发展之路。同时,对保障我国战略安全、拓展战略空间、稳定能源供应、保障经济安全,突破遏制我国的战略包围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国家间战略协作的有效平台。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与战略对接,对于推进和平发展至关重要。同志强调:“彼此坦诚相待,不惧怕分歧、不回避问题,就各自外交政策和发展战略进行充分交流,增进政治互信,促进战略对接”。同志在访俄时表示,欢迎俄方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使之成为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平台。在访欧时进一步指出,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这些倡议得到受访各国元首的赞同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共赢、惠及各方之路,是我国与其他大国实现战略对接、实现国家间战略协作的有效平台。

承载丝路精神的文明载体。推进中国和平发展,既需要与各国经贸合作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促进。同志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强调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交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建设“一带一路”,需要继承和弘扬“丝路精神”,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这将有力推动形成“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当代文明交流盛况,为中国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谋划

党的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打造升级版、催生“又一春”,关键一招是进一步释放深化改革开放的红利。建设“一带一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内引外联促进经济发展的务实之举,是顺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的重大战略举措。

对外开放的新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步扩展。从兴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再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推动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份对外开放到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党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条件下,以全新理念推动的新一轮开放,有利于实现国内与国际的互动合作、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从而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

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市场需求明显减弱,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同时,我国经济经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结构性矛盾和产能过剩压力凸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能够形成新的亚欧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带动我国内陆沿边向西开放,扩大西部经济发展空间。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打造东部经济升级版的新支点,能够带动沿海地区优化外贸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形成与东南亚国家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互利合作的新拓展。发展潜力就是发展空间,发展潜力越大的地方,发展空间也越大。互补就是互利,发展禀赋互补性越强,互利共赢的利益汇合点就越多。“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和地区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与我国经济发展有较强的互补性。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相对滞后,如基础设施建设不联不通、联而不通或通而不畅,制约了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一带一路”分别从陆上和海上推进互联互通,拓展开放通道,能够使相关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深化区域合作,为亚洲的整体振兴插上强劲翅膀。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找到利益契合点,能够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新格局。

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战略纽带

同志强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圆世界梦。“一带一路”将中国梦与世界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相关国家人民筑梦的战略纽带。

创造战略机遇的中国智慧。由于丝绸之路沿线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国家近年来纷纷提出针对这一区域的战略构想,影响较大的有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俄印等国的“南北走廊计划”、欧盟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和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世界主要国家针对这一区域的贸易自由化战略或区域经济合作方案,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创造了机遇。同志强调,要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建设“一带一路”,能够充分发挥上合组织、东盟“10+1”、中阿合作论坛等现有机制作用,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沿线国家经济转型和发展。这既能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条件,又能向相关国家和地区辐射“中国红利”,实现战略机遇的对接、交汇。更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加快形成国际经济新格局,进而对经济全球化产生深远影响。

建设世界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近年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我国公民和企业走向海外的数量屡创新高。“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利益独享的地带,而是各国利益共享的地带。建设“一带一路”,充分彰显了中国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有助于我国同沿线国家一道,推动政治、经贸、人文、安全各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真正使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

推动践行正确义利观的中国道义。新形势下,中国积极倡导正确义利观,政治上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践行正确义利观的实际举措,既维护和实现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兼顾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利益。这样的主张与行动,顺应天下人心,彰显人间正道,赢得广泛认同,搭建起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的桥梁,谱写新的追梦华章。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3000字 篇7

通过一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就那么几节课,但却使我收获很多,感触颇多。

当今社会,面对竞争、压力和各种复杂环境,以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挑战,很多大学生都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惊慌失措,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对专业知识了理解,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即增强了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关注,也通过对国内国际形势的理论,正确、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紧迫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能把自身的专业知识等在此过程中并得到锻炼,提出自身的独特见解,增强了能力,提高了政治敏感度,发散思维,也侧面地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

其实,“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在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从客观方面看,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同时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脚踏实地、情系人民,这必然要求大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需要高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客观、正确理解国家方针、政策,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德育工作,即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思想。因此,我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应成为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包括我并不是很积极,要么干脆不来,要么懒散地在教室里睡觉,要么玩手机,要么看课外书籍等等。当我试着以一个学生的角度去分析这个现象: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在没上这门课之前就预先地认为这门课没意思、没有用,所以上课没劲。可以看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这门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有用之处”没有一个清楚而正确的认识。因此,我认为老师要想上好这门重要课程,首先得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讲清楚这门课的“有用之处”,让我们知道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能收获些什么。那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到底有什么用呢说到底,老师能教给我们什么呢?

按照相关文件的论述,《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的形势,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当然是高屋建瓴的概括。但如果老师照抄照搬、机械地讲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肯定很少有同学想听。而换一种思路,从提高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视角探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会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国家和社会的形势与政策连着各行各业,连着千家万户,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大学生,更应该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科学分析,理性思考,准确判断,这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之一。“两耳不闻窗外事”,闭目塞听,对世界和国家的形势发展、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一无所知的人决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有发展前途的人才。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必要性、重要性的分析,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辅之以恰当的论证,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是能力素质教育与科学方法论教育的有机统一。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老师到底该怎么教,是一个争论比较多的 ,采用讲座的形式上课;有的主张问题。有的主张“讲座式教学法” ,使课程更为生动,有的主张“互动教学法”引进“案例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主张“实践教学法”,更多地让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应该说,上述这些主张都是教学实践中的有益和成功的探索,都值得我们根据自身实际学习借鉴。然而,作为课程化教学 “怎的“形势与政策”课,仅仅用上述某一种教学法,显然是不够的,么教”必须与“教什么”结合起来。对此,我认为,教学有道、教法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鼓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常, ,同时也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所讲授的内容,以具体的事件、政策、社会现象为主,而不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很清晰的理论脉络和讲授线索。于是,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形势与政策》课如果干巴巴地讲事件、政策等实际问题,那就没味道了,似乎也“没有必要”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现代传媒了解到正在发生的一切。其实,单纯地罗列时政,本身也不符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的初衷,不符合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要求,不能满足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形势观、政策观及科学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决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因势论理、因事论理、事理结合,把理论阐释与实际问题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让我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彰显《形势与政策》课的魅力。

其次,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所讲授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需要事理结合,进行理论分析。但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有历史感,将现实问题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因为任何社会现实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如果我们不了解现实问题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变化过程, 《形 就很难对其有全面和较为深入的理解,势与政策》这门课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忽视问题的历史与背景传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半截子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既要重视时政问题的横向联系,又要重视纵向联系,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题在当下是什么形态,还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它是什么形态,是如何发展演变而来的。

再者,讲授与对话相结合的原则。在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现代传媒日益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思维敏锐,思想活跃,利用现代传媒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基于这一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陌生,有的甚至非常熟悉,也都有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能搞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而必须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对学生比较片面的观点给予恰当的引导。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富有魅力。

最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性特点,基本上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社会热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都能够切身感受得到,都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而要把课堂上讲与走出去看结合起来,让我们带着问题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然后把调研心得带回到课堂,实现理论升华。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思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切身的体会,又可以丰富教学的载体和内容,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效果。

最终我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学校开设的这门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不断地向前迈进,不断提高。

读书心得体会
培训心得体会
工作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反腐倡廉心得体会
军训心得体会
教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