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简历 > 职场指南 > 名企聚焦 > Google的边界

Google的边界

   来源:文书咖    阅读: 3.0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google这个名字来自于数学中的googol

Google的边界

若邻网的于副总裁专门请我吃中饭,目的就是为了讨论一本书:《google的利器》。为了一本书吃饭,还是为了一家公司(google)吃饭?显而易见。虽然关于google公司的简体中文图书还很少,但繁体中文图书和英文图书,已经可以排满了一排书架。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真是一家值得书写的公司。

google是一家网络搜索引擎公司,创立于1998年,两位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都是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他们当年的一篇论文后来成为了google搜索引擎技术的核心算法,也就此拉开了google在互联网上的海量搜索之路。这篇论文从网络上越来越复杂的页面海洋中寻找到了一个合理的逻辑,那就是越是重要的网页得到其他网页的链接越多。google利用开放的操作系统(例如linux)和自己设计的硬件存储阵列开始抓取、计算全世界的网络,并对他们进行索引。而在最终用户这里,却提供了一个最简单的搜索界面。用户只要输入关键字就可以找到最可能匹配的结果。这项技术产生的结果是google积累了全世界超过100亿个网页。在网页搜索的基础上,google渐次推出了图片搜索、地图搜索、视频搜索等服务,还正在打算把全世界的图书馆藏书都数字化并能够进行搜索。google的视野如同它的名称一样——google这个名字来自于数学中的googol,代表10的100次方,被认为是宇宙中最大的数字——宏大。

google倡导自由创造的文化,两位创始人还经常高调倡议“don’t be evil”(不要邪恶),所以被公众视为挑战软件垄断企业微软的候选人。在google公司内部,也有非常独树一帜的文化基因,从员工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到员工的生活福利都与传统企业大相径庭。google公司的食堂24小时免费开放,他们甚至专门在全球搜索优秀厨师长来改善员工的生活。google的员工可以有20%的时间做自己的“私活”,而一旦这些工作得到认可,还可以被投资深入发展,这种方式大大激励了员工的协作能力和创造力,永远不需要删除邮件的gmail和社会网络orkut就是在这种政策下的产物。google甚至还推出了一个月球搜索页面,在招聘的页面上也有开玩笑的“月球实验室”招聘广告,让人们处处感觉到google的雄心,轻松甚至恶搞的文化氛围。

在商业经营方面,google也似乎从来没有发愁过。从行业和收入比例角度来看,google实际上可以称作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媒体公司之一。它在大量用户的免费搜索服务基础上,充分利用了每个人的“眼球”,创造了一个基于网页上下文内容相关的“微广告”模式,让无数的广告消费者同时变成了广告发布者,形成了一种“多对多”的自我循环经济。这种模式也是眼下web 2.0风潮中最常被用作研究的一个“长尾巴”(longtail)案例。“长尾巴”理论就是数学上的幂次规律,当大量的微不足道的经济行为积分起来,其总量可能会远远超过一些少量的可见经济行为,草根出版、微支付、社会性软件无不从不同角度在实践着这个理论,也带来了互联网上新一波被称为“web 2.0”的创业热潮。google的特立独行也应用到了商业经营中,就连它的上市过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2005年,google选择了史无前例的荷兰拍卖方法确定了上市价格85美元,而不是传统的投资银行估价方式。这种方法被称为颠覆了华尔街的舞蹈,至少google当时的知名度、业绩和市场影响力给了他这样狂妄的理由。事实证明,google的股价一路攀升,直到2005年第四季度前曾经一度攀升到471美元。

最近,business 2.0杂志邀请了科学家、咨询顾问、google的前任员工,以及技术前瞻者(例如,ray kurzweil,stephen wolfram等等),对google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进行预测。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超级大胆地对google进行了预测:有人认为google就代表了未来的媒体(大约在2025年);有人认为google就是未来的internet(2015年);有人认为google将最终灭亡(2025年);还有人认为google就是上帝(大约2105年)。这四种幻想情景看上去天差地别,不过都很狂野。认为google就是媒体,是因为google不但开始涉足各种媒体搜索,新闻服务,还被传言可能会推出桌面操作系统、家庭娱乐系统等等。google tv,google mobile,google epaper和googe radio等字眼已经经常出现在研究google的群体中。认为google就是互联网,是因为google blogger,gmail,gtalk已经深入人心,而google wifi,gbrowser和cube等计划更让人们可以无处不在地利用网络发布信息,把人们的沟通和思想一网打尽。说google最终灭亡,虽然有些辩证,也未尝不可能,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其发展屋顶,希望google一家公司担负起“数字人类”的未来,也未免责任太大,更何况最终隐私问题,搜索优化干扰以及其他竞争对手都是未知因素。说google就是上帝,则来自于我比较认同的技术未来学家和发明家ray kurzweil,他坚信“强人工智能”,认为终有一天会出现机器智能挑战人类智能的“奇点”(singularity),而google则是朝向了累积这种智能的方向,最终能够保存人类的思维,把每个人的大脑在生命结束前转换为数字存储,那时候是“上帝造人”还是“人造上帝”自然就模糊了。

google的服务几乎支持全世界各种语言,所以中文用户也很早就识别了google,并成为它的“粉丝”。最近的调查显示,使用google的中国消费者对它的偏爱,从某些方面超过了本地竞争对手。2005年之前,google虽然没有中国公司,也没有在中国本地有服务器,可是已经在本地有了相当的用户使用量。2005年之后,google开始雇佣华人在本地提供服务,不过却被网民指责背离早期的宗旨。google的中国网站明显“脑收缩”,很多搜索只能得到有限的结果。在的搜索结果页面下端,开始出现“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这样的字样,这显然和google自己当时许诺的不做信息过滤原则大相径庭。所以近期很多网络用户开始形容google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从“don’t be evil”,到“less be evil”。

google的未来还有足够的能量去发展,至少它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微软等早期技术公司。但是假如google继续膨胀,未来的google究竟是上帝还是魔鬼,确实值得人们思考。google今天的文化精神可能会让它最终拥有80%左右的全球信息量,但是如果按照广泛适用的发展规律,它是否也会心理膨胀,从“less be evil”变成“be evil”呢?今天的google创始人,已经在商业利益面前松动了自己的信念,而公司的变迁是否让后来的google 掌舵人更加偏离,也是未定的因素。2005年,google被评价为最聪明的公司,但是如果google终有一天具备了上帝般的控制力量和宇宙智慧,你我(或者我们的子孙)还有办法抗衡吗,或许只能天天祈祷“google bless”? (毛向辉)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职场动态
办公室交际
职场打拼
创业人生
如何创业
精英人物
HR管理
名企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