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 > 心得体会 > 生活心得体会 >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通用13篇)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通用13篇)

   来源:文书咖    阅读: 1.5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篇1

寒假无聊,上次去书店看到韩寒这本《我所理解的生活》。高中一直太规矩,没有想去读韩寒的作品,只是知道他写过《三重门》、《他的国》,还退了学等。到大学发现他的博客很多人关注、阅读,点击量惊人,很奇怪,想看看韩寒到底厉害在哪里,遂买了这本书。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通用13篇)

韩寒的生活,赛车、写作、家庭。赛车、写作都是他喜欢的行业,他说,赚的再少十倍我也愿意,真好。在书中,他好像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爱的女儿,贤惠的妻子,令人羡慕。“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我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最让我关心的还是他对当下社会的批判与讽刺。特权、腐败、造谣,糟糕的政府,愚蠢的群众,不过这些。一个下午读下来,感觉没啥收获。但是仔细想想,问问自己,又觉得自己就这样也写不出来。

韩寒,好在哪里?我想以前可能好在他的特立独行,好在他的批判,好在他的观点。不过现在呢,观点,已经过时了。或者说,读者已经审美疲劳了。这些年,一直这些问题,韩寒苦口婆心的说着,我们听着听着,内心烦躁,怎么总是前篇一律啊。这不怪韩寒,怪这世道,怪这过度求稳的世道,怪这想改革却又畏首畏尾的世道。不过,我们要等,要耐心的等。

那韩寒除了观点之后,还有什么可取的嘛?为什么别人同样写就没他写的成功呢?针砭时弊,韩寒总是批判发在他身边的事,比如某某市长请他吃饭,某某领导请他写书,家乡的变化,微博网络上的喧闹等等,都是具体生动的例子。文字下的真实,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真实的问题,真实的社会。很多人写,或者写不真实的,或者描述不出真实……

我想,韩寒于我,就以上两点。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篇2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20xx年1月韩寒上市的最新著作,在此新作中当然少不了韩寒一如往常的针砭时弊的风格了,例如书中的《来,带你在长安街上调个头》、《什邡的释放》、《我和官员的故事》等文章都很明显的体现了韩寒的文风。在这本被韩寒本人称为“第一次深入剖析自己”的书中收录了著名的韩三篇——讨论革命、民主、自由的文章。与此同时,此书中也谈及到了韩寒的感情、家庭、教育,也分享了一些他的个人经历和收录了一些他的专访语录。

《我所理解的生活》一书中省略号随处可见,韩寒在《我的20xx》中给出了关于省略号的答案——“至于写作,在新年里,我希望我能写的只让我自己更喜闻乐见,不再讨好除了我女儿以外的任何人,想写就写,不想写的就一个省略号。”是啊,一个作家要能够写出自己的风格要的不就是一颗随心所欲地心吗?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迎合的笑脸到处都是,“喜新厌旧”的人们不就渴望能够看到这样真实的面目吗?不然,韩寒也不会有“他是现今中国唯一一个敢说真话的人”的称号了。

韩寒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这样写道: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谣以外,去造其它一切东西……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我想这应该也是大多数国人的生活追求吧,在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以随心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我个人比较喜欢此书中《写给每一个自己》这篇文章,喜欢这句“红灯永远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的前程的,是你的才能。”不管你身处何处,身从何职,努力让自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让自己足够优秀。然后,任这个世界腥风血雨,淡然处之。

《碎片》是由韩寒监制的“一个”的开篇语,看到“要知道我小时候光看着星空就能呆坐两个小时,而现在未必有看两秒的心境”不知道你是不是感同身受,但生活的确如此。在这样物欲横流的年代,谁有时间仰望星空波然不惊地去思考呢?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吧。是的,这个世界在翻天覆地地改变,惊动了心底的静湖泛起涟漪。为了生活,或者是更直截了当的说是为了生存吧,我们开始陪这个世界胡闹,却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哪怕“我们知道的、得到的总是越来越多。”

读一本书,其实也是在读一个人,读一颗心,一个用文字表达的人总会情不自禁的将自己表达出来。这是韩寒所理解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篇3

韩寒文章有一种情绪,也是一种力量——愤世嫉俗,他调动起了众多的粉丝追随。

我们必须认清韩寒的本质,他首先是一个政客,意见领袖也是政客;其次是一个作家;再次是一个车手。他的利益获取也是通过政治积累人气开道,促进社会活动和书籍销售,车手是体力劳动岗位,平稳挣工资奖金。

因此,韩寒这种声嘶力竭的呼喊很可能是一种表演,这也许是伪装的,是在商业包装下迎合网民的假愤怒。我们不能说韩寒的思想是虚假的,但是他一定是屈从于他的“利益”诉求的。事实上韩寒是这个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在作出咆哮抱怨社会不公时,也许正在偷偷数钱暗笑这帮傻粉呢。

《我理解的生活》整篇文章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内容,主要体现了几个意思:

一是暗示自己没有包装,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造型师。也许自己不在意(或者就要这个劲儿),但是韩寒背后的商业利益相关者(书商、厂商)能不在乎?这可是关系到一个品牌的商业价值。即使韩寒自己也不能否认,品牌做到一定程度就已经身不由己了。各种商业活动、访问、演讲、发行等活动必须有一个商业团队支持,这个团队必须对韩寒形象进行包装和修饰。仅从睡姿上去暗示自己的随性和自然,只能去欺骗痴迷且无知的粉丝。

二是表达自己很直率,没有隐藏。嘿嘿,这需要去问自己的良心,事实上韩寒到今日也仅有反对,反对这个,反对那个。也有几次试图去寻找几个“中国向何处去”的命题,但是一看网上风评不佳,迅速掉头,绝口不提什么“韩三篇”的相似内容,又恢复了熟练扮演的口中充满谩骂的愤怒青年角色。这也许就是韩寒最直率地迎合商业的本质,角色扮演多了,其实自己也相信了。

三是宣扬自己跟着感觉走,这倒是极具韩寒性格特点的。看看与方舟子意气风发的决战时分,能够看出韩寒的冲动性格特点;可是形势比人强,稍后几天,在看清形势后什么“做喜欢的事”和“与喜欢人一起”都输给了“利益”,愤怒青年在利益的牵动下,当然选择要做的就是缩头乌龟,这一定是商业团队策划的行动路线,韩寒最初的豪气干云哪里去了,完全输给了利益的取向。“韩寒方舟子”时间渐平息时,韩寒又展开一系列的危机公关,又拉帮结派,与深圳等地教授为伍,形成共同的战斗堡垒和同盟军,而共同的敌人居然不是天天漱口的“社会制度”,是向自己质疑的方舟子。所以这个团队就有点奇怪了,既有倡导言论自由、针砭时弊的意见领袖,又有科学精神为先的教授学者,这时就会发现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韩寒不是视“权贵、权威”如草芥,他们不是算个屁吗,怎么也有一天与“屁”为伍了,难道这就是与“与喜欢的人”同行?

其实,韩寒包装不是一个政治人、文学人、体育人必须拒绝的事情,包装不可耻,美国总统竞选还需要包装呢。但是,韩寒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指着自己挂满各种商业标签的外套说,这就是我的皮肤,这就是最真实的我,这个贞洁牌坊树得有点突兀!

表演总有一个结束,韩寒是该退场休息一会儿了。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篇4

我在读书方面属于落后分子。这本书看得快意,就趁热写点。

书中诚意谈到作者的关注点——有关社会体制与未来、本职——出版行业与作家团体、爱好——赛车、很少提及的感情观,以及作者现今的一些个人观点和辟谣论。

作者的出道故事可能全国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之后网上对他的文字和其本人有过褒贬不一的口水战,一个人可以掀起一场舆论波澜也不简单。但就如书中所述,“这个世界更新得越来越快,你都来不及下载。?” 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认真关注一个人本身,更不用说去关注十多年在一个人身上的演变。作者这十五年,也是一代人从青葱到而立的十五年,理想和努力,个性和归顺,随性和责任,一层层演绎蜕变。

我们看到作者对读者们的诚意,对价值的坚持,以及他本性的良善。会有声音说也许这本身就是人家的一本聪明的自我营销书呢?然后马上感觉这种想法很龌龊,心里还有没有一点点纯朴了。世事复杂人心难测不假,但我们宁愿相信美好,哪怕知道一些繁复的现实,我们依然选择相信简单,选择信任,多留给自己、周围人一些天然的触动和喜悦。

我觉得作者的成长变化基于他的才华正在被整个群体认可,被这个社会接纳,所以年少抵触桀骜的调门儿少了,加之女儿和家庭的影响,追风少年还多了几抹温柔的色彩。作者自然流露地点触到了自己和生活,我们了解到这并非一本涅槃励志的书,更多的是让人看到,一个怀才的普通人,是怎样炽热地热爱着自己的热爱,执着去坚守并享悦其中的。

他的成长变化还来自那些妄为的舆论和谣言迫害,这些“像添加的助燃剂”,推动了他的成长。但是我想不管看没看这本书,很多人还是从一开始就信赖作者的。

功成名就后,明德懂礼同时依然保持率性,是一种难得的成功。

措辞上言简意赅风,没有故作晦涩的引经据典(虽作者自嘲早期他曾以此来彰显渊博),幽默诙谐的语言,阅读途中偶尔会心一笑。所以像我读书那么磨叽的人,也一口气看完了。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篇5

最近能静下心读的书就是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了。其实看他的书已经有很多年,从刚开始的《三重门》,尖锐讽刺,锋芒毕露,在我那个年纪看来,写得还是很大快人心的,因为批判了应试教育。到后来《通稿 20xx 》,《毒》,《草》到《可爱的洪水猛兽》,《青春》,到今天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其实他的文笔在不断的进步和成熟,眼光也越来越开阔,近年来关注到了社会的很多问题,也在不断的反思自己写过说过的那些话。《南方周末》采访韩寒的时候,有一句话写得很好: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少年终于走向青年。那个恃才傲物,无礼冒犯的韩寒,和那个一路漂泊,勇敢向前的韩寒终于握手言和。

以上只是对韩寒的一些看法,虽然喜欢他,但并不代表我就是一个韩迷。去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的题目是《韩寒》,其实我们也在不断的思考,韩寒到底代表了什么,还有一个也不断被提及的郭敬明又代表了什么。这么多年来,这两人一直被推在风口浪尖,被无数少男少女追捧,无论有怎样的丑闻还是炒作,大家分来分去,还是两派,好像我们的青春里,只能是非郭即韩一样。看韩寒的书,我总是会在想一个问题,到底青春是什么,到底这一代的年轻人应该做些什么,但答案总是很难讲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好像是很难去追逐什么远大的梦想,或者是过分关心政治,就好像《我所理解的生活》里,反复的提及到体制,民生问题,但杂文写得再好也经不起悲剧的一再重复。多少人在这段年少里,可能踌躇满志,想要为国家、社会做些什么,甚至挥斥方遒,但又在现实面前感到无力,想要收起一腔热诚,过点安逸小资的生活,内心又总是不安和迷茫,好像无论是韩寒还是郭敬明,我们都做不了,也学得不对。

人生最邪恶的事就是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所以还是认认真真做好自己就够了。记得一篇文章中曾经写过:我们都渴望在年少时吐出惊艳世界的箴言,却从来都没看破过迷眼乱花。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写的文字,都有青涩的梦想,但大概从来就见不得光。但是那又怎样,如张国荣的歌里唱到,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并不敢说是要让每个人勇敢的去追梦,但最起码,在这段仅有的青春里,我们要试着去多做一些无悔的事,对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多一点坚持,对那些看起来遥远冒险的事,多一点尝试。等到将来,我可以告诉自己,我当初坚持一些事情,绝对不是因为我当时幼稚不懂事。因为青春就是这样,它是酸,少年强说愁,但它也无限强大,有无数希望,有以后再也看不到的青草繁花。就像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叫《春萍,我做到了》一样,当终于拿到年度拉力赛总冠军的韩寒对着当初打死也不相信他会成功的春萍说“我做到了”的时候,我的眼眶有点湿润了,这句“我做到了”,我明白并不是为了要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我们的青春,青春无悔而骄傲。

真的很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青春里不留遗憾的奔跑,永远保持一颗炽热的心,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篇6

刚读完这本书,我还有点儿喘不过气来,虽然主人公们一次次转危为安,但我依然为他们下一刻的安全而担忧。在一系列围绕着“法老的诅咒”展开的故事中,我同样感到恐惧,同样感到放松,同样感到勇气涌上心头,同样在人物的言语中渐渐明白许多道理。

故事得从3320xx年前讲起。那时,埃及法老阿肯那顿遭到围杀,才知谋杀他的是他的臣子和朋友——埃叶。于是,临终时,法老发出了诅咒——叛徒将活着,得不到安息,直到有一天,一个死人把他所有的武士唤醒……3320xx年以后,诅咒即将应验。各个神祗为了实现诅咒或毁灭诅咒都不断寻找所谓的“死人”——阿顿。也只有阿顿才能完成这个诅咒。最终,诅咒实现,被唤醒的武士们又化为尘埃,雅西尔也如愿以偿地死去了。

整个故事,我想,多数人读完后,仍不会相信“木乃伊复活”之类的事——就连我,也觉得这不过只是科幻小说罢了。或许,如大部分人所想,这的确是虚构的。也许,正如文章中说的,神祗们确实因人们的信仰而存在;而埃及,也的确是我们难以真正步入的一个国度,那样神秘。

也许当你听到法老的诅咒这个书名时,不禁会问,那一本法老的诅咒啊?的确,有很多关于法老的丛书,但我不得不说这一本是我看过最精彩的一本书了。

主人公叫阿顿,是古埃及太阳神的意思,他的使命就是实现阿肯那顿法老对杀他的凶手埃叶的诅咒,诅咒是这样的“你将不会死,在三千年后有一个死人把我的武士唤醒,那个时候你才能够死去……”阿顿经历了荷拉斯,奥西里斯众神的追击,每次都死里逃生,他的守护天使叫萨沙,可以说每次都是她千钧一发之际救了他。最吸引我的是那两只宠物,两只拥有古埃及神灵名字的宠物,阿努比斯,一直又大又黑的短毛猎犬和巴斯苔特一只小猫咪。整个故事扣人心弦,让人心肌梗塞,好书!

想着这,我忽然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解释:一个事物,当人们还怀念着他时,他不也就活在了人们的心里么?

当然,当我们随文字来到帝王谷中那座巨大的金字塔形洞穴时,发现那是怎样的荒凉衰败,又随阿顿回想起这里曾经的富丽堂皇、珠光宝气,也深深明白——一切曾生成的东西,终有一天要消逝。这或许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而人们心中的,则是一种同样存在的物质——感受。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篇7

我们渐渐地长大了,越来越关注生活,也开始思考生活,探究成长的奥秘。有人曾说,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有时成长是一种恍然的顿悟。

《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从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讲述了当年一个8岁的小男孩莫顿。亨特与伙伴们冒险爬悬崖,然后遇险到脱险的经过。读了着篇文章,让我很受感动。特别是父亲的那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当眼看孩子面对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作为一个父亲,他没用最直接的.方式去帮助孩子脱离危险,而是用了一种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方法——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亲鼓励孩子自己去独立克服困难。也正是因为这样,事后亨特自己也学到了不少;反之,如果当时亨特的父亲只是爬上悬崖把亨特抱了下来,那亨特也不会从中悟到什么,反而更加强了对父亲的依耐性。

也是从这一点,我很钦佩这为伟大的父亲。要是把这种事情放到现在的父母身上,可能大多数的家长只会选择一种方式,那就是自己亲自上去抱。这就是父母和父母之间的不同。不过,他们的这种方法并不错,因为不管是选择哪种方法,其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孩子的爱。只不过他们用的是不同的两中方式在爱孩子。我之所以喜欢这1篇文章,不仅仅只是他的事件,还有一点就是文章的写作方法。本文中就使用了多种写作方法,主要有“三美”:

1、哲理美。作者通过对童年的一件往事的描写,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是值得每一个人铭记的人生经验。

2、描写美。文中的心理描写最为精彩、生动、细致、真实。值得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在描写脱离危险部分表现的尤为明显。

3、照应美。文中多处用了这一写作方法。比如,开头写悬崖的环境,交代自己身体病弱,还有几处提到杰利,都是作者精心埋下的伏笔。这就是我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感受。你们呢?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篇8

《定位》这本书,是两年前看到小米的雷军强烈推荐的,当时小米正处于浪潮之巅,我很好奇,就买来看。

然而现在才来分享这本书,是因为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雷军这么推崇这本书,却并没有按照这本书来做。

按照“定位理论”,一个品牌只能做一种产品,而今天的小米除了手机,还在做智能手表、净化器,去年还信誓旦旦要进军空调市场,要与格力一较高低。

有点不能理解,这似乎背离了定位的原则,所以想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在分享完后,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看看大家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介绍作者。

艾•里斯,是个营销界的传奇人物,他与彼得•德鲁克、杰克•韦尔奇等,一同被美国评选为“全球十大顶尖商业战略大师”。

我今天准备从三个点出发来给大家分享:

一.如何从外部看世界

二.定位的原则

三.定位的方法

一. 如何从外部看世界

首先从序言讲起,德鲁克晚年曾说过: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我们只看得到内部。

什么意思呢?

李笑来说他发现一个现象:员工喜欢卖自己公司的股票,甚至连阿里、腾讯这样的好公司也一样,当股票宣布解禁的那天,那些手持原始股的员工们会第一时间将自己手里的股票卖掉一半以上。

为什么呢?

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自己的公司。即使是阿里这样的公司,他们的员工因为身在其中,过于了解公司,总能看到公司内部的管理缺陷和系统漏洞,在他们看来,公司可能活了不多久了,不如趁现在还能赚钱赶紧先把股票卖了更安心...殊不知其他公司内部可能问题更多(因为按照《失控》的说法,所有成长型公司几乎都在崩溃的边缘。而那些异常稳定的公司,才真的应该小心才对。)

可是我们一般人,通常就是只能看得到内部,还要站在外面看自己?除了镜子,站在哪儿也看不到自己呀。

记得两年前,我特别想创业,当时特别崇拜雕爷,也就是雕爷牛腩、河狸家、薛蟠烤串的创始人,他在《MBA教不了你的创富课》这本书里讲到:“想要创业成功,必须站在月球上看地球。”

我当时一直在想,这到底什么意思啊?我明明生活在地球上,怎么跑到月球上呢,还要看地球..……看看地球仪行吗?直到最近,我才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他的意思其实是让我们提高我们的元认知能力。

什么是元认知能力呢?就是“思考 你的思考过程”。

就像《正念的力量》这本书里讲到的:“我是谁?我是我的思考者。”

比如,“我生气了”和“我知道我生气了”,这两句话之间是有巨大差异的。前者只会闹情绪,用情绪来处理事情,然后越弄越糟;而后者则会反思,诶,我现在生气了?我为什么会生气呢?原因是什么?那我下次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神奇的是,当你这么想了一圈下来之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居然不生气了,因为你跳出来了。你正在作为一个旁观者看自己...…这就是站在月球看地球,站在外面看自己,站在外部看世界。

顺便分享一下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集中百分之百的人注意力。因为当集中注意力时,是大脑最放松的时刻。你们有没有过这种体会,当你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因为这时大脑最放松、最舒服,进入了一种心流的状态,所以时间才过得飞快。这也是为什么一次只做一件事效果最好,因为这时注意力最集中,大脑也最放松。

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回到这本书了,这时候再来看这本书,可实践性就会强很多。

二.定位的原则

先来说下什么是定位?

定位的最新定义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举几个例子:?

西南航空,在当时所有航空公司都是多舱级的现状下,将自己定位为“单一舱级”,一举成为美国最盈利的航空公司(也许是唯一盈利的)。

百事可乐,在可口可乐大肆宣扬其“正宗”的背景下(正宗意味着祖辈们都在喝),将自己定位为“年轻人的可乐 ”。

云南白药创可贴,利用邦迪缺点——不含药,将自己广告定位为“有药好的更快些”。

有一个岛国,格林纳达,被誉为“盛产香料的小岛”,却一直无人问津,后来它将自己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一下引来游客无数,使这个国家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的无影无踪。

然后大家想想,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1.他们善于分析外部环境,明确知道竞争对手的价值。

2.避开竞争对手的强势,利用别人弱点,确立品牌优势。

3.最重要的一点:尽量简化信息。

传播和建筑一样,越简洁越好。

原因很简单,因为复杂的大家记不住啊。

比如,沃尔沃用的是“安全”,宝马用的是“驾驶”,联邦快递是“隔夜到达”,佳洁士是“防蛀”。

有没有注意到,他们都只用了一个词。

让我想起了《从0到1》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因为关于这本书,我只知道这一句话),就是:

“只要你能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到同行的10倍,你就能超越竞争。”

听起来好难是不是,但仔细想想,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因为你只需要抓住一点去提高,其他的都不用管。

比如最近我一个朋友想开蛋糕房,问我觉得怎么样?我就问,你的蛋糕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她说,有啊,蛋糕造型精美,最好的原材料、超级健康,味道松软可口,包装大气上档次...

因为当时刚看到过那句话,我就在她面前赶紧炫耀了一下功力,我说:不行,这算什么核心竞争力,要知道,什么都有,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啊。

如果一句简单的话不能概括你的卖点,说明你的策略就是失败的。

围绕一个核心卖点,把它放大,这就是规则。

保洁公司在这点上做得最好。

在美国,象牙是一款肥皂品牌,刚洗衣粉出现时,一般公司很可能会推出象牙洗衣粉,因为功能差不多啊,但是保洁没有,他推出了汰渍。

让象牙畅销了99年。而汰渍作为一款洗衣粉,也取得了成功。

宝洁的每一个居领先地位的品牌都有各自的名号: 佳洁士牙膏、海飞丝洗发水、舒肤佳香皂、帮宝适尿不湿,而且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且唯一的特点。

保洁深深地明白,使公司强大的不是规模,而是某个品牌在客户心智中的地位。只有足够单一,才显得足够专业。

三.定位的方法

定位切忌跟风,要寻找空位。

想要找到空位,必须具有逆向思考的能力,反其道而行之。

记得巴菲特说过他最欣赏查理•芒格的一点,就是他的逆向思维。查理•芒格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反着想,总是反着想。”

如果人人都朝东走,那我们就看 能不能往西找到一个空位。

书中列举了几个方法:

1. 尺寸空位。

在汽车制造商们一直热衷于加长车身和降低车身的车型,并使之一年比一年流畅、美观时,大众甲壳虫进入市场,车身又短又宽,丑陋不堪。

甲壳虫的广告定位是:“往小里想(Think Small)”。

这广告表明了大众的准备定位,从尺寸这一角度,向潜在客户心智中 越大越好 的假定提出了挑战。结果一直到现在甲壳虫都卖的超火。

2. 高价空位。

一说到高价,我们首先会想到奢侈品,但其实高价战略,不只对奢侈品有效,对爆米花之类的平常物品也同样管用。

成功的秘诀是: 你必须是第一个,且必须有真正的差异化支撑高价。

甚至这个差异化有没有用都没关系,它的目的只是给那些愿意多花钱的人一个合理解释。

比如:手表为什么会成为奢侈品?是因为“劳力士”的出现,它是第一块价值昂贵的手表,它的差异化在哪里?在那个机械表的时代,它是纯手工打造。

要说纯手工打造有多大用?可能也未必,我看我的机械表、电子表 走得也一个赛一个准。

它赢在能够找到差异化,并敢于卖高价。

还有,同样是打火机,既可以是一块钱的地摊货,也可以是几百甚至几千的zippo,zippo的差异化在哪里?最大的特点就是 防风,因为这个特点,它可以卖到同品类其他品牌几百倍的价格。

所以,要敢于找到差异化,第一个卖高价。

3.性别空位。

万宝路,是第一个在香烟领域里建立男性定位的全国性品牌。

CK,也是一个用性别成功定位的案例。

同行业的人大都朝一个方向发展,机遇却在相反的方向上。

露华浓公司的查利香水,是第一个试图用男性化名字与穿套装的女人广告争高低的香水品牌。

4. 年龄空位。Aim牌儿童牙膏。

5. 时段定位。Nyquil,第一款夜间感冒药。

6. 经销方式空位。Dell戴尔电脑。

其实这本书不只是用于公司创业,对我们每个人帮助也很大。

一. 如何从外部看世界

让我们知道了,我们需要锻炼元认知能力,站在外面看自己,“让我,成为我的思考者”。

二.定位的原则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到一个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优势,比如如果你善于写作,那你就不要去考虑怎么营销自己,全身心投入写作就好,当你写到足够好,自然有人会主动跳出来帮你做营销。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才是最重要的。

三.定位的方法

想想自己有什么别人不具备的才能或是潜质,不要去随大流,最好找一个别人都不擅长也不关注的领域去做,反其道而行之,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长尾理论会助你一臂之力。

特劳特《定位》读后感

“定位”就是你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如何独树一帜。这在商界举重若轻的言论,影响深远。

综观这本书,第一章节杰克特劳特便根据定位的概念列出许多大公司所普遍犯的九大错误。这些错误令那些巨头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作者的意思,原本这些错误可以避免的,但执意所为的后果是损失惨重。如果想避免迷茫,少走弯路,想突出特色而独树一帜,想在市场营销战中获胜,清晰定位是绝对有必要的。看吧,那些超级公司正是犯了定位模糊的错误,被分为九大类,让人们吸取其中的教训。瞧,人们心智中对你的产品的看法,对你公司的看法影响着他(她)们的行为方式。作者告戒人们要放弃改变人们心智认知的行为,最重要的是强占预期客户头脑并独树一帜。我个人甚至相信这个方法也适用于人际关系的交往。一个独特的与终不凡气质的人总是容易让人记住,这是因为这个人在那个人心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形象,和普通人区别开来,产生了强烈的个性。如果从改变自己的角度上来说,来一个重新定位不是非常棒吗?但很难,人的习惯行为是很难改变的,更何况从内涵气质上的改变。而此时我们所犯的错误,和一些机构臃肿,不愿意随便改变自我的企业又有什么两样。所以说要想做好企业,先做好人先。企业是由人构成的。

通用汽车公司,杰克劳特劳形容二十世纪初的通用“一团遭”。很混乱的原因是品牌随便延伸,各种牌子概念混淆不清,加上没有价格的区隔,通用无法统一管理好众多汽车品牌,导致,可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牌子发展缓慢,劣势品牌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良。基隆深刻理解了这样的问题,费尽心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塑造品牌,区隔概念,终于通用又慢慢强大起来,但很可惜他的接班总裁不管是唐纳还是罗杰都走向二十世纪初所犯的严重错误,无视区隔汽车概念,甚至放弃了汽车设计的专长,同一性几乎让通用喘不过起来了。作者针对这些错误总结三大教训,第一,警惕成功,言下之意是通用因为自大而不讲定位,硬把自己一厢情愿想法强加到顾客身上;第二,领导者必须封锁竞争,美国汽车市场被日本汽车拿下,或许它的自大,忽略了竞争对手的猛烈性,没有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在人们心智中独树一帜而失去市场;第三是,不要与前线失去联系,市场竞争状态是企业必须了解的,忽视对手的行为而盲目行动必然付出昂贵的代价。

杰克在第四章写关了于AT & T公司的衰落主因。AT & T进军电脑业和有线电视领域而不主张拿下擅长的通讯行业,结果是大量资金投入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试问有谁有足够的实力去撼动IBM这样的电脑巨人?有线电视又碰上小贝尔及定位清晰专业级的竞争对手。AT & T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失策导致错过了很好的发展时机,对业务定位不清晰。作者得出的教训这一是关注现实世界,强大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成长是有极限的。如果能重新回到AT & T公司的主业务上来,焦点聚集在自己是通讯公司的定位上来而不要再妄图做改变人们心智的傻事。

AT & T公司衰落还不算最坏,如果从世界顶级公司到死亡,那就让人充满了遗憾。人们更多的是把这些现象视为极好的研究对象。数码设备公司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象一到璀璨的流星。IBM同样是数码设备公司的强大对手,很可惜强大就会陷入傲慢,低估竞争对手,市场定位严重错误,以为迷你电脑才是主流。结果残败最后被康柏收购了。事实上所有的大型公司都会犯下傲慢的错误,以为市场是自己的可以为所欲为。市场是谁的决定权永远在消费者手上。

从此本书中不难看出,杰克虽然列出好几个事例来说明不同的问题,但核心问题就是定位错误。那些大公司总以自己认为的那样来争夺市场,而不考虑这些行为在消费者头脑形成的影响,结果付出昂贵代价甚至消亡。我想我们的人生也真的需要认真考虑如何正确定位的问题。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篇9

待到再独自站在学校清旷的十字路口,迎接我的大风再次用熟悉气味翻搅我的感官时,我必然会怀念起,在舷窗边翻转咖啡匙的这一刻。

如果定需要什么来证明求索知识的路程是孤独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停留在无尽长廊中的不安的灵魂,定愿意穿过百年的时光现身说法。不必等到朴实的吉普赛人带着巨型磁铁走街串户,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身上潜伏的孤独基因便已蠢蠢欲动,抢先同良心的谴责一起拔出他这根混血家族不拘的钉子,促使他领着一众族人,肆无忌惮地凭自己想法,开山岭斩荆棘,在那个唯有鸟鸣能指引方向的孤雾丛野,建起无厘头梦中家家外墙都有面镜子就叫马孔多的村庄。当实诚的梅尔基亚德斯带来磁铁、望远镜、假牙和炼金炉,当原始智慧碰上野生文明,便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孜孜不倦求索的路上兀自越走越远。用磁铁探测金子,让望远镜灼伤自己以证明阳光战的威力,观测计算入魔然后径自测出地球像个橘子,再到执意用炼金锅将妻子宝贵的遗产化为一团死粘锅底的油渣,第一代何塞像他的子孙们一样,将自己与外界隔断,倔强地用着后人不愿意再重复的实验方法,得出证实自己智慧却又早已被人证实的科学结论,执著而疯魔——除非偶尔抬眼望见赤脚立于田间的孩子,才会感及一丝仅存的温情。直到那个令人崩溃的星期二——一切的一切都在重复着星期一的模样,不差分毫,星期三如是,星期四依旧。星期五彻底崩溃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最终被绑在了树下,剩余的求索都留在那棵树下展开,即使绳索解开,也选择至死不离——因为于他而言,在散架了的时间里,整个世界的变化都不会及其一身孤魂的变化。

维系孤独家族生活似乎也会是孤独的。同样是第一代长辈,半个多世纪,从喝蟒蛇汤吃坏了胃口开始,到装入一个比篮子略大的棺材结束,代表理性、正直、仁爱与勤劳的乌尔苏拉自始至终都坚持试图用一己之力维持整个跌宕起伏的家业,即使中途离开,但还是会像家族任何散落的子孙一样回归,并带回给整个马孔多以更多的繁荣生机。因为种种错乱而不可捉摸的因由,她“不幸误入”了这个空气中都飘忽着孤独因子的家,却又在承受了那些“长了胡茸之后便都学坏”的男人们一次又一次搅扰家业的同时,在一无所有之处建起飘满玫瑰清香的宅邸,保持她制造糖果小动物的烤炉昼夜不歇。作者将在拉美代表亲切自然的动物意象在此巧妙的植入,有意刻画了一个追求理性生活的美好的形象。然而,当她在睡意迷朦的躺椅上监视女儿与情人时,当她独操一根鞭子将一帮学生军打得落荒而逃时,当她义正言辞在军事法庭上威吓法官们时,还有当她选择忙里忙外把来源不明的后代们教养大时,乌尔苏拉都不曾想,她一切和一切的努力,不过都是从零到零,就像她的生命,从小摇篮到小棺材,只是在做一个无谓的循环,植入其中的,也不过是布恩迪亚家族恒在的孤独的基因。

如果想让生命徒劳无获,那你就放手去追求自尊——栗树下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游魂耿耿于怀道。相较于哥哥的玩世不恭,奥的低调谦卑多么令家人倍感欣慰,尽管这样的低调促成的只是未来上校端坐炼金室的隐忍和妓女面前面对自己裸体的自卑。直到保守派昏暴政府的行径令其忍无可忍,穿上一身戎装便胫走征程。然而,面对行刑队时那句无奈愤怒的嘟哝,最终激起的还是其狂热的自尊——当战争再次被发动,真正的目的与混乱的党派纷争再无关系,而是他要在那些传言中他无所不在的角落里求得一丝无望的自尊,以填充其封闭孤独的灵魂。但,三十二场起义,十七个不同姓的儿子还有无数次暗杀和一次自杀后的幸存也不能令他停止感到被不断的分裂重复以及刺骨的孤独。于是他选择了暗杀对手,枪决朋友,夷平不被允进入的遗孀的家,还跑遍父亲探险走过的路。然而战争冷漠地摆出了一样事实:“什么都不曾发生”。所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又像当初追求胜利一样为失败而战,以结束这场无谓的恶性循环。余生便献给融金币,造金鱼,卖金鱼,融金币的“超然”而孤独的反复中,仿佛超然而孤独。

几乎每一代布恩迪亚家族的人,还都曾奋力地追求爱情和友情。无奈,孤独的因子依旧贯穿始终。当爱情和友情走近时,那些曾透露希望的烛火指引希望之人的心窗便都戛然而合。皮埃特罗、马尔克斯甚至包括嫁入门的费尔南达,都在百年家族高傲冷漠的盔甲前或死或伤。爱情、友情这两样无数孤独灵魂自然而然想要追求的解药,却都在这孤独的宅邸中染上了无可救药的孤独。于是,荒诞的爱情就此产生:阿玛兰妲不厌其烦设下的陷阱,丽贝卡与兄长的婚姻,后生与伯母阴阳两隔的吻,还有最终导致诞下猪尾巴孩子的奥雷里亚诺与姨妈的激情……而友情也只存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生身与仇人普鲁邓西奥的鬼魂间,在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第二临死的追念里……

在错乱的时空中,在亦真亦幻的马孔多,没有一样至真至贵的东西沿着慢慢难休的循环到达了孤独的背面。

相信所有人都会承认,在生命中,都曾或多或少次碰到了似曾相识的人和物,经历了仿佛在梦中就已经历了的事,前人后人往往复复,便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总是螺旋形上升的。”科学界为此争论不休,至今仍没有结果。或许我们正应感谢这样的无定论,使得我们享受到这不可捉摸但却又有规律可循的生活。

然而原子假说选择直截了当地打破人类的幻梦。它轻蔑地指出我们这些“海德格尔蜜蜂”,从前如今下一秒的举动,早在亿万年前便由一团原子碰撞的方式所决定,我们追求的相较于机械工作的蜜蜂这类动物的自由,对于超越三维的某种未知生物而言,不过也是蜜蜂这类动物的机械工作。就像最后那个猪尾巴孩子的出生,要追溯责难至四百多年前弗朗西斯科?德雷克袭击里奥阿查的那一刻一样,一切因果既定。仿佛从出生之日起,要到达死亡的终点,我们在命运的迷宫中只有一条路可走,隔墙的风景与我们毫无干系——这样的说法未免令人沮丧,但又难寻证据反驳。然而,我们真的没有改变的权利吗?

当我坐在舷窗边结束第二遍在《百年孤独》中的巡礼时,心中依然存惑。为什么求索真理、求索自尊、求索爱情与友情仍然会让布恩迪亚家族中的每个人始终游走于大大小小的循环中,又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历经百年风雨的家族始终没能绕到孤独的背面,在一个孤雾幽地诞生又在合门大宅中消亡。紧锁眉头,不得其解,直到我拿起咖啡匙百无聊赖地翻转——里面只有一滴,足够小的一滴咖啡,在勺子的边沿无奈地旋转,始终难以落下——马尔克斯的话凭空闪现:“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我舀满一整勺的咖啡,翻转,几乎所有的咖啡都回到了那馨香氤氲的杯中,仅残留最后一小丝选择继续在边沿循回。

布恩迪亚家的人们只是把孤独当作了正面。那个让时间变慢的循环,并非历史的偶然,只是孤独的必然。孤独悲剧的祸首只是孤独。

如果你在乘飞机至半途时,往窗外看看那片茫茫云海和那宛若静止的太阳,你往往会发现那个上下翻转的机翼仿佛不过只是在翻转,几乎没有挪动丝毫,而你就像坐在一个开了马达却没有前进的机器上,停留在原地漫无休期。这种感觉已在无知觉中被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浓缩进了一段被重复的对话:

“时间过得真快。”

“可也没那么快。”

当布恩迪亚人将心门合上,将感官合上甚至将家中大门也合上,将遥远死亡作为唯一朋友时,悲剧便是不可避免的了,那些本应在人生的正面被填充、集合和放大,能使人们渺小灵魂有所底气的真理与感情,也必然为麻木所取代。但可怜可悲的是,这些习惯了孤独和重复的人们,在死亡临近之时高慨他们竟是如此的爱他们的爱人、朋友甚至回忆起无数熟悉的气味和片段,在最后一刻才有所感悟,留给后世人一个永恒的叹调。

普鲁斯特表示,病人更多的觉得接近生活,而生活又是一样贴的太近的东西,它不断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伤害。“一旦其镣铐有片刻的放松,人们便可体验到隽永的乐趣。”对此有人精辟地总结道:生活贴得太近会伤害灵魂,灵魂贴得太近会疏远生活。所以,百年家族中的人们选择了保护好祖传的孤魂,自我封闭,远离生活——所以他们体会不到生活的质感,宛如轻飘于生活的水平面上,构不成一起涟漪。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篇10

喜欢沈石溪的作品是从《斑羚飞渡》开始的,然后是《狼王梦》,读来都让人惊心动魄。现在,《再被狐狸骗一次》又深深地吸引了我。

《再被狐狸骗一次》是校讯通奖励给我们“书香班级”的书。 我迟迟没看是因为我认为这是小孩子们才看的书。可事实证明:优秀的文学作品适合任何年龄的人读的。就像安徒生童话不仅仅是为小孩子写的一样,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也不仅仅是小孩子的读物。

《再被狐狸骗一次》的第一篇就是《瞎眼狐清窝》,读完此文,我被主人公——一只瞎眼的红狐深深地感动了,忍不住要赞一声:好一个母亲——蝴蝶斑!

单是从母狐的名字——蝴蝶斑我们就可以想象到她的美丽。是的!她曾经年轻貌美,曾经幸福美满,可一只巨蜥夺取了这一切。从此,双目失明的丑陋的母狐蝴蝶斑和她一岁零两个月大的儿子黑鼻头相依为命。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只能以老鼠、甚至人类抛弃的残渣剩饭充饥。

日子虽艰难,可小公狐黑鼻头还是慢慢长大了。毕竟还有一个可以遮风蔽雨的家——水磨下的石槽,还有可以相依相偎的母亲——蝴蝶斑,黑鼻头就这样长到了一岁半。

一岁半的小狐要接受清窝的命运,也就是不管他们多么不情愿都将被父母赶出家门。黑鼻头也被母亲赶了出来,一向温柔的母亲突然变得凶猛、粗暴,在她的推撞、撕咬下,黑鼻头不得不含恨离开了家。

但是,当我们把她作为一个母亲来看时,我们或许就会懂她,会对她充满敬意,会由衷地道声:好一个母亲!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篇11

前段时间和同学去北大外面吃饭,完了之后顺道去中关村图书大厦买了张爱玲全集。把整本“红玫瑰和白玫瑰”看完了才真的感觉有些看书的心态了。昨天晚上开始看“倾城之恋”,下午吃午饭的时候读完第一炉香,心里总觉得憋得慌。相比较前几天顺手拿了同学的裸婚时代两个晚上睡前把整本书看完的战绩,读经典确实有些心累。看裸婚可以很直爽地哭得稀里哗啦的,看倾城确是心里难受怎么也流不出一滴泪来。前者的人物心里很简单,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不在乎名利啊金钱啊又抵得住诱惑啊什么的,可我总是觉得人的心不可能那么纯洁如初,尤其是在过了20岁以后;而后者又把人的优柔寡断和很多邪恶与善良交点处得矛盾彷徨表现出来,让人以为人性如此地污秽不堪。我想我更像后者,在邪恶和善良的边缘犹豫踟蹰,这样的状况下也许会更容易一陷就万劫不复了。

我想,对很多问题没有深加思考过的人,不论男人女人,都会如葛薇龙一样地最终过上自己喜欢却又不甘愿的生活。说到底,就是物质和欲望,最终战胜了精神。高中的时候我读张爱玲,读第一炉香,总以为是胡兰成辜负了张爱玲,是乔琪乔对不起葛薇龙,总以为她们这样活着拥有才气或者拥有美貌共同拥有细腻感情的人最终落得凄惨下臣是因为遇人不淑。也许,遇人不淑是一个原因,可是如果她们在道德在精神上有底线并且有坚定的底线在人格上有真正尊严的话,也许悲剧不会发生。葛薇龙是意气用事了,而张爱玲呢?我读小团圆,看着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话“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心里总是有愤恨的感觉。也许张对胡的感情不能自控,可是面对这样的男人,不说出口或者不去放纵感情是否就可以避免了悲剧?也许张爱玲心里并不对这段感情后悔,就像葛薇龙自己说的“怎么没有分别呢?她们是不得已的,我是自愿的!”也许一开始就预料到了结局,可还是要往前走,只不过虚假的人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看上去不得以的借口,而真实的或者厚颜的人会直截了当地说我是自愿的!

归来归去还是要反思自己的生活,要有信仰,要律己。倘若心中没有敬畏的东西,想必过的也不是自由的生活。太随意了总是会带来精神上更大的束缚,真正的自由还是由心而生的。

我真心希望我自己在感情面前不要那么没骨气……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篇12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它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可以让我增长见识,广博见闻。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天辟地说到大禹治水,从刘邦项羽写到贞观之治,从安史之乱谈到王安石变法,从鸦片战争一直到五四爱国运动。回味炎黄子孙千百年来的荣辱兴衰,字里行间都在传达着一句话,那就是:我们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创造而且正在创造自身新的历史。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抗金英雄岳飞和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故事。?岳飞年青时,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青年,贫穷激发了他的雄心壮志,刻苦的学习增长了他的知识和才干。他率领着岳家军,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打得金兵四处逃散。他常对官兵说:“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一个国家才有希望。”岳飞的领兵之道令我钦佩,岳飞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我敬仰。

广州以前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吸食鸦片已成为危及中华民族存亡的祸患。面对这种局面,道光帝派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身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到了广州就下令收缴鸦片,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近2万箱,总重量约237万余斤。用了23天就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同时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我品读着《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就如同在时光的隧道中自由穿梭,收获着历史带给我的启示,这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啊!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篇13

“All happy families are alike, but an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故事一开始就安娜的哥哥一家,嫂子发现了哥哥的外遇,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朵莉有作为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的挣扎。作为一个妻子,她全心全意在家中操持,以为丈夫也是那么忠诚于她,却在发现真相的那一刻陷入了绝望。作为五个孩子的母亲,她在孩子们身上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母爱,得到的却是丈夫的背叛。于是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但是安娜的到来,却在某种意义上缓解了这种矛盾,她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才华让朵莉折服,也在某种意义上恢复了这个家庭表面上的和睦。但是奥布隆斯基虽然表现地无比懊悔,却仍然心性未改,游弋于各色各样的女子之间。从这一方面上,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女子的命运,为了家庭,为了儿女在忍耐,同时也让朵莉与安娜对比,朵莉的忍让,软弱与安娜的斗争性和反抗形成对比。

安娜一个美丽、活跃、丰富多彩的年轻妇人。被家长安排给了年长很多的工作机器卡列宁,在这方面为安娜的叛逆埋下了伏笔。遇上福伦斯基这样一个英俊,有财,有前途的上流人士,并与之坠入爱河似乎是故事发展的必然。安娜是真诚的,因为爱她把自己的所有都献给了福伦斯基;她是矛盾的,深深为自己的行为自责却又情不自禁的陷入爱河不能自拔;她是勇敢的,敢于向传统的势力挑战并追求自己的生活;她是单纯的,以为只要彼此有爱就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她是悲哀的,这样的反抗在与旧势力的抗争中注定是蚍蜉撼大树的可笑。相爱的甜蜜,怀孕的罪恶,私奔的抉择,快乐的相守,绝望的等待,在一次次挣扎与抗争后,她终究是精疲力竭了,精神也终于崩溃。选择了在第一次与福伦斯基相遇的地方,用相同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她的复仇,也是她的不甘。

福伦斯基优秀、俊朗,曾经获得吉蒂的芳心,但吉蒂父亲对他的评价却不高,游弋于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从侧面也反应了安娜的结局吧!折服于安娜的美貌与优雅的气质,也曾与她花前月下,也曾为她放弃过更美好的前程,然终不是她的良人。或许曾有过爱情,但谁又能说清那是真真诚诚的相恋还是痴迷一时的疯狂呢?或许曾有过美好,但当一切被摆上现实的绞刑架,再美好也只是镜花水月罢了。

最喜欢文中的一句话“if one loves anyone, one loves the whole person, just as they are and not as one would like them to be”.这样纯粹的爱,福伦斯基可曾给过安娜,他爱背后是否掩藏着他无从满足的虚荣心和贫瘠的精神世界,已无需追究。安娜的死不是他一个人的错,也不能只归咎她自己,甚至不是卡列宁、奥布隆斯基等等,是整个社会在自我转型中的弊端,对妇女权利的蔑视铸就了她的悲剧。

当卡列宁说出“a wife, according to church law, could not marry again while her husband was living”这样一句话的时候,或许还有对安娜的怜惜,或许是为了免于蒙羞,又或许是一种幸灾乐祸,这些都不重要了,我们看到的是安娜的命运和整个俄国妇女的命运,只能无声叹息。

读书心得体会
培训心得体会
工作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反腐倡廉心得体会
军训心得体会
教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