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导游词 > 江西导游词 >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通用20篇)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通用20篇)

   来源:文书咖    阅读: 2.8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1

欢迎大家到江西来旅游!江西是个好地方,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们今天将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通用20篇)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在唐代的开元28年设县(即公元740年)是一个有着壹仟贰佰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县级行政区。因其“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与安徽、浙江相邻,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为经典,这里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全婺源县方园贰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现下辖十一个镇和十五个乡。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说。

这里是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现代中国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及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拥有“全国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这里是中国的茶乡,中国茶文化之乡…

婺源县在唐朝到五代时期隶属江南道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朝属徽州路,明清时期属徽州府…,这里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当年商人们在外挣钱,回家投资兴学,冲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结,走出了一条“以商养儒”、“以儒扬商”、“儒商互补”的生财之路。当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读书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在“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训示下,使婺源“—室之内,必有俊才”。在训示的影响下,婺源之人读书成风,并且久盛不衰。从读书好的氛围中走出了宋代文学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大学者胡适,现代教育家江谦、现代著名医学家程门雪。据史书上的记载: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级官吏的人多达2665人,出现过“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胜况……

自古“无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劲旅却是在婺源,当年在徽商里有“无婺不成徽”之说,来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这足以说明当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县。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乡民故居,应有尽有。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栋连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铺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湾、流头、浙源、龙山、许村和清华等乡镇的某些村庄更为集中,此外尚有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等。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现已开放了“一区四线”20个旅游景区,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京剧老祖宗”徽剧的韵味、粗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傩舞、这有清纯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艺表演……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2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哪里游览呀?(婺源)对,那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婺源。在那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蕰和优美多姿的自然风光,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善结合。在婺源传统文化与绿色生态得到最自然的融合。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婺源的概况。

婺源位于江西的东北部,地处于贛、皖、浙三省交界的地方。她就象镶嵌在黄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全县面积为2947平方公里,包括11个镇和15个乡,有着32.56万人口,县城设在紫阳镇。

婺源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三苗部族居住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吴国,秦始皇统一后,这里属鄣郡。最早建县是在唐开元28年(即公元740年),距今1200多年的历史了。婺源建县后,从唐代到五代隶属于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代属于徽州路,明清时期都隶属于徽州府,直到1934年9月属于安徽省管辖,此后一度划属为江西省。1947年8月又划为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了,划归为江西省。虽然隶属关系几经变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代的王勃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赞誉南昌。其实,钟灵毓秀的婺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婺源历代文风兴盛,文人学士荟萃,名医能匠人才济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他的故乡就在这里,他用一生的耕耘求学为世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南宋名医、文学家朱弁羁金16年,不辱使命;宋朝名医江哲多次受召进京,为皇帝治病;这里有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的汪鋐,明代的皖派篆刻家何震,为官清正的尚书余懋学、余懋衡,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创制天文钟中星仪的天文学家齐彦槐等。近代的名人也不胜枚举,被誉为“中国人的光荣”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自行设计兴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著名的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现代医学家程门雪等等。据史书记载:从宋代至晚清,全县考取了进士550人,出任各级官吏者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今天的“一门四教授”“科学家三昆仲”也传为佳话。历代文人学士留下传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就有172部共1487卷被选入《四庫全书》,所以婺源又被誉为“书乡”就名不虚传。 各位朋友,今天的婺源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最美丽的乡村呢?除了她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之外,还主要得益于她那美丽的自然环境。

婺源是一个多山的县,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6.7摄氏度。全县最高峰为北部的大鄣山,主峰擂鼓峰海拔1630米。古人称大鄣山是钟灵发脉之地,婺邑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与山脉龙胎毓秀钟灵有关。东北部的浙岭是春秋战国时期吴楚分源的分界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使得这里青山滴翠,溪流碧透。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1.5%,是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并获得“全国绿化百佳县”的称号。

婺源又素有“茶乡”之称,是全国绿茶重点产区和出口外销基地。“婺源绿茶”,在唐代的《茶经》中有记载,宋称“绝品”。明清时,曾获得嘉靖皇帝赏赐银牌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美国《茶叶全书》称赞“婺绿”茶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大鄣山茶”为全国首家AA级绿色食品,并取得了多欧盟有机食品监督机构的认证。

婺源是江西省著名的生态旅游区,也是国家旅游局批准建立的全国文化与生态旅游的示范区。婺源有些什么特产呢?她的四色特产是闻名遐迩的。刚刚提到的绿茶便是四色中的“绿”色了,其余三色就是“红、黑、白”。红色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鲤鱼,肉嫩鲜美,美国的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访问我国时,都曾品尝过婺源荷包红鲤鱼。黑色便是中国四大明砚之一的龙尾砚,它有”声如铜、色为铁、性坚滑、善凝墨”的特点。南唐后主李煜夸为“天下冠”。白色就是江湾雪梨。每年六月成熟,梨果体大肉厚,松脆香第甜,味道好极了。

婺源的风景名胜特别多,古迹遗址随处可见。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游览胜地,李白、苏东坡、黄庭坚、张大直、宗泽、岳飞等都曾游吟到此,并留下了不少的赞美诗文。这里有年代久、种类广、数量多的名木古树;有景色优美候鸟迁徙的乐园――鸳鸯湖;有以石雕、砖雕、木雕“三绝”见长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古朴壮观的廊桥——彩虹桥;有江南最大的宗祠――俞氏宗祠。

大家在获得山水陶冶的同时,还能获得历史文物方面的知识。

历史学家说:从这里可以找到中国古代与现代历史文化的衔接点;

哲学家说:这里是研究古徽州历史、文化、经济、艺术乃至封建宗法制度的理想去处;

艺术家说:这是获取创造灵感的源泉地。

朋友们,婺源的概况我就介绍到这里,到了具体的景点我再给大家详细讲解。愿大家的婺源之行,快乐多多,收获多多。谢谢!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3

龙脉——婺源,犹如水中静女。其文化性格缘自“徽州,民间属号“龙”江湾,国家AAAA级旅游区,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一颗璀璨明珠。 千年古镇江湾,钟灵毓秀,文风炽盛。自宋至清,这里蕴育了状元、进士、与仕宦38人;走出明代抗倭名将江一麟、宫廷太医江一道、清代朴学大师江永。又有文人学士19人,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列入《四库全书》。千年古镇江湾,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之中。

聚落北部后龙山逶迤东去,山上林木葱郁,其“仙人桥”是古人实践风水理论的杰出典范;南侧梨园河呈太极图:“S”,由东而西蜿蜒流过。这里既尚好保存御史府、中宪第等明清官邸,又有滕家老屋、培心堂等徽派商宅,还有江永讲学的受经堂,东和、南关、西安、北钥四座古门亭,岳武穆的岳飞桥,明代剑泉井等。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4

Ladies and gentlemen, we are going to travel from Jingdezhen to Wuyuan, themost beautiful village in China, the last Shangri La in China. The driving timeis about 1 or 5 hours. Xiao Hua would like to ask you a question? Did you oftensee Wuyuan in newspapers or on the Internet five years ago? (smile) it should berare to see it? Yes, Wuyuan has been on the rise in recent years One day in20__, when our jiangshuji came to Wuyuan one day, he inadvertently told theentourage that I finally came to my hometown. At that time, the entourage wassurprised and said: "Chairman, your hometown is not from Jiangsu? How can itbecome a la from Jiangxi?" At that time, our General Secretary Jiang Mimi saidwith a smile: "you don't know, my grandfather came out of Jiangwan Town here,and I am also this person.". At that time, the general secretary wrote down: themost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China! Then, Wuyuan officially vigorouslydeveloped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20__, and the slogan at that time was the most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China, the last Shangri La in China. Many photographershave come here to discover the beauty of this place. Especially in March everyyear, the golden rape flowers, the unique white wall, the Horsehead wall ofDaiwa and the Hui style buildings with flying eaves become the paradise forthose tourists who love photography, making them forget to return!

Now that we have entered Wuyuan, you can see that the buildings outside thewindow are all Huizhou style buildings. You may wonder why there are still Anhuistyle buildings in Jiangxi. In fact, before that, it was one of the sixprefectures and one county in Huizhou.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China, Mr. Jiang assigned it to Jiangxi in 1937 to suppress bandits, Beforeliberation, it returned to Jiangxi. 99% of the water in Wuyuan converged toPoyang Lake. It only took us two hours to drive from Tunxi in Anhui, and two tothree hours to drive from Quzhou in Zhejiang. Transportation is very convenient,but in ancient Wuyuan, because there are many mountains, transportation is veryinconvenient. To sum up with a sentence by Xiaohua, Wuyuan is "divided into halfmountains, half fields, half waterways and manors". This kind of environmentcaused people in ancient Wuyuan to understand that when they were poor, theywould think of change. Here is a sentence about the fate of the men here: "theywere born in Huizhou in the past, From this nursery rhyme, we can see that themen here were very bitter before. Because of the large mountains, small land andlarge population, they had to go out to do business. Many people in ancientWuyuan were engaged in tea business and timber business, and gradually formed agroup of Hui merchants. Speaking of merchants, we all know that there have beenthree very famous business schools in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first oneis just Shanxi merchants, when it comes to Shanxi merchants, you should think ofthe scene of "Qiao's courtyard", which reflects the brilliant image of ageneration of Shanxi Merchants Qiao Zhiyong. The second business school is ourHui merchants, and the Hui merchants must think that Xiang Yang, the author ofChinese Taiwan, wrote a book "red top businessman Hu Xueyan". Hu Xueyan can be said tobe a model of businessmen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over the world. He is a modelin both business and conduct. Therefore, if you often go to bookstores, you willfind books about him. For example, in the recent 100 forums, a famous professorin Taipei, Zeng Zhiqiang, wrote a book "Hu Xueyan's Enlightenment". It can beseen that Hu Xueyan knew the talents, made great efforts to relieve WangYouling, a poor scholar, and finally became a famous businessman in the worldfrom a primary school apprentice to a rich one. It can be said that he was amodel in the business world! The third business road was the Jiangyou gang inJiangxi Province! Although the businessmen were very rich, they had a lot ofmoney There are three wives and six concubines in the house, but in fact, howhumble the status of merchants in ancient times is? In ancient times, theranking is officials, peasants, workers and merchants. The highest status isscholars, and everything is inferior. Only scholars are high, officials andscholars are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farmers, because they have land, thencraftsmen, and finally merchants. What is the status of merchants at that timeThey are humble, so they try to earn money, go back to their hometown to marry awife, build a big house, donate money to build ancestral temples, bridges androads, so as to improve their status and identity in their hometown. So you cantake a look at the house in Wuyuan, which is made into a horse head wall. From adistance, it looks like an ancient woman looking forward to her own man's earlyreturn!

When it comes to Wuyuan, this place is just like a woman's Jasper, brightand elegant. You can see from his name that this place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women. Take a look at the word "Wu" in "Wuyuan". There is a girl's "woman"below. This thin woman has a "spear" on her left shoulder. In ancient times,"spear" was a very sharp weapon, and his right shoulder is beside a palindrome,which means that you can't offend the women here? (laughter), although she isweak and small The women in Wuyuan are typical: they can get into the hall, getout of the kitchen, raise a son, and meet their parents' daughter-in-law. Justnow we said that Wuyuan men have a hard life and will go out to do business atthe age of thirteen or fourteen. But who knows that Wuyuan women are also veryhard. To marry here or a businessman, we not only have to suffer from Acacia,but also learn to fight by ourselves When it come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other-in-law and daughter-in-law, it's a science, a great knowledge. As thesaying goes: "three women in a play, five women top five thousand ducks.". Sothis is also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women in Wuyuan. When women in Wuyuan getmarried, they have some interesting customs. For example, they have to cry ontheir wedding day. You must think it's strange that they are very happy and it'snot lucky to cry. But people in Wuyuan must cry. The more you cry, the betteryou'll get married! If you don't cry, the neighbors will joke that this woman'shusband doesn't love her in the future! (smile) after Wuyuan's woman's crying,her husband will carry her from the lady's building to the sedan chair, andbring her wedding makeup to her husband's house. When we get to the door of myhusband's house, the new lady will get off the sedan chair and knock on the doorof my husband's house. This is that the future mother-in-law will open the doorto "greet", and this greeting will also give a big gift! What do you guess?First of all, Wuyuan's mother-in-law is very fierce. As the saying goes: tenyears later, when her daughter-in-law becomes a mother-in-law, she must beruthless, or how to discipline her daughter-in-law in the future? (laughter)guess! Well, when her mother-in-law opens the door, she slaps her face loudly!Hehe, Wuyuan's daughter-in-law doesn't cry or make noise, and her mother-in-lawbeats her What should she do? Wuyuan has been a "book town" since ancient ything is very implicit. For example, Wuyuan people's restroom is not calledrestroom, but called "Shuyuan". In ancient times, there were couplets inShuyuan, which said: "common people's families often come here, and the emperoralso comes here!" let's say that the daughter-in-law was beaten, but at thistime, she waved calmly and asked people to carry the dowry into the house Let'ssee what the dowry is. First, a rice sieve, second, a pair of scissors, third,five well diggers, fourth, a contract to divide the land, fifth, a coffin,sixth, a secret weapon and two tea bags.

You may be surprised, what are these used for? Guess again? (the answers ofordinary guests make me faint) Hey hey! Tell you! First of all, rice sieve tellsmy mother-in-law that you don't have to beat me or scold me. I may have manyshortcomings before marriage, and I also have many advantages. Today I bringrice sieve, and I will screen my disadvantages and advantages every day I'llcorrect the bad points by myself, and I'll keep the good ones, so you don't haveto beat me or scold me!

Secondly, a pair of scissors is to tell mother-in-law that if your sonchanges his heart one day, or our relationship is bad, we will deal with ouremotional problems by ourselves, and you don't have to talk about it. Son, yourdaughter-in-law can't do it. Repair her, right? We will deal with our feelings,just like taking this pair of scissors, and it will never be broken. Please restassured!

Third, five well diggers. People in Wuyuan used to drink well water, so mymother's family helped dig well. A field, and a coffin together means to tell mymother-in-law that although I married into your house today, the water I drankwas dug by my mother-in-law's family, and the rice I ate was planted in my ownfield, including that I didn't need your coffin when I died! So you beat me andscolded me, I didn't have to fight back! Haha! As for tea bags? (to know theanswer, please listen to the next analysis)!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5

欢迎大家到江西来旅游!江西是个好地方,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们今天将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在唐代开元20xx年设县(即公元740年)是一个有着壹仟贰佰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县级行政区。因其“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与安徽、浙江相邻,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为经典,这里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全婺源县方园贰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现下辖十一个镇和十五个乡。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说。

这里是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现代中国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及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拥有“全国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这里是中国的茶乡,中国茶文化之乡…

婺源县在唐朝到五代时期隶属江南道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朝属徽州路,明清时期属徽州府…,这里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当年商人们在外挣钱,回家投资兴学,冲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结,走出了一条“以商养儒”、“以儒扬商”、“儒商互补”的生财之路。当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读书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在“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训示下,使婺源“-室之内,必有俊才”。在训示的影响下,婺源之人读书成风,并且久盛不衰。从读书好的氛围中走出了宋代文学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大学者胡适,现代教育家江谦、现代著名医学家程门雪......。据史书上的记载: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级官吏的人多达2665人,出现过“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胜况…。

自古“无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劲旅却是在婺源,当年在徽商里有“无婺不成徽”之说,来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这足以说明当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县。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乡民故居,应有尽有。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栋连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铺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湾、流头、浙源、龙山、许村和清华等乡镇的某些村庄更为集中,此外尚有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等。 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产丰富,当地的绿茶“婺绿”,是明清时期的贡品;独特的荷包红鲤鱼是国宴上的珍品;龙尾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被誉为“江南梨王”的是江湾雪梨。

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现已开放了“一区四线”20个旅游景区,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京剧老祖宗”徽剧的韵味、粗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傩舞、这有清纯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艺表演…。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6

各位贵宾,我们现在将要从景德镇出发前往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中国最后的香格里拉----婺源,行车时间大约需要1,5小时!小华想请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5年前有没有在报纸或网路上经常看到婺源这个地名呢?(微笑)应该很少有见到吧?是的,婺源是近几年才慢慢火起来的一个旅游景区,20xx年之前的婺源是一个深山闺中的女子,不为人所知他的美,后来在20xx年的一天,当我们的江书记某天来到婺源,无意中和随从的人员说起我终于来到了我的故乡,当时随从的人惊讶说起:“主席,你的家乡不是江苏的吗?怎么变成江西的拉!”当时我们的江笑咪咪说:“你们不知道呀,我的爷爷是从这里的江湾镇走出去的,按理说我也是这人呀”。当时挥笔写下了:中国最美丽的乡村!随之,20xx年婺源正式大肆发展旅游行业,当时打出的口号就是------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中国最后的香格里拉。这一炮竟然打红,很多摄影家纷纷赶至而来,发现了这的美,特别是每年的3月份,金灿灿的油菜花衬上那特有的白墙黛瓦的马头墙以及那飞檐巧角的徽派建筑,更是变成那些爱好摄影的旅游者天堂,让游人流连忘返!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婺源的境内,大家可以看看窗外的建筑,都是徽派建筑,你们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江西的境内还有安徽的建筑?其实之前他是徽州六府一县中的一个县.民国时期,蒋先生为了"剿匪",1937年划给江西,后又划回安徽.解放前夕又归江西.婺源境内99%的水汇流到鄱阳湖.咱们婺源离安徽的屯溪也只是需要行车2小时,离浙江的衢州也只要行车2-3小时。交通非常便利,但是在古代的婺源因为山多,所以交通非常不便利,用小华的一句话概括,婺源是“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这样的环境造成了古代婺源的人从小就明白穷则思变的道理!这里有这么一句话概况这里的男子的命运“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从这个童谣就可以看出这里的男子之前非常的苦,因为山多地少,人口多,所以只能出去经商,古代的婺源人很多都是做茶叶生意和木材生意,慢慢就形成了一帮徽商,说到商人,大家都知道,咱们中国自古就有3支非常著名的商派,第一只是山西的晋商,说到晋商你们应该脑海里浮现的是《乔家大院》的场景吧?他所反映的是一代晋商乔致庸的辉煌形象。那第二只商派则是我们的徽商,而徽商想必大家会想到中国台湾的作者向阳写了一本书《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可谓是古今中外商人的一个典范,不管是生意上或为人处事上,都是一个典范,所以如果大家经常去书店都有看到关于描写他的书。比如最近百家论坛里,一台北著名教授曾志强就写了一本《胡雪岩的启示》,由此可见胡雪岩慧眼识英才,鼎力救济穷书生王有龄,最后从一个小学徒到富甲一方红极天下的著名商人,可谓是商道上的楷模!那第三只商道则是江西的江右帮了!虽然商人很有钱,有大房子,有三妻六妾,但是其实在古代商人的地位何等的卑微?古代的地位排列是仕--农--工--商,地位最高的是读书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官的和读书人地位最高,其次是农民,因为他们有田,然后是有手艺的人,最后才是商人,可谓当时的商人的地位何等卑微,因此他们才努力挣钱,回到家乡娶老婆,盖大房子,捐钱修祠堂,修桥,修路,来提高自己在家乡的地位和身份。因此大家可以看下这婺源的房子做成马头墙的样子,在远处看就象古代的女子望远盼归自己的男人早日归来的样子!

说到婺源,这个地方就宛如这的女子小家碧玉,明朗素雅。你们可以从他的名字就看出来这个地方和女子有关系,大家看下这个“婺源”的“婺”字,下面的个女孩子的“女”这个瘦弱的女子,左肩膀抗着一个“矛”在古代“矛”可是非常锋利的兵器,而他的右肩膀是个反文旁,说明这里的女子你可惹不得?(笑),虽然弱小,但是却是文武双全的人,婺源的女子是典型的: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养得了儿郎,见得了爹娘的媳妇!刚刚我们说婺源男子命苦,十三四岁就要出去经商,但是又有谁知道婺源的女子也是很苦,嫁在这里,嫁给商人,不仅要受相思之苦,而且还要学会自己打理家务,教育小孩,更要学会处理邻里之间,婆媳之间的关系,说到这婆媳和小姑之间的关系,这可是一门学问,很大的学问,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五个女人就顶五千只鸭子”。所以这也是婺源女子的必修课!婺源的女人在结婚的时候,有着很有趣的一些习俗,比如说他们结婚当天要哭嫁,你们肯定觉得奇怪结婚大喜,哭也太不吉利了吧?但是婺源人是你一定要哭。哭得越凶代表你嫁得越好!如果没有哭出眼泪,街坊邻居会笑话说这个女子以后老公不爱他!(微笑)婺源的女子哭嫁完之后这个时候老公会从小姐楼把她背或抱下楼上上轿子,带上娘家给的嫁妆上老公家。当到老公家门口时候,新娘子会下下轿子轻轻敲老公家的门,这个是未来的婆婆会打开门“迎接”,这个迎接还会给个很大的见面礼surprise! 你们猜什么?首先提示下,婺源的婆婆很“凶”,俗话说:十年媳妇熬成婆,这个时候到自己翻身的时候一定要狠一点,要不以后怎么管教媳妇呢?(笑)猜猜!恩,婆婆这个时候一打开门,啪,啪,两个很响亮的耳光!嘿嘿,婺源的媳妇这个时候也不哭也不闹,婆婆打她,她怎么办?婺源这个地方自古就是个“书乡”一切都很含蓄,比如说婺源人洗手间不叫洗手间,叫“舒园”,以前古代舒园还要有对联,对联上写着:“百姓人家常来,皇帝老爷也到!”咱们再说到这个媳妇被打,但是这个时候她很镇定的挥手,叫人把嫁妆抬进屋里,咱们看看这嫁妆是什么?首先第一件:一个米筛子,第2件:一把剪刀,第3件:五个挖井的人,第四件:一分田地的契约,第五件:一口棺材,第六件:一个秘密武器,两个茶叶包。

那大家可能觉得奇怪,这些用来做什么呢?再猜猜?(一般客人的答案都让我笑晕)嘿嘿!告诉各位吧!首先米筛子,她是告诉婆婆,婆婆您不用打我也不用骂我,我可能结婚前有很多缺点,同样我身上也有很多优点,今天我带来米筛子,我每天都会筛选我身上的缺点和优点,不好的地方我自己改正,好的我会保留,所以您不用打我也不用骂我!

其次一把剪刀,是告诉婆婆,如果您的儿子有一天变心了,或我们的感情不好了,我们双方会自己处理我们的感情问题,也不用您老念叨,儿子你这媳妇不行,把她修了吧?我们的感情我们会处理,会象拿这剪刀一刀两断,绝对不会藕断丝连,请您放心!

第三个,五个挖井人,以前的婺源人都是喝井水的,所以娘家人帮挖好。一分田地,以及一口棺材和起来的意思是告诉婆婆,我今天虽然嫁进您家,但是我喝的水是我们娘家人挖的,吃的米是自己家的田种的,包括我死了也不用您家的棺材!所以你打我骂我我不用还口还手!嘿嘿!至于茶叶包呢?(要知答案,请听下回分解)!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7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李坑。车程大概十来分钟。现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职为姓。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有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7、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徒弟,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

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长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8

[石牌坊]

走进篁岭,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过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样的牌坊遍布乡村。徽州牌坊是与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徽州牌坊种类很多,有功名坊、孝义坊、科第坊、百岁坊、贞节坊等。

篁岭在明清时期人才辈出,被载入县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岭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数都在文革中被毁,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经过巨资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

这座牌坊属于功名坊,叫“功勋坊”。整个结构属于五凤楼格式,雕刻的图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题为主,也配有梅兰竹菊等雅趣的表现。正面高处“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准的,是恩宠荣耀的象征。两侧的对联是:“旌自国家,操捷雪沙菱镜;建诸天地,微流壁水兰基。”

牌坊的背面,高处“御赐”二字与正面“圣旨”相呼应。有意思的是,中间嵌入的匾额“上善诺水”。

哲学家老子说:"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人生犹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简化版可不用,但导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诺,言而有信。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上善“诺”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说是美德,有人说是错字,见仁见智。

(注:“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边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庙前,其用意是鼓励族人致力科举,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见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清代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启,是曹文埴的生身父亲。曹文埴,字近薇,号荠原,歙县籍篁岭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历任经筵讲官,派充南书房供奉,晋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为不忘身世,倡导孝友,曹文埴在显贵之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曹廷启,以报答曹廷启的生育之恩。

据家谱记载,五桂堂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这些东西摆在这里比较恰当,如果摆在正堂,那就闹出大笑话了。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槛(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形状,真是别具一格、别有意味啊。

[晒工坊]

晒工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工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竹山书院。婺源是书乡,历来重视读书,尊师重教。篁岭也不例外,明清以来一直科第绵延,人才辈出。历史上的篁岭竹山书院,还与歙县雄县有密切联系、因为捐资兴建书院的,正是歙县籍篁岭人、被誉为“父子尚书”的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传说,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岭曹廷启的儿子,是出生后过继给歙县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镛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实在篁岭。这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为什么要捐建篁岭书院的原因。

现在这座竹山书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规模和形制基本沿袭了老样。整座书院占地42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三天井,一二进为单层,第三进为两层,整个格局简洁明朗、宽敞大方,体现了书院的功能。

当年进行书院选址时,是颇有讲究的:书院大门对着祠堂,一方面是让篁岭曹氏先祖护佑后代儿孙读书上进,科甲联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读书士子,面对列祖列宗,应该慎终追远,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金榜题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谓深远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这座木雕特别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辉煌的门面朩雕吧。上排从左至右:刘备赴江东、夜访寇准、杨业战韩昌、文王访贤、弃官寻母;下排从左至右:子孙满堂、战长沙、八仙祝寿、讨荊州、连中三元。朩雕画面还有丹凤朝阳、金玉满堂、梅兰竹菊、荷叶、圆月、宝瓶……等等,中国承续了千百年传统木雕“教训子孙、礼义廉耻”的题材,都在这座怡心堂门面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徽州木雕很少飞金描彩,而这座怡心堂却是五彩缤纷、美仑美奂。原来,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许村镇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当时闻名江南的茶商许畅芝(又名许云薪)的客馆。

许村镇属于婺源的西南乡,与乐平市、德兴市毗邻,自古以来就与赣鄱大地联系密切,深受赣文化影响。从这座怡心堂的雕刻风格来看,就带有鲜明的赣雕特色,是徽雕与赣雕相融合后开出的艳丽奇葩,被誉为徽式建筑的精品。从1987年以来,就有《聊斋》等电视剧把怡心堂作为拍摄基地。

把怡心堂从许村搬迁、“改嫁”到篁岭来,这是我们景区独创的“传统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让异地古建筑在篁岭获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们的绝世风华让后人感受它,真实地触摸到它,亲眼看到它的重生。对于这种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虽然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古建筑专家的称赞,但我们还在摸索中,特别欢迎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进入怡心堂)

整个怡心堂属于徽州传统的三间结构,但两边的边厢都没有房间,就使得本来不大的厅堂显得宽敞起来。抬头看看头顶那圆形木雕、环环相扣,谁知道它叫什么吗?对了,叫藻井。藻井本来专用于祠堂、亭阁的天花板装饰,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馆里构建了藻井,可见他的别出心裁、财大气粗。

整个怡心堂,包括一楼、二楼的门窗、天花板、天井四围板和窗板,飞金雕刻的主题主要是花开富贵、金玉满堂、双凤朝阳、梅兰竹菊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细细欣赏,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这栋不起眼的甚至显得比较窄小的民居,它有个独特的名称,叫“怪屋”,怎么个怪法?还是让我们走进去,亲身感受和体验吧。

怪屋的一楼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门和窗户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觉?头晕站不住了吧?(原理:因为人习惯了平地生活,一下进入倾斜地带,大脑就会感觉失去了平衡,会东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脑在这东倒西歪的时候,残留的晕向记忆就苏醒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正常房子的空间位置,在大脑中已存在着某种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会感觉空间错乱,)告诉大家一个避免头晕的诀窍吧:不能直着站,要斜着站。

怪屋的二楼就叫“倒屋”。什么东西都倒过来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东西都颠倒着。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整个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抬头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题特别能反映主人对后代的期许。靠堂前一方是“麒麟送子”,靠大门一方是“福禄双寿”,两边为“六郎出山”和“一马当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启蒙读本,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与《朱子家训》匹配一起的一个个小型木雕图案,它们的主题都是围绕着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八仙器物等来表现的,表现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动的场景,大家不妨细细欣赏。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寓意“终生平静”。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的篁岭人曹永护。据光绪八年[1882]《婺源县志·质行传》所记载:曹永护,字义千。他的祖父曹彦张、父亲曹宗善,都是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的人,在乡村很有口碑。曹永护从小就受家训影响,能继承祖传的美德。他性情宽厚,待人接物温和谦恭,从不干伤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蛮横的人找上门来寻衅滋事,他也能处之泰然。有人把听来的别人背后中伤他的话传给他,他对那报信者说:“你一定是听错了,别人不会说那样的话。”因为篁岭历来地皮非常紧张,他居住的这栋房子与邻居相连,物产也互相交错,而遇有争议,曹永护总是主动退让。每当饥困月份,或是到了年关岁末,他就暗暗观察哪些人家困苦无依,把别人急需的东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从不张扬。他曾在自家庭院内手植了五株桂花树,还把自己的居屋自号为“桂轩”。他对儿子曹希例说:“我们家,从你曾祖到你,四代单传。你虽然没有兄弟,比较孤单,但要始终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万不可失当自大,做出有违祖训的事。”曹希例恭敬地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美德美名比父亲曹永护的影响还要大。四代行善积德,最终获得丰厚回报。后来,曹希例果然有了五个儿子,二十七个孙子,曾孙、玄孙有二百多人。连大学士叶向高都欣然为曹永护父子的居所题写“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还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据说,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篁岭种田种地所需的农具,在这后堂也有摆布。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的形状,别具一格。

附:光绪壬午《婺源县志·质行传》原文:曹永护,字义千,篁岭人。祖彦张,父宗善,皆好义。护能世其德。性尤宽厚,与物无忤。横逆至,处之泰然。或以侵侮告,曰:“君误听尔。”居产与乡人连,有争,必举而让之。每荒月及岁杪,密察邻家之急,阴馈之,不以语人。尝手植五桂于庭,自号“桂轩”。谓子希例曰:“汝虽只立,培以善根,勿失当自大。”例敬承父志,益加扩焉。后例果举五子,二十七孙,曾元二百有馀焉。

[晒功坊]

晒功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切的时候有什么讲究,晒的时候又有什么讲究?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功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篁岭的竹山书院,顾名思义,它就是一所学校,一所乡村的高级学校。虽然在传统的婺源县志里没有篁岭竹山书院的记载,但它的名气却很大,因为歙县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的家乡,就有同名的竹山书院。

这座竹山书院,位于曹氏宗祠侧边,原书院由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捐赀创建。曹振镛,字怿嘉,歙县籍篁岭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官至大学士。把竹山书院建于曹氏宗祠侧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绵世泽”的意思。

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由此看来,篁岭的竹山书院比雄村的竹山书院要晚好几十年。但是,它们又都与曹文埴、曹振镛有关联,其中有许多传说故事,真是极具传奇色彩,非常引人入胜哩。

书院大门前,靠山一边的这个类似塔楼的小建筑,它叫焚纸塔,也叫字纸炉,古代人“敬惜字纸”, 对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丟弃,否则有辱斯文,焚纸塔就是供书院师生焚烧废弃字纸的。当然,隔壁宗祠里烧过的香签、废纸、枯枝败叶什么的,也可以扫拢来,放进这焚纸塔内彻底焚烧。

书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别强调“敬慎”。所以,整个书院的建筑风格体现简洁朴素、慎终追远、格物致知而远离奢华。

先看大门的门楼。门楼上的砖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凤楼格式,整体上是一卷打开的书卷或画轴。“竹山书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龙”,左为“兄弟登科”,右为“孟母教子”。都与读书有关,寄托了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殷切期望。

走进大门,有风雨廊,遮风挡雨。侧边墙壁上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朱熹为岳麓书院题写的碑刻,它不仅是岳麓书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传播朱子理学为主的书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节自重、廉洁自律、济世救民”的思想,作为书院教育的优秀传统,被世代继承和发扬着。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骄傲,顶礼膜拜的偶像,他的学说和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脉里。

竹山书院分前堂和后堂两大部分,我们现在站的前堂是教学区,类似一个开放大教室,读书士子就是在这里接受先生教诲和指点的。墙壁上的万字砖图案,两边厢的行书屏风,都对讲堂起烘托、对学子起警策的作用。

书院的后堂,正中是读书处,相当于阅览室。楼上是藏书楼,准确说是藏经阁。而在书院教学的先生,则住在后堂的边厢。

可能有朋友会心存疑问:后堂的厢板上怎么会装了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发明。是的,篁岭的竹山书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间曾数毁数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是根据村中老人回忆民国时期的竹山书院恢复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货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凡是有钱有势的,都以居室安装西洋花玻璃窗为荣,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现在我们走出书院,看看书院后门(其实也是边门)上方的砖雕图案吧,那些砖雕图案,场面宏大,人物生动传神,是真正的徽州砖雕的精彩表现。谁能看出上下两块砖雕图案的主题?原来,上图是“校场赛艺”,下图是“畅游琼林”。两块合在一起,就隐含着文武双全的意思,当然也是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9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10

唐代的王勃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赞誉南昌。其实,钟灵毓秀的婺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婺源历代文风兴盛,文人学士荟萃,名医能匠人才济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他的故乡就在这里,他用一生的耕耘求学为世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南宋名医、文学家朱弁羁金20___年,不辱使命;宋朝名医江哲多次受召进京,为皇帝治病;这里有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的汪鋐,明代的皖派篆刻家何震,为官清正的尚书余懋学、余懋衡,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创制天文钟中星仪的天文学家齐彦槐等。近代的名人也不胜枚举,被誉为“中国人的光荣”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自行设计兴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著名的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现代医学家程门雪等等。据史书记载:从宋代至晚清,全县考取了进士550人,出任各级官吏者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今天的“一门四教授”“科学家三昆仲”也传为佳话。历代文人学士留下传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就有172部共1487卷被选入《四库全书》,所以婺源又被誉为“书乡”就名不虚传了。

各位朋友,今天的婺源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最美丽的乡村呢?除了她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之外,还主要得益于她那美丽的自然环境。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1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 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之盛。婺源物产丰富,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 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美术、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12

江南徽州婺源的精髓在篁岭,这个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地方。因为,篁岭是婺源的集大成之地,梯田油菜花、古村落古树、晒秋文化、徽派建筑、风俗传说...这些都是婺源的精华,而篁岭全都有。

篁岭,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它地处婺源石耳山脉之间,整个古村就坐落在海拔不到五百米朝南的山坡上,是典型的“山居人家”。顺着进村步道可轻松到村落水口,篁岭枕山面水,山后来龙,水口成了聚落核心。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排布,属于典型U字型聚落古村。全村约有128栋古徽州民居,黛瓦白墙,飞檐拱门,沿坡而建,层层叠起,高低错落。它们“向上生长”,几近山顶,层次极为分明,村子全部被周边山体上的树木所掩盖。古村的中间,是一条约有千米之长的街道,当地人称之为“天街”。因为古村时常会被山间的浓雾所笼罩,时隐时现的街道,犹如天上的街市一样。而半山腰之下,便是村民们祖祖辈辈修建起的山间梯田,弯曲回绕,密如斑马条纹。

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村落“天街”似玉带将经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一幅流动的缩写版“清明上河图”。 周边千棵古树环抱、万亩梯田簇拥,四季花海展示惊艳的“大地艺术”。

婺源是什么

在婺源,一直流传着婺女的美丽传说:尧帝时,天下洪水滔滔,婺源这样一个山区,也家家户户被水淹没了。就在很多山民被水包围、无处逃离的时候,远方漂来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骑在一条巨大的鳙鱼的背上,逆水而上,把一个个孤立无援的山里人拉上鱼背,逃出了洪水包围。后来,水消退了,大鳙鱼干死了,化为婺源境内的大鳙山,那个美丽的女子,也飞上了天,化成了“婺女星”,每到夜晚都向人们眨着眼睛……所以,婺源,乃古星名,古神话中的婺女,能文能武,是智慧的化身。

婺源的文化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徽州仍是他们难以割舍的心灵故园。如今婺源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观均极丰富,而且不少新建的粉墙黛瓦仍旧是徽味十足,较现在的徽州核心地带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人极为直观地看出婺源人对于传统徽州文化的固守。

不过问题来了,婺源不是江西上饶的吗?怎么会与江南徽州纠缠不清呢?这可是婺源人的一个结。

婺源从唐宋以来就一直隶属于徽州,历时已千余年。翻开清代的地图,徽州府位于安徽省南部,包括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歙县。徽州府的西南一角突出,深深地插入江西省,有记载:“徽州府在省极南,所辖六县歙为首,休宁祁门婺源角,绩溪府北黟西守。”这是用诗歌的形式,对徽州一府六县的地理位置做了形象的概括。这就是说,徽州府所辖的六县中,歙县是首县,为徽州府治所在,而婺源县则恰恰处于整个徽州府的西南一“角”。

所以,婺源人说自己是徽州人这点没错,不过意思是指古徽州这一府六县的地方,并不是安徽省这个概念!在婺源著名的回皖运动中,他们强调,婺源从文化、军事、经济及民生等各个方面来看,都与徽州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并标语要求:重回徽国 ,甚至有“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隶赣,死不隶赣,生生死死决不隶赣。”还有“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宁做安徽鬼,不做江西人。”我勒个去,可见民间对于徽州的认同感!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婺源划归江西的呢?这要说到民国时期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国共两党的纷争,婺源两度被并入江西。第一次是在1934年,蒋介石出于所谓剿匪的需要,婺源被第一次划归江西省管辖。这引起了徽州人强烈的不满,婺源县紫阳书院以及旅京、旅沪、旅(无)锡、旅休(宁)等处婺源同乡会疾声力呼,纷纷请求免于改隶。1946年,在著名人士徽州绩溪人胡适的参与下,婺源终于划回安徽。据说,原先该县买食江西盐是2角7分,婺源回皖后,一下子就变成了1角9分,所以老百姓兴高采烈,认为还真是回皖好啊!

到了1949年,由于婺源及赣东北等地区由解放军“二野”解放,以屯溪为中心的徽州地区由“三野”部队接管。在两支部队军管会分割的体制下,婺源县于同年 5月再次脱离安徽,婺源又再度被强制划入江西,隶属浮梁专区。

呵呵,就这样一不小心,徽州婺源人变成了热情的江西老表。

篁岭的故事

篁岭的老祖宗是来自中原的曹姓人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古代,北方战乱时往往引发了大量的北人南迁,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移民。篁岭的曹氏先祖就是在唐末黄巢起义这一历史背景下,开始南迁的。曹氏一脉相传是魏武帝曹操的后裔嫡脉,他们先在歙县停留六代,后辗转反复二百余年才最终在这片幽篁之地——篁岭驻足。

不仅是篁岭,整个婺源,甚至整个徽州府都是北人为避战乱南迁的重要之地。最后也许是这儿的如画山水、也许是这儿的温润气候,颠沛流离几个世纪的心灵累了,他们停下来、静下来去欣赏这片桃花源式的美景。这儿也许是最像他们老家的地方。

曹氏传人曹文侃是篁岭古村的先祖,创始人。传说,一日他在篁岭的山脚下耕田欲返家时,耕牛却死也不愿走,曹文侃遂指耕牛前的一堆柴火说:明早吾归,此火堆不熄,以示此地宜居,子孙后世生生不息。这个传说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迄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曹文侃生有三子:元吉、元清、元昌,然后子孙繁衍,成为篁岭的曹氏宗族至今。

在清朝时,篁岭成为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镛的故里,曹氏父子俩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大半历史都在他们父子的影响之下。嘉庆皇帝出巡,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不得了了,宰相行使皇帝的权利,呵呵,民间至今听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俗谚。

说到篁岭水口,它可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缩影。所谓“水口”,风水书籍这么说:“水口者,水既过堂,与龙虎案山内诸水相会合流而出之处也”。形象地说,水口的很多作用与今天的城市广场、公共绿地空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徽州村落整体建筑格局中有“门户”和“灵魂”之誉的水口,是村落文明的象征。篁岭水口不仅指水源所从出之口,具有出入口功用,相当于村口,更在于对风水的诉求,是村民命运、前程的象征,也寄托着群落、宗族美好希望。为了达到自然环境与风水相合模式,需人工造景调整,如溪流架桥“关锁”作用;辅亭阁、牌坊、水碓以镇物;培植水口林藉以“藏风聚气”。篁岭水口居然存活了近百株百年以上“植物中大熊猫”红豆杉,这仅靠“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传统习俗约束是不够的。

“山居人家”篁岭,共有“三桥六井(塘)九巷与天街”,构造村庄的主体。“三桥”,即步蟾桥、安泰桥和通福桥。六井·塘”,有五色鱼塘、方塘、尚源井、忠延井、霞披井和廉井。“九巷”,即大丰巷、担水巷、添丁巷、厅屋巷、团箕巷、五桂巷、犁尖巷、月光巷和方竹巷。它们在以天街为“主轴”的基础上纵横交织,曲折延伸,通达于村庄的每家每户,每个角落。已有百年历史的天街历来是古村落原住民商业交往、聚集议事、庙会采风交流场所。

篁岭的建筑有一百多幢,其中“官厅”和“五桂堂”最为有名。

“官厅”,顾名思义是供权贵人物遂行祭拜奠仪的地方。村庄有人在外为官,回故里修建官厅既显身份又备奠仪之用。这座嘉庆年间官厅双层构造,顶带轩棚,气势较大,显示了主人的身份。规避战火、择吉而居的古徽先民,明清时期活跃在士界商界,他们“商而兼士,贾而好儒”。深厚的宗族思想与乡土观念促使其一有积蓄便携资奉亲归里,充分展示儒雅才能,大兴土木修园林、建广厦颐养天年,久之成就了徽派建筑体系的辉煌。

“五桂堂”的故事要从一张封条说起。在篁岭村落的历史里,家家户户每逢嫁女,都会在嫁妆上贴上封条,上面书写“山东祖樵国郡上蔡世家五桂堂”十余字,再挑到夫家。为何在几百年的历史里,一个南方村落嫁女会写一个北方早已不存在的地名?其实前面的字不重要,重点在最后三字——“五桂堂”。它是村落的一处宅院之名,但更深远地讲,它是曹氏族人的荣光。记不清过了多少代,篁岭曹家五世一品,也就是五代都做了一品大员,有感于在功名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曹家取“蟾宫折桂”之意,命名了“五桂堂”。它是整个篁岭曹氏族人的荣誉,也成了他们身处于大山之地,不废耕读、勤于奋进的写照。从此篁岭一脉的曹氏,就用一张封条——“山东祖樵国郡上蔡世家五桂堂”为自己的出身还有名望做了名片。

晒秋文化

春秋季节的篁岭似打翻的颜料桶,漫山遍野大红、大黄、深绿、浅白。人们将一年劳作成果用竹筛匾晾晒,才有了闻名遐迩、世界独一无二的“篁岭晒秋”,成为最美中国符号。

在古时,劳动人民在辛苦耕作之余,把收获的粮食农作物如稻谷、玉米、辣椒等,放在太阳下晾晒干燥,以便可以长时间保存。

然而篁岭因为是在山坡地上,村民家几乎没什么院子,日常生活中的晾晒,只能借天了。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本世纪初,有写生的画家来到这个山村,立马被村民晾晒的场景所折服,这也是“篁岭晒秋”最早的版本了。发展到现在,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篁岭晒秋已经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化符号”地方。晒秋,使人真切听到了大地万物同太阳之间亘古的呼唤和应答。

山居人家,对晒秋有着深厚的情感,篁岭晒秋代表了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因此,婺源篁岭也被外界称为“晒秋人家”。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13

走进篁岭,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过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样的牌坊遍布乡村。徽州牌坊是与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徽州牌坊种类很多,有功名坊、孝义坊、科第坊、百岁坊、贞节坊等。

篁岭在明清时期人才辈出,被载入县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岭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数都在文革中被毁,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经过巨资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

这座牌坊属于功名坊,叫“功勋坊”。整个结构属于五凤楼格式,雕刻的图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题为主,也配有梅兰竹菊等雅趣的表现。正面高处“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准的,是恩宠荣耀的象征。两侧的对联是:“旌自国家,操捷雪沙菱镜;建诸天地,微流壁水兰基。”

牌坊的背面,高处“御赐”二字与正面“圣旨”相呼应。有意思的是,中间嵌入的匾额“上善诺水”。

哲学家老子说:"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人生犹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简化版可不用,但导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诺,言而有信。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上善“诺”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说是美德,有人说是错字,见仁见智。

(注:“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边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庙前,其用意是鼓励族人致力科举,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见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清代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启,是曹文埴的生身父亲。曹文埴,字近薇,号荠原,歙县籍篁岭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历任经筵讲官,派充南书房供奉,晋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为不忘身世,倡导孝友,曹文埴在显贵之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曹廷启,以报答曹廷启的生育之恩。

据家谱记载,五桂堂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这些东西摆在这里比较恰当,如果摆在正堂,那就闹出大笑话了。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槛(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形状,真是别具一格、别有意味啊。

[晒工坊]

晒工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工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竹山书院。婺源是书乡,历来重视读书,尊师重教。篁岭也不例外,明清以来一直科第绵延,人才辈出。历史上的篁岭竹山书院,还与歙县雄县有密切联系、因为捐资兴建书院的,正是歙县籍篁岭人、被誉为“父子尚书”的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传说,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岭曹廷启的儿子,是出生后过继给歙县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镛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实在篁岭。这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为什么要捐建篁岭书院的原因。

现在这座竹山书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规模和形制基本沿袭了老样。整座书院占地42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三天井,一二进为单层,第三进为两层,整个格局简洁明朗、宽敞大方,体现了书院的功能。

当年进行书院选址时,是颇有讲究的:书院大门对着祠堂,一方面是让篁岭曹氏先祖护佑后代儿孙读书上进,科甲联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读书士子,面对列祖列宗,应该慎终追远,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金榜题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谓深远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这座木雕特别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辉煌的门面朩雕吧。上排从左至右:刘备赴江东、夜访寇准、杨业战韩昌、文王访贤、弃官寻母;下排从左至右:子孙满堂、战长沙、八仙祝寿、讨荆州、连中三元。朩雕画面还有丹凤朝阳、金玉满堂、梅兰竹菊、荷叶、圆月、宝瓶……等等,中国承续了千百年传统木雕“教训子孙、礼义廉耻”的题材,都在这座怡心堂门面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徽州木雕很少飞金描彩,而这座怡心堂却是五彩缤纷、美仑美奂。原来,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许村镇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当时闻名江南的茶商许畅芝(又名许云薪)的客馆。

许村镇属于婺源的西南乡,与乐平市、德兴市毗邻,自古以来就与赣鄱大地联系密切,深受赣文化影响。从这座怡心堂的雕刻风格来看,就带有鲜明的赣雕特色,是徽雕与赣雕相融合后开出的艳丽奇葩,被誉为徽式建筑的精品。从1987年以来,就有《聊斋》等电视剧把怡心堂作为拍摄基地。

把怡心堂从许村搬迁、“改嫁”到篁岭来,这是我们景区独创的“传统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让异地古建筑在篁岭获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们的绝世风华让后人感受它,真实地触摸到它,亲眼看到它的重生。对于这种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虽然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古建筑专家的称赞,但我们还在摸索中,特别欢迎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进入怡心堂)

整个怡心堂属于徽州传统的三间结构,但两边的边厢都没有房间,就使得本来不大的厅堂显得宽敞起来。抬头看看头顶那圆形木雕、环环相扣,谁知道它叫什么吗?对了,叫藻井。藻井本来专用于祠堂、亭阁的天花板装饰,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馆里构建了藻井,可见他的别出心裁、财大气粗。

整个怡心堂,包括一楼、二楼的门窗、天花板、天井四围板和窗板,飞金雕刻的主题主要是花开富贵、金玉满堂、双凤朝阳、梅兰竹菊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细细欣赏,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这栋不起眼的甚至显得比较窄小的民居,它有个独特的名称,叫“怪屋”,怎么个怪法?还是让我们走进去,亲身感受和体验吧。

怪屋的一楼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门和窗户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觉?头晕站不住了吧?(原理:因为人习惯了平地生活,一下进入倾斜地带,大脑就会感觉失去了平衡,会东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脑在这东倒西歪的时候,残留的晕向记忆就苏醒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正常房子的空间位置,在大脑中已存在着某种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会感觉空间错乱,)告诉大家一个避免头晕的诀窍吧:不能直着站,要斜着站。

怪屋的二楼就叫“倒屋”。什么东西都倒过来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东西都颠倒着。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整个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抬头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题特别能反映主人对后代的期许。靠堂前一方是“麒麟送子”,靠大门一方是“福禄双寿”,两边为“六郎出山”和“一马当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启蒙读本,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与《朱子家训》匹配一起的一个个小型木雕图案,它们的主题都是围绕着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八仙器物等来表现的,表现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动的场景,大家不妨细细欣赏。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寓意“终生平静”。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的篁岭人曹永护。据光绪八年[1882]《婺源县志·质行传》所记载:曹永护,字义千。他的祖父曹彦张、父亲曹宗善,都是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的人,在乡村很有口碑。曹永护从小就受家训影响,能继承祖传的美德。他性情宽厚,待人接物温和谦恭,从不干伤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蛮横的人找上门来寻衅滋事,他也能处之泰然。有人把听来的别人背后中伤他的话传给他,他对那报信者说:“你一定是听错了,别人不会说那样的话。”因为篁岭历来地皮非常紧张,他居住的这栋房子与邻居相连,物产也互相交错,而遇有争议,曹永护总是主动退让。每当饥困月份,或是到了年关岁末,他就暗暗观察哪些人家困苦无依,把别人急需的东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从不张扬。他曾在自家庭院内手植了五株桂花树,还把自己的居屋自号为“桂轩”。他对儿子曹希例说:“我们家,从你曾祖到你,四代单传。你虽然没有兄弟,比较孤单,但要始终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万不可失当自大,做出有违祖训的事。”曹希例恭敬地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美德美名比父亲曹永护的影响还要大。四代行善积德,最终获得丰厚回报。后来,曹希例果然有了五个儿子,二十七个孙子,曾孙、玄孙有二百多人。连大学士叶向高都欣然为曹永护父子的居所题写“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还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据说,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篁岭种田种地所需的农具,在这后堂也有摆布。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的形状,别具一格。

附:光绪壬午《婺源县志·质行传》原文:曹永护,字义千,篁岭人。祖彦张,父宗善,皆好义。护能世其德。性尤宽厚,与物无忤。横逆至,处之泰然。或以侵侮告,曰:“君误听尔。”居产与乡人连,有争,必举而让之。每荒月及岁杪,密察邻家之急,阴馈之,不以语人。尝手植五桂于庭,自号“桂轩”。谓子希例曰:“汝虽只立,培以善根,勿失当自大。”例敬承父志,益加扩焉。后例果举五子,二十七孙,曾元二百有馀焉。

[晒功坊]

晒功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切的时候有什么讲究,晒的时候又有什么讲究?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功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篁岭的竹山书院,顾名思义,它就是一所学校,一所乡村的高级学校。虽然在传统的婺源县志里没有篁岭竹山书院的记载,但它的名气却很大,因为歙县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的家乡,就有同名的竹山书院。

这座竹山书院,位于曹氏宗祠侧边,原书院由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捐赀创建。曹振镛,字怿嘉,歙县籍篁岭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官至大学士。把竹山书院建于曹氏宗祠侧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绵世泽”的意思。

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由此看来,篁岭的竹山书院比雄村的竹山书院要晚好几十年。但是,它们又都与曹文埴、曹振镛有关联,其中有许多传说故事,真是极具传奇色彩,非常引人入胜哩。

书院大门前,靠山一边的这个类似塔楼的小建筑,它叫焚纸塔,也叫字纸炉,古代人“敬惜字纸”, 对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否则有辱斯文,焚纸塔就是供书院师生焚烧废弃字纸的。当然,隔壁宗祠里烧过的香签、废纸、枯枝败叶什么的,也可以扫拢来,放进这焚纸塔内彻底焚烧。

书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别强调“敬慎”。所以,整个书院的建筑风格体现简洁朴素、慎终追远、格物致知而远离奢华。

先看大门的门楼。门楼上的砖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凤楼格式,整体上是一卷打开的书卷或画轴。“竹山书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龙”,左为“兄弟登科”,右为“孟母教子”。都与读书有关,寄托了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殷切期望。

走进大门,有风雨廊,遮风挡雨。侧边墙壁上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朱熹为岳麓书院题写的碑刻,它不仅是岳麓书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传播朱子理学为主的书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节自重、廉洁自律、济世救民”的思想,作为书院教育的优秀传统,被世代继承和发扬着。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骄傲,顶礼膜拜的偶像,他的学说和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脉里。

竹山书院分前堂和后堂两大部分,我们现在站的前堂是教学区,类似一个开放大教室,读书士子就是在这里接受先生教诲和指点的。墙壁上的万字砖图案,两边厢的行书屏风,都对讲堂起烘托、对学子起警策的作用。

书院的后堂,正中是读书处,相当于阅览室。楼上是藏书楼,准确说是藏经阁。而在书院教学的先生,则住在后堂的边厢。

可能有朋友会心存疑问:后堂的厢板上怎么会装了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发明。是的,篁岭的竹山书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间曾数毁数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是根据村中老人回忆民国时期的竹山书院恢复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货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凡是有钱有势的,都以居室安装西洋花玻璃窗为荣,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现在我们走出书院,看看书院后门(其实也是边门)上方的砖雕图案吧,那些砖雕图案,场面宏大,人物生动传神,是真正的徽州砖雕的精彩表现。谁能看出上下两块砖雕图案的主题?原来,上图是“校场赛艺”,下图是“畅游琼林”。两块合在一起,就隐含着文武双全的意思,当然也是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14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一首秋思不知打动了多少游子渴望回家的心,家乡的古风古韵已俨然成为人们心中那最柔软的地方,勾起人们的记忆。

我的家乡——婺源,是坐落在江西东北部地区的一个小乡村,这么多年过去了,古朴的气息仍然没有改变。

走出去,看看那座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言论在婺源身上得以很好地体现。至今,婺源仍是绿树遍布,随眼望去,满山的翠,满山的绿,翠得那般青葱,绿得那样耀眼。这一座“绿的天堂”带来了财富,带来了收入。随着环境事业的红红火火,服务旅游业也创办得轰轰烈烈。名气大了,享誉全国,来的游客自然多了起来,婺源又用美景征服了他们,来此处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走出去,看看那古典建筑。婺源的徽派建筑是有名的,粉墙、青瓦、黛瓦,那角角落落中无不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来到朱子大街上,两旁的建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夜幕悄然降临时,这古朴气息中透露出现代化气息,充满活力与生机,更托映出古典之美。

外在的美终究会朽烂,内在的美才是永恒。

这么多年来,人们那淳朴的品格仍没发生改变。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的气氛仍未变化。虽未有“将相和”的美谈,也没有“八尺巷”的故事,但细发微处见真情,老人们总喜欢在自家门前的台阶上用食,时不时地闲聊两句,一个又一个的年轻人也加入了他们的阵营,一切安好。我甚至可以骄傲地说,我是吃“百家米”长大的,这是因为邻里间的互相帮扶,不计得失。这个小乡村并不会出现广场舞扰民的现象,因为包容在每个人的心中。

不知不觉,我已伴你走过十四载了,经历过,感受过你的变化,你的发展,也目睹、见证了你的不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也许,惟有你的风韵犹存,才是对古色古香的最好诠释吧!

愿你风韵永存,在这个世界上以傲人的姿态走下去!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15

[游客接待中心·欢迎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梯云村落·晒秋人家”的篁岭景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小X,今天很荣幸由我给大家担任向导,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的篁岭之行带来快乐。篁岭是婺源古村落的经典作表,保存了大量的农耕文明时代特征。整个篁岭景区,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大地飞歌”,体验多色块梯田组成的大地艺术对视觉的冲击;二是“云中漫步”,彰显大跨度索桥、溜索对胆量的历练;三是“天上人间”,展现篁岭古村的村落构造,古民居上的晒秋传统,还有古老天街的商贾、美食、民居、民俗的无穷魅力。让每一位游客真正体验到“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

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有秩序地上缆车。在观赏风景的同时,更要注意安全哦!

[出缆车]

我们刚刚乘坐的是婺源第一条载人观光索道,全长960米,高差195米,空中运行时间为16分钟,各位在缆车上就已经小小领略了多彩的梯田风光,但“好戏还在后头”,下面将一幕幕呈现给大家。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岭岭头,因“修篁遍岭”才有了篁岭的雅名,“篁”其实是一种竹子,篁岭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观音竹等,我们景区沿途也随处可见这些竹子。以前村民世代居住在这里,而今全都搬迁到由我们公司出资兴建的岭下新房子里,也就是我们游客中心对面的那些整齐的新房子。

[二十四节气长廊]

接下来我们就跨入二十四节气长廊,进入篁岭的第一篇章,该篇章以体现大地艺术的农耕文化为主题。二十四节气长廊全长700米,分别用春和楼、夏耘亭、秋实亭、冬蕴坊作为一年四季的节点标志。

春和楼: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春和楼”,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属于徽建五凤楼构造,“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明清时期被徽派建筑广泛用于祠堂门楼,寄寓宗族人才辈出,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此楼沾沾灵气吧。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婺源最美的季节,祖籍婺源的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两次回乡省亲选的都是春季。婺源人立春开始便进入辛勤劳作期,“立春天气暖,雨水送肥晚。”“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懵懵懂懂,清明下种。”这些都是婺源人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农谚。左手边文化墙上是对春季劳作场景的介绍,为了烘托氛围,景区打造四季花海,春天种的是油菜花、萝卜花、二月兰等,夏天种的是醉蝶花、紫罗兰、紫薇等,秋天种的是金光菊、万寿菊等,冬天种的三角梅等。愿每个游客都能成为“护花使者”,而非“采花大盗”哦!

夏耘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白色亭子叫夏耘亭,取夏季耕耘之意,属于徽州路亭。路亭在古徽州比比皆是,有“五里一桥十里一亭”之说,其功用是供人休息、饮水、避雨、烘烤食果等。行善者常在亭里摆放茶水,供路人饮用。这也是古时亲人迎送,妻儿惜别之处。夏季是火热的,篁岭的海拔虽不是很高,但夏季温差很大,夜晚需盖被而卧,颇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之意境。文化墙上是夏季劳作场景的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认真观赏下。

秋实亭:眼前的这座亭子是秋实亭,取春华秋实之意。左手边文化墙上是秋季劳作场景的介绍,“霜叶红于二月花”,婺源的秋天像打翻的颜料桶,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尤其是地无三尺平的篁岭,人们将一年的收成用竹筛匾晒晒,成就了闻名遐迩的“篁岭晒秋”。而花卉则有桂花、山茶花、野菊花等。游步道边上的这些油茶树,是篁岭村民种植的经济作物,我们当地叫“柽籽”。这油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因此也被誉为“东方橄槛油”。

冬蕴坊(篁岭牌坊):冬蕴坊,取冬藏之意。牌坊、民居与祠堂并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代人一生最高的追求。借用牌坊作为冬季的节点标志,并成为篁岭村的门头,寓意深远。牌坊上的“圣旨”二字是曹氏旺族在朝为官的彰显。左手边文化墙上是冬季生活场景介绍,冬季是婺源的“休闲季”,人们过着“脚踩一盆火,手捧苞萝果,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日子;冬季又是婺源的“欢乐季”,民俗活动和乡村饮食文化成了主角,过大年,走亲朋,舞龙灯,出抬阁,闹元宵.....人们在自酿的农家米酒中、在走街串巷的火龙舞动的弧线中,聊慰终岁的辛劳。

[水口林]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篁岭村的水口。所谓水口,是指水源出村之口。徽州人认为:水口出口一定要小,还必须密密地种上树木,这样才能达到“关锁”的效果,从而为整个村庄“藏风聚气”。篁岭水口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的典型缩影,水口林里存活了78株“植物大熊猫”——红豆杉,红豆杉是世界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抗癌植物,也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篁岭有如此规模的红豆杉群,实属罕见。印象中竹都是圆的,方竹,见过么?除了红豆杉,香樟、香枫、翠柏、桂花树、香榧树,还有难得一见的方竹等等名贵树木和竹子,在我们篁岭水口这儿全都有。

婺源村落,自古就有“树养人丁,水养财”,“赤膊龙脉光水口,子孙代代往外走”的古训,有“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传统习俗。这些,是我们水口林保存这么完整的原因。

“杀猪封山”是指在以前不管哪个村民都不可以在水口砍树,如果砍了,就会受到惩罚,也就是要把自家养的猪杀了分给大家吃。以前人都吃不饱,养猪也是一家重要的收入来源,却要杀自家养的猪,可见是非常严重的惩罚,因此没有人会去砍树。

“生子植树”是指以前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出生,都会为其种下一棵树。特别是在女孩出生时,会为其种下一棵樟树,等到出嫁时,再把那樟树砍了做樟木箱,作为陪嫁的嫁妆。

[五显庙]左手边是一座五显庙,供奉的是起源于婺源的五显神。在婺源老县志中,记载了唐代光启年间,居住在婺源县城紫阳镇王瑜家有五位神人从天而降的传奇。王瑜动员城中百姓倾力建庙,塑像供奉,虔诚祈祷,无不应验。南宋时五显神期跨越海峡传到中国台湾,现在中国台湾还有200多万的信众。宋元明三代,五显被历代皇帝褒封,因其封首字都为“显”,故称为五显神。

[步蟾桥]“步蟾”的意思是月宫折桂,比喻科举登第,步步高升之意,也是乡民对子孙的祈望。让我们步蟾桥上走一走,祈愿登科在后头。

[如来佛柱]这是如来佛柱,如来佛柱的正式名称是“佛家八面多宝台”。它寄寓的是避邪保平安。

[夫妻树]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棵树是枫香,因为他们长到一块了,我们当地人又称为“夫妻树”。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大概就这意思吧。

[雷击红豆杉]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棵红豆杉是被雷击过的,现在只剩下半边树干。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树争一层皮。”树是靠树皮来吸收养分,因此它依然还存活着,真是“树坚强”啊。

[农业观光园]

篁岭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落,除了少数士子习儒读书之外,大多数村民都是终生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篁岭几乎没有平畈的段田,都是些梯田,一层一层重叠而上的梯田,看上去比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还要繁密。

看到远处那座烟云缭绕的高山了吗?它叫石耳山,山脚下就是上晓鳙村,而篁岭则是从上晓鳙分迁出来的。婺源地处万山中,境内山峰起伏,河流密布。婺源的最高山是大鄣山,它是整个江南山脉的鼻祖。而石耳山呢,则是婺源的东部屏障。翻过石耳山,就是浙江省的开化县地界。在没有公路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出行,要么靠两条腿走,要么坐船,而对婺源人来说,往往都是靠着双脚走出大山,走遍天下。

[1号观景台]

各位朋友,我们来到景区的1号观景台,这是个360º全画幅观景平台,周边是层层叠叠、流光溢彩的千亩梯田。右下方的这口塘,当地人称为“篁岭的酒窝”。在这里,人们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春赏油菜夏观水,秋品菊花冬嬉雪。”四季花海在这不断演变着各种“断魂”主题,大地艺术在这里成就了最强音符。请大家在此拍照留影吧!说不定你的倩影,也会融入别人的镜头,成为定格的“花仙子”、“花相公”。

[卧云悬索桥]

现在我们进入篁岭故事第二篇章“云中漫步”,也开始了对诸位胆量与气魄的考量。前方就是卧云悬索桥,全长186米,是江西省目前最长的悬索桥。桥很牢固,承载量达20吨,大家尽管放心迈步。你也可以唱着“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的歌上桥,不过请不要在桥面上跑动,也不要摇晃以免影响他人。走过这段桥面就可以步入花仙子的故里——花海。景区还有溜索和高空热气球等娱乐项目,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一下。

[五色鱼塘]

现在我们回到了古村落,开始探寻篁岭村落的秘密了。

左手边的这个不规则圆形水塘,叫五色鱼塘。传说这方鱼塘是篁岭进士曹升开凿的。曹升曾任浙江按察司经历,离职退休时,从杭州带回五色鱼放养在这个鱼塘里。但为什么修在这里呢?按五行说法,南方属火,篁岭山高缺水,又朝着火向,早年的篁岭经常发生火灾。曹升精通风水术,在此修口水塘,让篁岭村的建筑倒映在鱼塘的水中,以克制南方的火,从此篁岭村就很少发生火灾了。右边的这棵红豆杉是本地最大的一棵,又称“团圆树”,因为它是由无数细根簇拥而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古戏台]

一个偏远的山野村落,居然还有古戏台,想不到吧?

过去,篁岭因交通不便,非常闭塞,民众的文化娱乐很少。但篁岭人好热闹,热情好客,于是每逢婚丧嫁娶,生日寿诞,村里的大户人家,就会出资聘请邻近省份的戏班来这戏台上演戏庆贺。全村人白天喝酒,晚上看戏,一家有喜,全村快乐。以后景区也会有民俗表演,如徽剧、傩舞、茶艺等。

[培德堂]

这栋房屋叫培德堂,原主人叫曹鸣鹤。他是篁岭进士曹鸣远的族兄,在篁岭村是家喻户晓的响当当的人物。培德堂整个占地约140平方米,屋前有小院,院内有鱼池、假山,院墙上的雕花漏窗非常小巧精致。

正屋为三间两厢二层楼结构,大门上方就是水檐天井,是比较少见的三披水檐天井。天井三面的木雕以三国故事为主题,人物众多,形态逼真。一楼有房间4个:进门两边有2个小耳房,堂前两边为2个厢房。这种房屋结构,就是徽州古建筑中典型的“对朝堂”格局。二楼在天井两边还有2个小姐绣楼,边上的“美人靠”为小姐绣楼增添秀色。关于美人靠,婺源历来就有这样的俗语,说是“美人靠,靠美人,越靠越美。”所以啊,各位朋友,特别是美女们,要去上去多坐坐啊。

[晒秋景观]

已有500多年建村史的篁岭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镛的故里。曹氏父子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协助主持朝政75年。在嘉庆皇帝出巡时,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因此民间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俗谚。

秉承祖上遗风,篁岭先民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地无三尺平”的崎岖地形交流。祖辈起,他们就用竹筛匾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习俗,春晒茶叶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谷辣椒。时令变化,竹晒匾里所晒之物也在不断换新,你在不同季节,不同角度都可以拍到满意的晒秋作品。这里也是景区的观景台,整个篁岭村是枕高山面水口。后山为来龙去脉,以水口为聚落核心,居所呈扇形排布,是典型的U字型古村落。天街恰似一条玉带将屋舍串接,前店后坊,简直是缩写版的“清明上河图”。

[摄影吧]

如果朋友们觉得站在天街拍摄还不过瘾,还想拍到更好的画面,喏,边上的这栋房子就是“摄影吧”。那是我们景区专为摄影爱好者打造的摄影交流创作基地,主要提供影视摄影创作、器材配件租售、影视作品展示、业内互动交流等服务。

摄影吧共三层,一层为摄影辅助器材配件销售出租;二层为休闲展厅,可以休闲娱乐,展示摄影作品,摄影经验交流;三层为创作观景台,是村落晒秋景观最佳拍摄点之一。

[树和堂]

我们现在参观的是一幢官厅,叫“树和堂”。官厅是供权贵人物遂行祭拜奠仪之地,村庄有人在外为官,回故里修建官厅,既显身份又备奠仪之用。这座官厅建于清嘉庆年间,它的主人是曹鸣远,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进士,官至江西才子之乡抚州府临川知县。

根据徽州民居的传统,这个院落里种了梨树、枣树,“梨”在婺源话的谐音为“利”,意为吉祥、吉利之意;“枣”寓意“早生贵子”。以前的男主人在外出经商前会在院子里种下梨树,或带走一捧土,寓意离乡不离土。

砖雕门楼被称为“文化门”,这官厅虽属常见的字匾门,但整体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门罩飞桅戗角,瓦当勾连,彰显气势。水磨青砖精雕细刻,花边人物应有尽有,“杰应歧灵”的门额则显示了主人“英雄不问出处”的境界。徽式民居两边院墙要略高一些,因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又称封火墙。

树和堂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进门有一块石雕,是以游龙飞凤构成福字,代表福临门,大福大贵之意。官厅内饰较为简单,一般都会有天井,主要是采光通风,天井下摆了一口缸,缸里的水主要起到消防的作用。而这水是天上的雨水,又称无根水,所以又有天降鸿福之意。下水道是古代铜锁状,寓意锁住水源,锁住财源,四水归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有幅对联“金石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意思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持之以恒之心,让仁爱和正义做自己的朋友,良好的行为准则成为自己的老师和做人的标准。我们再来看中堂的摆设,堂名为“树和堂”,意为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人和睦,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会有这样的堂匾。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有没有名堂的来历,就是说它是一个有名字的堂。高悬匾额下是中堂字画,“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为曾国藩题写,此人是晚清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为文正,后人称之为“曾文正”或“文正公”。

边上挂的是唐伯虎的一幅书法《吴门避暑》,这首诗,描绘的是他刚进入避暑的“密遮竹叶凉冰檐”佳境时,忽遭“风雨”的喜出望外心情与美妙场景,可谓活灵活现。字画下长条案桌,中间摆放了自鸣钟,两边摆花瓶和屏风镜,意为终身平静,一生平安;自鸣钟也叫长鸣钟,寓意为长寿之意。

院子里的这墙上嵌有一个焚纸炉,以前写过字的纸或用过的纸都必须烧掉,不能乱扔,乱扔是对文化的不敬重。

[许村文化站·怡心堂]

怡心堂,是从许村镇搬移到篁岭来的文化站老屋。这是景区独创的“传统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让异地古建筑在篁岭获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们的绝世风华让后人感受它,真实地触摸到它,亲眼看到它的重生。对于该种模式,我们还在摸索中,特别欢迎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啊。

[香榧树]

这株古树叫香榧树,它的果实可以食用,食用价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都很高。其果实油是良好的食用油料,有止咳、润肺、消痔、驱蛔虫等药用功效。这里是篁岭村的最高点。站在这里,可以俯看篁岭村的全貌,当然也是最佳的拍摄点之一。

[五桂堂]

五桂堂正屋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篁岭是大户人家。堂名取自院内和附近的五棵桂花树,开黄花的金桂和开白花的银桂都有,而且是“月月桂”,一年四季,屋内屋外都充盈着清雅的桂花香气。

正屋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屋内的木雕相当大气而精致。可是,人们至于还没能解读出那些木雕图案所表现的主题,博学多才的朋友们不妨试试。

此屋原主人曹廷启,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曹文埴的生身父亲。曹文埴显贵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以报不忘生身之恩。

曹文埴为生身父亲兴建了这座五桂堂,而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则捐资兴建了篁岭的竹山书院,就在曹氏宗祠边,等会儿我们会经过那儿,再为朋友们细说吧。

[慎德堂]

慎德堂是曹鸣远父亲、被朝廷有司旌表为“孝友”的曹孜学的宅第。慎德堂总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包括小院、客馆、正堂和书房4个主要部分,另有鱼池3口,整体结构小巧雅致,功能多样,是篁岭最“考究”的民居之一。

庭院门上“淮兴里”就是说不管你在外面经商,还是做官有成就后都要落叶归根,荣归故里。正房门罩下水磨青砖雕刻了“渔樵耕读、琴棋书画”。“八卦”是道教的象征,两块地袱石分别雕刻了丹凤朝阳和鱼化龙。进门同样是四水归明堂,石雕水井照壁“游龙飞凤”构成福字。两边牛腿雕刻的是明八仙,而堂名为“慎德堂”,意思是提醒后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中堂对联“地灵人秀诞豪杰,绛阙清都想盛容”为晚清重臣左宗棠题写。

后进院落有幽静书房和观鱼池。我们再来客馆参观,客馆正中横匾为“绣窗入静”,两边对联为“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是清代书法家吴清望所写。客馆的边厢墙壁上还挂有“吴门四杰”之一文征明的书法作品《煮茶》。文征明就《煮茶》写过几首同题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朋友们来看看,这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这是一张床。不错,它确实是一张床,但又不普通,它有一个很美的名称,叫“绣榻”,周围刻满了绣花纹,是过去大户人家老爷、太太睡觉用的床。床上这个像茶几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它叫“鞋踏”,也叫“踏台”。它本来是放在床前地上的,人上床睡觉之前,得先把鞋子脱下来放在踏台上。

客馆门面是晚清时期的“全雕扇”样式,雕工精细,修饰华丽,在讲究“财不外露”的徽州古建中较为罕见。内屋回字围嵌入八仙的“法器”,称为“暗八仙”。屋外上门檐与牛腿雕刻“和合二仙”。

[天街]

篁岭村空间布局别致:一条长388米的天街横贯南北、三座桥岗通往村内外、六口井塘寓意六六大顺、九条巷道蜿蜒曲折。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巷,是篁岭最重要最平坦最宽阔的巷道,就是是著名“天街”。 天街是篁岭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篁岭的“商业一条街”。我们已经来到了天街的核心,也是村落核心,当地老百姓闲暇之余都在此聊天,拉家常,因此又称之为“新闻发布中心”。

[众屋·绣楼]

这幢建筑就是篁岭的众屋,也就相当于村委会,是长辈,族群开会议事之地。门额上“圣旨”两字体现了曹氏在朝为官的地位。大门为牌楼门,徽居比较注重风水,一般朝南朝东,如受限制会在门口加小院落或改变朝向,避免直冲西向而不吉利。以后西式酒吧将会进驻中式厅堂。众屋隔壁是绣楼,以前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般只能呆在楼上,有护栏的地方叫美人靠,就是小姐休息的地方,也是以前小姐抛绣球选夫婿之地。门楼下“奕挹”二字,就告诫了绣楼小姐自己要举止端庄、知书达理,选择的夫婿要门当户对、恪守礼教。

[茶禅一味·京卫府]

这栋房子名叫京卫府,现在改造成一个品茶、赏茶、购茶的场所,所以挂了“茶禅一味”的牌匾。

京卫府原主人是曹廷咨,清代嘉庆年间,担任京城军事总机构“都指挥使司”的六品衔“京卫经历”,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局长。主人任职满期后退休回家乡,修建了这座京卫府,作为接见官员、会客聚友的场所。

京卫府临街及外沿的两面都做成木门窗,木雕线条简洁大方,与京卫府的庄重相协调,也体现了主人的清正廉明。大门上方的4个圆“门头”,是等级的象征,说某人“有来头”,来源就出在这里。

[竹虚厅]

竹虚厅的主人是曹元功,他崇祯八年(1635年)拔贡,授职湖广兴山县知县。竹虚厅,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整体为三间结构,但一楼没有厢房,这与它作为读书、教育的场所有关。竹虚厅最显著的特色,是临街一面全部为木雕,图案精美繁复,极尽奢华,令人叹为观止。门面上的6方木雕图案,左上是“赵子龙救阿斗”,左下是“关公送嫂”,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文王访贤”,右上是“周文王打猎”,右下是“状元及第”。四根木柱上的梁撑的木雕主题,从右到左,依次是福、禄、禧、寿。门罩上裂纹还有梅花和竹子的雕刻,意为“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竹子又代表竹报平安、步步高升、节节高之意。整个竹虚厅,简直就是一座木雕艺术的宝库啊!

中堂画《喜上眉梢图》是“扬州八怪”之一李鱓画的,配的诗是:“尔性何灵异,喜上最高枝。探得好消息,报与主翁知。报与主翁知,双双集凤池。梅花春信早,喜遇圣明时。”

竹虚厅的屋外有木楼梯通到二楼,二楼的外侧有一个大晒台,也是观景台,站在楼上眺望远山的景色,真是心旷神怡。楼内还有2间相通的房间,作为住宿之用。

[客馆]

对面这幢房子是客馆,也就是现在的宾馆、饭店,上檐板雕刻的是“双龙戏珠”,挑檐枋则雕刻了“八仙过海”,下檐枋浮雕了“姜太公钓鱼”。四根托柱则雕了四个象头,代表吉祥吉利之意。两边还雕有雌雄狮子,俗话说:“狮子滚绣球,好戏在后头”,代表好运连连之意。

[结束语]

朋友们,本次篁岭之旅就告一段落。请记住导游小×,更记住篁岭!篁岭时刻都期盼着各位再次光临,再续今缘,共同谱写我们新的“篁岭故事”。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16

"As soon as the half acre square pond is opened, the sky is full of light,clouds and shadows. I ask where the canal is so clear, because there is a sourceof fresh water." Zhu Xi, a famous Neo Confucianist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praised his hometown Wuyuan.

Wuyuan is an ancient county with a long history in Jiangxi Province, whichi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Anhui Province in history. It is one of the sixcounties in ancient Huizhou, the hometown of Zhu Xi and Zhan Tianyou, the fatherof Chinese railway. The folk customs here are simple, the style of writing isprosperous, and the places of interest are all over the county. There areperfect Ming and Qing ancient buildings, pastoral atmosphere and scenery.

The ancient dwellings with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clear waters, continuouspine and bamboo, and cornices winding between the green mountains and rivers, orclose to the mountains, looming between the ancient trees and forests, or nearthe water, reflecting on the clear springs of the streams, pools, and layers ofterraces and clouds, are picturesque. The scenery of the four seasons isdifferent, especially in spring and autumn. The red maple leaves all over themountains and the red maple leaves all over the mountains are like clusters offlames. Being in this kind of scenery makes you feel relaxed and happy.

Wuyuan is famous for its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fertile land, richproducts, and wide popularity.

In the county, the rivers, streams and streams are densely distributed,blue and clear, and the grotesque rocks and peaks, the tea pavilion of ancienttrees, the corridor bridges and post roads are magnificent, open-minded anddelicate. Famous scenic spots include Dazhang mountain and Lingyan cave group inthe northwest, Zheling mountain and Shier mountain in the northeast, Fushanmountain in the middle and Dayou mountain in the West. They have been touristattractions sinc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u Dongpo, Huang Tingjian, Zongze,Yue Fei and Zhu Xi left many praising poems here.

Rainbow bridge, an ancient bridge in Song Dynasty, is a masterpiece ofWuyuan corridor bridge. There are green hills and green water under the e are pavil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bridge. There are stone tables andbenches on both sides of the pavilions. You can enjoy tea, play chess or browsethe scenery here to feel the leisure and tranquility of the world.

In Wengong mountain, about 30 kilometers southwest of the county seat,there are 24 ancient Chinese fir trees planted by Zhu Xi himself when he wentback to his hometown to sweep his tomb. Up to now, they have been growingvigorously for more than 800 years. The giant ancient Chinese fir trees are rarein China.

Yuanyang Lake with beautifu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roups of pairs ofYuanyang, such as flowers blooming in the lake, inseparable.

Wuyuan not only has beautiful scenery, but also has profound culturalconnotation. It has always enjoyed the reputation of the hometown of e are outstanding people, many celebrities, nine scholars and six fourbooks, which shows the flourishing style of writing. Wuyuan is rich in naturalresources. It has the famous tea "Wulu"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can be calledthe top grade of Chinese green tea; the delicious red fish in the purse is knownas "the natural things in the world"; the "dragon tail inkstone" (She inkstone)in Shiguan mountains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inkstones in China.

Wuyuan's natural landscape is composed of mountains, water, bamboo, stone,trees, trees, bridges, pavilions, streams, beaches, caves, waterfalls, boatferry and ancient dwellings. It ha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 peach garden,just like a landscape painting with endless charm. It forms a unique andbeautiful rural scenic spot, giving people a feeling of returning to nature andtranscendence. For those people who have experienced the noise of the city for along time and those art workers who love tourism, fine arts and photography, itis not a kind of beautiful enjoyment and wise choice to visit Wuyuan or collectcreative materials.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17

我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它就是中国最美乡村——婺源。

都说江南是水乡,水当然是野的。小溪匆匆地流,下水时一定得脱掉鞋子,不然,要是没抓牢,鞋子一下就会被水冲走。溪水干净冰凉,正好刚过膝盖。夏天,穿上泳衣,在水里玩打水仗、游泳、摸鱼是最解暑的事儿。

家乡的草是野的。这是种顽强的野,放任不管,便可长到齐腰深,更是孩子们躲猫猫的好地方。在草丛中随便往哪簇草中一藏,都要找半天。被雨冲刷过的草坪,干干净净,有一种妖挠的野。远看,还会反射出柔和的光,尤其是上面的露珠,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宝石。

家乡的花也是野的。野花的品种多得数不胜数,娇小玲珑的,骄傲热情的,羞涩柔软的;雪白,火红,金黄;一排排,一列列,一丛丛…。这些花,散发着淡淡的馨香,杂着露水的清新与天然牛粪的气息,这是只有婺源才有的独特大自然味道。

“吱吱顺,唧儿——”这是画眉的清啭,黄鹂的脆歌,还是燕子的低喃?家乡是鸟的天堂。鸟儿们“野”得很,经常偷吃挂在房梁上的腊肉。人们生气得直跺脚,却又无可奈何,任由它们胡闹。它们不怕生,在人们面前飞来飞去,时而也会吃吃庄稼里的虫子,好不热闹。

在这么野的家乡里,孩子们自然更野了。生活在水乡的孩子们,几乎离不开水。男孩们似乎天生就会游泳,在水里时不时的展示他们精湛的技术。女孩们则三五成群地捡石头,捉蜻蜓、涝田螺。“砰!往水里扔进一块石头,四周都会溅起许多水花,喷到孩子们的衣服上,孩子再也按捺不住了,干脆一起嘻戏吧。

美如画的婺源水乡,到处充满欢乐。有机会,来我们家乡婺源游玩,记得邀我来做你们的小小导游。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18

5、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19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

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之盛。婺源物产丰富,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 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美术、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

经过一天的愉快行程,我们的旅游活动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通过这次旅游,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的心情。我们真诚地期望大家再次光临。谢谢大家!

江西婺源江湾导游词 篇20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哪里游览呀?(婺源)对,那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婺源。在那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蕰和优美多姿的自然风光,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善结合。在婺源传统文化与绿色生态得到最自然的融合。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婺源的概况。

婺源位于江西的东北部,地处于赣、皖、浙三省交界的地方。她就象镶嵌在黄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全县面积为2947平方公里,包括11个镇和15个乡,有着32.56万人口,县城设在紫阳镇。

婺源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三苗部族居住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吴国,秦始皇统一后,这里属鄣郡。最早建县是在唐开元20___年(即公元740年),距今1200多年的历史了。婺源建县后,从唐代到五代隶属于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代属于徽州路,明清时期都隶属于徽州府,直到1934年9月属于安徽省管辖,此后一度划属为江西省。1947年8月又划为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了,划归为江西省。虽然隶属关系几经变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京导游词
天津导游词
河北导游词
山西导游词
内蒙古导游词
辽宁导游词
吉林导游词
黑龙江导游词